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不屑於艱苦的基本功訓練,你的書法就會慢慢變俗

不屑於艱苦的基本功訓練,你的書法就會慢慢變俗

創作的早熟思維之一是「大徹大悟」 型。他們似乎把什麼都看透了,什麼都不在平,創作反正是「跟著感覺走」,唯此最可靠,他們創作出一件件性靈感受之作, 並且輕鬆地認為創作是「玩玩」。他們強調直觀頓悟,追求這種徹悟的心境。有的作者不屑於艱苦的基本功訓練,只是過於看重自己的悟性,以主觀精神因素作為走向成熟的資本。王羲之在游名山觀名作之後悟出師衛夫人「徒費年月」,是一種升華,但也不能延續一生。看透了,成熟了, 自然什麼都失去吸引力,無所求了。

而一些大家卻永遠不能徹悟,吳昌碩有「謂我何求顙泚?八十翁猶求不已」,沙孟海有「我雖八十之年還是壯心不已,正想與中年人道繼續上進」。只有思維不衰老者,才有興趣、有向前走的動力。徹悟者,實則也不可能徹悟,尤其是中青年作者。蜷縮於自己的心靈中,使創作成為種淺薄的個 人精神的記錄,這種早熟必然導致思維的僵化。

其次是創作,上的不知不覺趨老化型。新時期以來的書法創作追求老辣、古拙、古意、老道、古樸、高古。不是「老」就是「古」。這類老化的術語陡增。而在古代書論中,類似這種意思的術語卻很少。梁獻的《評書帖》算是比較接近我們了,他評價一大批老齡書家、書作,都未進入「老」、「古」的狀態。不將評論凝固化。但是我們在閱讀一些中青年 書法評價時,~股老化情緒、氣氛不知不覺襲上心頭。中青年時期應該是吸收、發展,並且也是不足之處百般暴露的時期。這才是正常的中青年的作品。 基不是我們的中青年作者都達到種「老熟」程度, 當然不是, 如果是,反而是一種悲劇。

至如文章所評之「老」之「古」,那麼以後還發展什麼,還有什麼希望和奔頭?把「老」「古」作為衡最作品的一種標準也不對,這不是能夠追求得到的。如同漢碑櫛風沐雨千年後的殘缺蒼茫之美,沒有這樣段自然的過程,這種人工製造的「古」、「老」只能是假古董,不是自然成熟,而是人工催熟(如上底色、揉搓等)。這種催熟心理表現在具體創作技巧上就是用筆戰抖,結構顛撲,顫顫巍巍似贏弱老人,「為賦新詞強說愁」,自然是假成熟者才能做出的。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思維也滲透到少年兒童的創作中去,成人對他們的要求也是蒼勁、老辣,殊不知稚嫩、天真,是這個年齡層次的正常表現方式,要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隨認識的豐富和技巧的完善,自然會達到蒼勁、老辣的。應該提倡的倒是青少年書法要有一一種「青春氣息」,多一點「朝氣」,而不應該「老化」。

思維真正達到成熟需要有許多條件和若干階段,這就如同植物的生長過程一樣:拔節、揚花、抽穗、灌漿、趨於成熟,而揠苗助長絕沒有收穫的那一天,古今多少書壇神童能最終立於書壇?而像文徽明那樣毫無早慧可能的卻紮實地立於明代書壇。

認識早熟思維是必要的,坐下來看看書、研究問題,使思維走得慢點,如潺潺流水,既不快也不斷。超前意識被抑制了,便會有更多的務實,不需狂奔陣再回頭拾掇陣,這樣積蓄多了,自然有的放矢,實中者多,虛發者少。

書壇上各種年齡層次,各種藝術水準層次的人,都會按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前面的某一一個目標, 發出與其他層次不同的聲響。那種小兒追求老翁的老成練達、成人又故作小兒之稚氣的怪現象就將消失了。書壇將走向秩序正常的發展, 漸次接近於真正的成熟。

(本文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孫曉云:古人寫成那麼多神奇的書法作品,關鍵在捻管
一本字帖該臨多長時間?網友:僅供參考!

TAG: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