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語中「塔克拉瑪干」是「藏寶的地方」,那麼這裡有哪些寶藏呢?
新疆和田:絲綢之路上的玉石之都
和田地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南端。南枕昆崙山和喀喇昆崙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腹地。毒日、蒸騰的熱浪、一陣風吹起的流沙,沙漠中哀號的駱駝——這恐怕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帶給人的第一印象。
399年,中原的求法者——法顯,在穿越這片浩瀚沙海時曾經這樣描寫過:「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1895年4月,一位來自瑞典的西方探險家——斯文·赫定,貿然闖進了這一片流動的沙海,其代價是:2人喪生,7頭駱駝及全部裝備物資都被沙漠吞噬掉,在經過了20天、300多公里的行程後,才勉強得以逃生。於是,一個可怕的「死亡之海」的稱謂,便成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聞名於世的別名。
但對於這個別名,當地人卻非常不滿,按他們的解釋,在維吾爾語中「塔克拉瑪干」是「埋有寶藏的地方」。他們堅信,在那裡肯定埋藏著他們祖先留下的,數不盡的珍寶和無窮盡的財富。
可面對這片無邊無際、寸草不生的大沙漠,人們禁不住要問,在這死一樣沉寂的沙海之下,難道真的會有寶藏可尋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大漠深處的遺址
2002年,中國新疆的考古者,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一個名叫丹丹烏里克的遺址群內,發現了一批稀世罕見的壁畫,其中的一幅珍品,震撼了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於是大家為它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東方的蒙娜麗莎」。
丹丹烏里克,在維吾爾語中被譯為「象牙房」,是一種高貴和奢華的象徵。該遺址距今已有1400年。它位於玉龍喀什河和克里雅河尾間之間,距離新疆玉田縣城北約130公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丹丹烏里克屬唐代佛寺遺址,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公里,大多數建築物是廢棄的佛教寺廟,這裡曾經是一座規模頗大的佛教城。
188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了這座遺址。1890年,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根據斯文·赫定的資料,來新疆找到了丹丹烏里克遺址並進行了發掘,出土有漢文和婆羅迷文文書、木板畫、雕塑像、壁畫等大量珍貴文物,被運向國外。一百多年來,幾乎就再無人涉足過這塊地方,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它竟在人們的視線中神秘地消失了。
2002年的這次科考,對丹丹烏里克遺址做了全面的研究。
強勁的沙漠風和流動沙丘,至今仍是遺址面臨的主要威脅,許多建築物已被侵蝕殆盡。寺廟建築占相當比重,在發現的不到20處建築群中,有將近一半或含有佛教寺廟。其中還有一處漢僧寺院——護國寺。寺廟裝飾著與大乘佛教有關的雕塑與壁畫,人物造型主要有佛、菩薩、乾達婆、供養人等,還有其他表示佛教故事的壁畫。
據專家介紹:「這些殘存的壁畫尤為精美,與藏在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英國倫敦大學博物館等丹丹烏里克佛寺壁畫在繪畫風格、用色習慣、構圖程式等方面均有差異,依據壁畫內容的提示,應為唐代初葉,即7世紀晚期。」
建築多為木框架結構,牆心以樹枝和葦草編柵構成,兩面塗拌膠泥。一處建築群一般包括大廳、卧房、伙房、雜房、畜欄、院子、柵欄及四周之果園、有的還附有寺院。出土文物除石、陶、銅、鐵、玻璃、錢幣外,還有大量的板畫,它們有的涉及一些著名的傳奇故事和各類文書,涉及漢、梵、婆羅迷等不同語種,內容從官方文牒到普通信函,從契約到佛教典籍,相當廣泛。從這些文書中我們得知,遺址大約廢棄於公元8世紀末期,本名叫例謝或例謝旗,一個叫楊晉卿的將軍做過它的知鎮官。它的上級部門是「六城」,長官是質邏刺史阿摩支尉遲。這些都是唐代史籍中所沒有的珍貴材料。然而我們至今沒有直接的考古證據來證明遺址的廢棄到底因為何種原因。
而這些掩埋在沙漠中的建築究竟又是誰搭建的?是什麼人留下了這麼多精美的壁畫呢?兩千多年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南緣,有許多綠洲。在這些綠洲上,人們建起了一座城市,它由東向西,連接著古絲綢之路的南道,就像珍珠串成的項鏈一樣。而項墜,就是古代的于闐,也就是現在的和田。
