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經》的真實性如何?

《山海經》的真實性如何?

第一講:

失落的天書—《山海經》智慧與精神遺產(上)

一、山海經概述

1、天書釋義 2、文化之源

二、《山海經》是本什麼樣的書?

《山海經》的真實性如何?

那麼,為什麼劉歆(秀)說:「其事質明有信」呢?

這部書的真實性到底如何呢?

1、貳負之臣:

《海內西經》記載,危是貳負的臣子,兩人合謀殺死了窫窳(yà yǔ),帝就將危囚禁在疏屬山,銬住他的右腳,反綁著他的雙手和頭髮,吊在樹上。這個看起來普通的刑罰故事,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晉朝的郭璞講過一個故事,說漢宣帝之時,從石室里挖出了一個人,「徒祼被發,反縛,械一足」;一問怎麼回事,群臣都不知道,劉向就說了《山海經》中危就是這麼被帝所殺的,當時宣帝大驚,於是一時人人爭學《山海經》。

劉秀還講了故事:孝武皇帝(漢武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

2、前邊講的那位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試著進行按經考察,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

她的方法是:《山海經》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經過幾次失敗,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

這位美國學者由衷的讚歎: 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

這本書叫《幾近退色的記錄—關於中國人到美洲探險的兩份古代文獻》,海洋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中文版。我國著名學者賈蘭坡為該書中文版寫了序。

默茨女士相信《山海經》(準確說應該是《五藏山經》)是帝禹時期的考察報告,歷史非常古老,除了作者本人的親自考察之外,理由之一是《孔子家語》記載,孔門弟子子夏曰:「商(公元前1765-1123年)聞《山》書。」

3、山海經中的動物們

從17世紀到20世紀末的300年里,可以說是世界從近代逐步走向現代的時期,在這300年里,人類文明飛速發展,時代在進步,地球正在一點點地為我們所改變。同時在這300年里,地球上也有300多種美麗的動物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了。

其實,從原始人發明石器時,動物早就被人類大滅絕了:澳大利亞24種大型動物滅絕了23種包括袋獅,巨袋鼠,袋犀,雙門齒獸,古巨蜥,沃那比蛇。美洲生物以屬為單位滅絕。北美47個屬里滅絕了34個屬,南美60個屬里滅絕了50個屬。

據世界《紅皮書》統計,20世紀有110個種和亞種的哺乳動物以及139種和亞種的鳥類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1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

上邊這些數據,能說明什麼呢?我想不言而喻吧。

孔子如何解讀被神話的黃帝?

孔子解讀黃帝的四面,也很有啟發性:

《孔子集語·子貢第二》引《屍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答道:「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

出土文物:人面四方鼎上的黃帝面容

出土文物:人面四方鼎上的黃帝面容

4、青年學者劉滴川:人類信史

2017年8月26日 北京市西城區天橋藝術中心《失落的天書——》主題演講現場座無虛席。青年學者劉滴川結合21世紀的文化視角,解讀古人留下來的「山海經註解」。他開場即表示,《山海經》看似光怪陸離的歷史背後,是一部人類的信史。

在劉滴川看來,悲劇性神話人物不僅是《山海經》中神話人物的主體,其實也是早期人類神話,包括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人物的重要類型。--來源:中國新聞網

5、宮玉海:天下志書

吉林的宮玉海,籌建中的中國《山海經》研究會會長。離休後宮先生考證《山海經》十多年,終於有所獲。他認為,《山海經》並非神話而是「信史」,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志書」,其中包含珍貴的世界古代文化史料,堪稱一本難得的「博物志」。他認為,該書是中國上古時代黃帝等幾任統治者先後派人去世界「六大洲」考查後所形成的「調查報告」,大約成書於四千多年前。

為此,宮教授運用語言學並結合當代考古實證,把對《山海經》的破譯與解開世界文化之謎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如他最早提出的「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現代人類發源於中國」、「古代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世界三大宗教皆起源於中國」、」等一系列新觀點。

宮先生認為,上古世界本是渾然一體,正如《書經》所說的「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夏以前的上古時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到一萬年前,只有家族與氏族,還沒有形成「國」和「民族」等概念。「國」的含義與今不同,開始是「地域」,後來是「諸侯領地」。

上古人類並不愚昧窮苦,不像摩根以現代原始村落為依據所描繪的那樣,而是生活在自然物產豐富的優越環境之中,因此才能「百樂歌舞」,創造出高度的文明。

人類不僅有過共同的語言,還出於共同的「根」:現在人類大多是伏羲、女媧、神農、軒轅的後代。古代的中央帝國曾是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宏偉的巨石文化、輝煌的金字塔、神秘的古希臘文化、印第安文化,都與中華文化密切相關,氣息相連……

作者:高松(山海經研究院院長)

聲明:版權所有,轉賬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中國 的精彩文章:

司馬遷為何不敢言《山海經》?

TAG:文化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