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校服也定位!還有這些功能……細思極恐

校服也定位!還有這些功能……細思極恐

人臉識別考勤、GPS定位、無現金支付……近日,一款智能校服被曝出正在中國西南地區十餘所中小學試用,引起了熱議和關注。

廠商介紹,在校服兩側肩部置入晶元後,這款智能校服兼具了無感考勤、教務管理、家校溝通等功能,旨在打造智慧校園。

但另一方面,「監測限制越來越多,侵犯學生隱私」「收集的敏感數據將如何使用」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對此,近日,研發這款校服的當事公司法人代表李大國回應澎湃新聞稱,是否使用智能校服由家長和學校決定。目前並未對學生實行「全天候監控」,定位功能只滿足個別家長的需求,並未全面推廣。而數據安全也由公安部門等多重把關。

對於智能校服正在開發的「偵測學生上課打瞌睡」「家長通過手機查看孩子在校消費情況」等升級功能,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永謀對澎湃新聞表示,未成年人同樣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使用智能校服時,其隱私權必須得到充分考慮。

劉永謀說,全面監控與培養人格健全、自尊自愛自強自律自信的公民之教育理念是相衝突的,是一種簡單粗暴而懶惰的方法,在教育中的作用弊大於利。因此,他提出,在智能校服的爭議中,還需要法律法規實現保護。「當學校、家長和生產商可能侵犯未成年的隱私權,需要政府、國家和社會介入,對智能校服的生產和使用進一步做出明確規定,保護未成年人。」

智能校服可監測學生進出校園並提供定位功能引爭議

2017年9月,貴州省仁懷市第十一中學的學生成為了這套智能校服首批嘗鮮者之一。

據該校官網顯示,這是一所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寄宿制初級中學,在校生近1000人。該校校長周大坤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學校四年級共 200名學生在使用這套智能校服。

這款由貴州一家科技公司開發的「智能校服」在樣式和外觀上與普通校服無異。廠商介紹,每件校服的晶元上錄入了對應學生的姓名、班級和面部頭像等信息。融入了RFID、紅外感應、指紋識別及人臉識別等技術,並結合門禁探頭、App客戶端等配套設備。

例如,透過學校或宿舍大門的人臉識別閘機,人員進出時,系統會自動識別人臉信息;同時,門衛室的屏幕上會彈出匹配的學生頭像,並實時記錄、推送該生每天進出的準確時間以及20秒實時視頻至家長和教師的手機客戶端。

按照廠商的設想,如此不需要點名,可監測到學生是否逃學、遲到、夜不歸宿等。而如果有未能識別人員,或有學生偷溜出門,系統會語音播報,提醒門衛加強管理。

對於這款智能校服,公眾對「GPS可實時定位學生行蹤」的功能爭議最多。

對此,開發該校服的公司的法人代表、總經理李大國向澎湃新聞稱,GPS定位器,主要功能為軌跡査看和一鍵報警等,還沒有集成到服裝上。「我們把這個功能結合在校徽上,屬於付費定製服務,不會向學校推廣定位功能。有個別家長有這方面需求,需要在校外定位,會單獨購買安裝。」

如何防止智能校服採集的學生和家長數據被濫用?

李大國稱,採集的數據分兩類,比如請假、學習成績這一類,會長期在後台保留,但類似學生進出校門的視頻數據,正常情況下一到三個月後就會被覆蓋。

在數據安全方面,李大國稱,家長必須通過實名認證,才能看到孩子的情況,外人無法讀取。本地公安部門對做數據的企業有嚴格的監管。單一技術人員無法登陸公司後台,需要多人密碼同時登陸才行。這些數據本身只能服務於學生和家長。

李大國稱,2015年公司落戶「中國大數據產業基地」貴陽高新區,於2017年7月推出了這款智能校服。

在該公司官網上,澎湃新聞看到,2018年4月和6月,貴陽市南明區教育局負責人與多所小學校長曾前往考察該公司「智能校服」項目。

但當澎湃新聞聯繫遵義市仁懷教育局和貴陽南明區教育局辦公室時,工作人員稱,對所屬學校使用智能校服並不清楚,選用校服是學校行為,不屬於教育局管轄範圍。

對此,李大國表示,校服的主要消費者是家長,不由教育局撥款。不過,確實有教育部門對該項目表示出了興趣。「如果一所學校使用了這個產品,我們會為當地教育部門提供一個管理介面,實現數據共享,可以加強教育部門對學校的監管。」