價比千金的和田玉
于闐——是藏語的譯音,意為「產玉的地方」。
和田玉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有名的。走在和田的大街小巷,人們會驚奇地發現,無論男女老少,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做著玉石生意。
和田玉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的玉質、色澤像羊脂般溫潤潔白,故又被稱作羊脂玉。而除去質地、色澤以外,形狀、存在狀態的不同也是區分和田玉品質的關鍵。和田玉的形狀及存在形態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玉礦石形態存在的,被稱作山料;第二種雖然也是原生態玉礦石,但卻經過了長時間在大自然和水中的磨礪,是具有各式各樣天然形狀,被人們從玉龍喀什河裡採集到的原生態玉石,這類玉石被人們稱作籽玉;第三種則是經過人工打磨、加工和雕琢過的「作品玉」;而在這三種形態的玉石當中,上上品,應指的是和田羊脂籽玉。
在和田的玉交易市場上,一塊上好的、項墜兒大小的和田羊脂玉就能賣到數千元左右。而一塊重20千克左右的羊脂籽玉,標價竟為上千萬元。由此看來和田每年吸引數十萬的遊客,並在夏季洪水過後的秋季,曾呈現過萬人沿玉龍喀什河河床及河岸,采玉尋寶的壯麗景觀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玉龍喀什河中的羊脂籽玉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和田,由於它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曾經是古絲綢之路南道通向古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交通樞紐。那時,南來北往的民族,東奔西走的商隊,都從這裡走過。人們交流文化,交易商品,傳播宗教,使得和田就像是一個東西方貿易的內陸港,成了東西方文明共存的聖殿。難怪有的學者把它稱作是西域的一顆「東方明珠」,比喻成宗教意義上的聖城「東方耶路撒冷」。
正因為如此,在公元11世紀以前,和田曾是一個多人種、多種族聚集的地方。從已經發掘和發現的古墓、古遺址和古文物來看,這裡先後和同時居住過塞人、印度人、中原漢人、藏人、突厥人等諸多人種。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文字,講述和記錄著和田的歷史。
在《天工開物》一書中,明朝的宋應星曾經人性化地描繪了玉石的秉性。他說:所有的玉石都是隔著水,吸收月光之精華的。大多數的采玉人,都是在秋季,明月當空的夜晚,沿著河水去尋找玉石的。由於玉石都是從山上被水流衝擊而下,夾雜在亂石淺灘之中,所以,僅憑天上的一點點月光就能找到玉,在當時絕非一件易事。於是,當地就有了一種赤女采玉的風俗:即讓女人不穿衣服,全身赤裸地下到水中去采玉。因為他們認為,月亮、玉石、河水、女人屬同一類物質、同一種生命而相吸、依附。
不管宋應星所說的這種風俗是否真的存在過,但將玉石賦予靈性的這種說法,確實給和田玉以及那條玉龍喀什河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玉龍喀什河實際上是和田河上游的一個分支,它發源於昆崙山山脈的慕士塔格山,和另一條源於喀喇崑崙山脈的喀拉喀什河,一道彙集成了和田河。
這兩條河裡都有玉,但喀拉喀什河中的玉有顏色,多為墨綠色,所以喀拉喀什河又被稱為墨玉河。而聞名於世的和田籽玉,只有在玉龍喀什河中才會有,因此,這條河又被人稱作白玉河。
並非所有的尋寶人,都能在白玉河中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羊脂籽玉,哪怕是很小的一塊。因此,許多人便萌生了到白玉河的源頭——昆崙山上的慕士塔格山,去尋找更多、更大玉石的念頭。
「慕士塔格」在維吾爾語中,實際上就是冰山的意思。
先秦的文獻上,曾對大批中原人遠赴昆崙山采玉尋寶一事,做過如下的描述:凡是采玉的人,沒有一個人的氣色像他們採的玉那樣滋潤光華,他們皮膚乾燥,臉色非常難看。由於路途的艱難遙遠,1000個人去昆崙山采玉的話,活著到那兒的,最多只會有100多人。而這100多個人里,能夠僥倖生還的,也就剩下十幾個了。所以,當年那些采玉的人,十之八九都夢斷崑崙,客死他鄉了。
當站在慕士塔格山上,面對海拔5000多米高的玉石採礦場和艱苦的采玉人時,你也許對玉的價值和玉的品質,就會有一個全新的估量和一個嶄新的認識。
當經歷千辛萬苦走過了這一路,最後面對玉龍喀什河源頭時,你也許才會明白,在大自然中形成的和田的羊脂籽玉,每一塊都是絕無僅有的,它和黃金鑄成的器物不一樣,它是無價的。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種無價之寶,在和田以往任何一次文物的發掘和遺址中幾乎都沒有發現過。而在和田以外的中原,卻屢有出現,這是為什麼呢?