「學生穿著智能校服經過了學校和家長的同意。一般情況都由家長委員會來決定使用與否。現在家長最注重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安全。就算有學生對一些功能有些排斥,也只能找自己的家長去商量。我們只是提供了服務功能,至於怎麼選擇使用由家長和學校來定。」李大國說。

李大國稱,接下來,該智能校服的升級功能還包括:「偵測」到學生上課打瞌睡時,會自動響起警報;學生通過指紋、指靜脈及人臉識別實現在校內「無現金支付」,家長通過手機隨時查看孩子每天在校的消費情況,並可控制孩子每天的消費上限;實時監測孩子的身體狀況,若出現較大波動,向老師和家長發送提示,同時對孩子每天的運動量、心率等數據進行記錄,分析孩子生長發育和體能情況。

據該公司官網顯示,目前,共有11所中小學在使用這款校服,其中10所位於貴州省,1所來自廣西。李大國稱,已有20000多學生正實際使用。

專家:要充分考慮學生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

據公開資料顯示,智能校服領域,國外還少有先例,但我國已不止有一家智能校服生產商。

萬物互聯時代,關於信息安全的標準與規範,還未達成統一共識。智能校服進入公眾視野後,對其部分功能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測限制是否侵犯學生的隱私權?是否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平台收集的敏感數據如何保護?誰來監管?

2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永謀教授向澎湃新聞表示,智能校服製造企業收集的未成年人隱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給商業部門,而不止於單純教育目的。這方面法律法規必須要更嚴格地加以阻斷。

在數據保護方面,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超也認為,法律比第三方監管本身更有效,因為監管機構也可能泄露隱私。

他表示,阻止一項違法行為的最有效方式,是增加違法成本。當侵犯公民隱私,甚至要面臨刑事處罰時,違法者也要算計一下犯罪成本。

而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家長通過智能產品更多掌握自己的生活信息是侵犯隱私,還是應有的監護,值得討論。

針對這一問題,劉永謀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中,明確有「尊重未成人的人格尊嚴」的指導原則。在智能校服問題中,未成年人的隱私權保障必須得到充分考慮。未成年人同樣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學校和監護人既負有教育責任,同樣也有保護被監護人隱私權不受侵犯的責任,尤其不能以教育的名義侵犯。

但他也指出,就目前既有的倫理傳統而言,相較於歐美,中國父母對子女的各項事務習慣於「代理」,但中式倫理也並非主張父母可以決定子女的所有事務,尤其中學生已有更多倫理自決權。因此,在智能校服這類的問題上,劉永謀認為,作為核心的利益相關者,不能剝奪學生的發言權。「監護權與未成人隱私權無疑都有其界限,不能以監護權剝奪未成年人隱私權。當然,這種界限在哪裡,需要在現實中細緻討論。」

「如果家長沒有邊界地侵入孩子的生活,我是堅決反對的。」武漢大學(深圳)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戴影頻也贊同劉永謀的觀點。她說,「孩子有選擇權,而不是按父母希望的去生活。失去自主權後,孩子的成長空間變小了,創造力受限,獨立處理事務也會變得更困難。」

戴影頻表示,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中國家庭親子關係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邊界模糊。商業產品偏向取悅付費者。智能校服讓家長省力了,並獲得更大權力,由此也很容易反應過度。信息化、大數據經常會形成一種權力,對身處其中的人造成一種不自覺的深入控制。孩子不是囚犯,尤其到了青春期,不應用控制的方式直接授權家長用主觀意識過度干涉其生活,激發逆反心理。

對於定製化的定位功能,她也態度持疑:「就算是自己的孩子,只要付費就可以獲得監控位置的功能,真的合理嗎?」而律師余超看來,這是一個未成年人安全保護與隱私權平衡的問題。他提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做價值取捨。「比如兒童失蹤了,就會發現讓渡一部分隱私權是有必要的」。

「孩子人格尊嚴的問題,是我們在做產品創新時壓根沒有考慮到的。」李大國說,這次我們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看到一些評論之後,也會反思。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家長怒進遊戲群控訴,孩子遊戲沉迷的鍋該由誰背?
緊急尋人!中科大博士失蹤13天,姐姐稱「事發前弟弟無異常」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