昆崙山是中國和田玉的發源地,早在新石器時代之前,昆崙山的先民就發現了和田玉。商代已經出現了絲綢,但那時真正馳名天下的還是新疆的和田玉。和田玉7000餘年的開發運輸歷史,逐步形成了一條溝通西域和內地的「玉石之路」,它遠比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早出幾千年。
追尋失落的玉石
現在的和田,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片地下的三五米處掩埋著他們曾經的于闐古都約特干。
400年時,古代旅行家法顯,曾在這裡見到過金光燦爛的廟宇和寺院。廟宇中的塑像,神聖的建築物上全部都用金箔包裹著,可見當時于闐國的富庶昌盛。1500年後,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在這裡不僅找到了證明這一說法的遺物證據,而且還發掘到大量的泥塑像、陶罐及漢、唐時代的古錢幣和文物。但是在這麼多的象徵財富的文物中,卻沒有發現一塊玉石和玉制的器物。
1983年,考古人員在玉龍喀什河東岸、洛浦縣城以西14公里的山普拉,搶救性地發掘了52座墓葬、2處馬坑。雖然從它的喪葬形式來看,屬於平民墓地,但從出土的大量陶器、木器、衣食、用具等物品中,仍能看到《魏書·西域傳》中所描繪的于闐國「土宜五穀、並桑、麻,山多美玉」的盛世美景。可在這美景聖地,我們卻看不到一塊和田美玉。
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曾經有許多河流從昆崙山上流入。但由於氣候變得惡劣,許多河流已經消失和正在乾枯,克里雅河就是這樣的一條河流。公元11世紀時,喀拉汗王朝曾對佛國於闐,發動了一場伊斯蘭聖戰。從喀拉墩所在位置看,它似乎遠在繁華城市的邊緣地帶。儘管如此,它也沒有逃出這場聖戰的洗劫。可想而知,當初那場聖戰的規模之大,場面之慘烈了!
也許,在這豪華的城堡里,曾有過大量的珍寶和玉石才引來戰爭?招來強盜?大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使得城堡中的一切成了秘密,可能永遠都不會被人知道。
人們尋寶的熱情在多處曾經輝煌的城市廢墟前遭到重創,但那些還未完全損毀的遺迹是否能留有一絲希望呢?
熱瓦克大塔是和田地區地面僅存的最完整的、時代最早的佛教建築。它高約9米,周圍是一望無際延綿起伏的沙丘。英國人斯坦因、德國的椿克爾以及中國的考古學者黃文弼,都曾在此進行過考察。
塔院內及附近地區至今仍能看見散落的許多陶片,院牆的內外側,曾有過許多的佛和菩薩塑像。這些塑像全部經過妝鑾,表面殘存彩色,還貼有金箔。在塔前的地面上、塑像的底座下、安裝木門的牆縫中,還發現了100多枚信徒擺放的供品——漢代的「五銖錢」。
所有這些,連同塔院大門兩側牆壁上繪有的「守門」的世俗人像,大概都是當年那些出資修建這座佛塔的供養人,所表達的一種虔誠之心吧!但奇怪的是,即便在這聖堂寶地,在這些象徵著財富與最大誠心的供品當中,竟連一塊和田玉都沒有!
人們都說,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之路,絲路文明是一種融合東西方文化的特殊文明。這種文明,由於受到地理、氣候、政治、戰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始終處於一種流動、多變、不穩定和對立的狀態之中。
和田有三寶:玉石、絲綢和地毯。其中地毯西傳而來,絲綢東傳而至,唯有玉石產於和田本地。
而和田玉由於它的產量稀少和所擁有的文化背景,使得它既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可以進行買賣,還可以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價值用於收藏。在和田,當你來到一個普通人家時,你只會看到牆上的掛毯,地上的毛毯,人們身上穿著的五顏六色的絲綢衣衫,可卻幾乎看不到家中的玉石擺設。在和田,你既能看到古老的作坊式絲綢紡織,也能看到不少成規模的織毯廠。但在玉石產地,要加工一塊好的玉石,和田人會告訴你:去外省市、到南方。
所有這些現象似乎說明了一個問題,和田當地人對玉石經濟價值的認識,遠遠超過了對其文化、精神價值的欣賞。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對玉的推崇在中華文明中亘古不變。聖人孔子曾云:「君子比德於玉。」因為玉的品質,恰似東方人的性格一樣,高雅、含蓄、包容,柔中有剛,剛且不狂。因此,歷朝歷代,都把陰柔嫵媚的女子,在流淌的河水中採集到的、受月魄之精華的如脂美玉,比喻成含蓄、凝重、謙和的君子。這其中陰與陽、柔與剛的結合,既和諧,又玄奧。
古于闐國有美玉。有了玉,它就有了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原。而有了中原這個玉石的最大買主,它就能源源不斷地供應給西方人望眼欲穿的暢銷貨——中原絲綢。就這樣,古于闐人運用在東西方人眼裡,兩種具有不同價值寶物的交換,贏得了相對的經濟繁榮與穩定,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絲路文明的精髓,在和田體現得淋漓盡致。絲路旁的塔克拉瑪干,這個名字實際上有三種解釋:一,進去了就出不來。二,過去的家園。三,埋藏珍寶的地方。
那麼,在這片浩瀚無邊的沙漠中,究竟還將有多少人要走進去?究竟還能有多少人能從那曾經美好的家園帶回美好的寶藏?而這片沙海里埋藏的寶藏究竟都是什麼呢?千年前留下的謎題,等待著我們的解答。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神秘消失的寶藏》,京東滿120減40,噹噹3.9折團購促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