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外星人》28億票房保底難,國產喜劇「30億」天花板初現?
「寧浩,中國第四位票房過億的新生代『鬼才導演』,是一位能將商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電影導演。他憑藉高投資回報比和鮮明個人風格的電影,成為中國最炙手可熱的頂級導演之一。」
在《四味毒叔》第904期對寧浩的專訪中,曾這樣形容他。
或許在《瘋狂的外星人》公映之前,這是寧浩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形象。但隨著「保底失敗」、「評分過低」等言論流出,寧浩遊刃有餘地遊走在商業與藝術交匯地帶的形象,開始瓦解。
截止至發稿前,《瘋狂的外星人》豆瓣評分6.4分,僅好於33%的喜劇片,上映13天票房19.73億,貓眼預測最終票房22.47億,距離28億保底仍有5.53億差距。
這部由寧浩導演,沈騰、黃渤主演,徐崢友情出演,王寶強傾情保底的作品,不僅集齊了當前內地最炙手可熱的電影人,更背靠沉澱了十二年的「瘋狂」IP。
很難想像,由一個絕對不會出錯的組合主導,《瘋狂的外星人》最後卻交上了一份差強人意的答卷,無論藝術性還是商業性,寧浩真的不靈了嗎?
電影之內以「俗」制俗,電影之外為俗所制
今年春節檔,上演了內地電影人對於科幻題材電影的兩種嘗試。
一個是主打硬科幻的郭帆(《流浪地球》導演),頂著「不成功便成仁」的壓力,肩挑手扛出一條國產科幻類型片的崛起之路,頗有些「初生牛犢不畏虎」的蠻勁兒。
相比之下,混跡影壇近20年的寧浩,就顯得沉穩、謹慎多了。
《瘋狂的外星人》同樣改編自劉慈欣的文學作品,但並沒有被科幻這個宏大的題材所牽制,而是選擇了相對保守,且導演更擅長的落地方式——黑色幽默+荒誕戲劇。
或許這正是監製李修文,在採訪過程中提到的「氣定神閑」的創作心態的源頭。
在當前尚不成熟的國產電影市場上,很少有觀眾能將荒誕戲劇與喜劇、黑色幽默與幽默徹底區分開來。大多數人眼中,但凡是能令人發笑的電影,都可以被打上「喜劇」的標籤。
而內地合家歡檔期,「喜劇」是最貼近觀眾消費習慣、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電影類型,這就意味著面向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瘋狂的外星人》選擇了敞開大門。
電影以「醬缸文化」為題眼,通過解構「中華文明同化他人、同化他人文化、同化他人星球的能力」,找到科幻外衣下的中國內核。但恰恰是這份犀利的共情,卻遭到了本土觀眾的反噬。
網路上有關「俗」的負面評價鋪天蓋地:「把外星人當猴耍的設定,我覺得非常不尊重人」、「對於愚蠢的媚俗,完全無厘頭」、「中美合拍的美猴王電影」、「嬉笑歡鬧毫無營養」......
就像早期觀眾看周星馳的電影,免不了會說一句「撲街仔」,總有人覺得「下里巴人」難登大雅之堂,卻始終看不見其中的無奈和掙扎。
2013年,屆時身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馬雲,曾與周星馳展開了一場名為「天馬行空」的對話。過程中,馬雲皺著眉頭提了一句,「不明白周星馳在電影里為什麼都是髒兮兮的」。
雖然同為草根出身,但就此刻的站位而言,兩個人並沒有太多共鳴。
四年之後,馬雲在自己的電影處女秀中,出演做著「功夫夢」的馬師傅。精緻的髮型和一塵不染的道袍,讓角色看起來並不像個小人物,反而莽撞自大的做派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鄰居家被寵壞的小孩。
大家所處的位置,總習慣去仰望所謂的「先進的」、「洋氣的」、「高級的」,卻始終不願意麵對真實的自我和真實的處境。事實上,「落後的」、「土味的」、「俗氣的」才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現狀。
這種「眼高手低」所折射出來的,其實是現代中國人骨子裡的自卑。
在《瘋狂的外星人》中,導演展示了一條傳統意義上「外星人>外國人>中國人>猴」的鄙視鏈,卻設置了一個「低級」完勝「高級」的結局。
電影之內,寧浩以「俗」制俗,撕開粉飾和偽裝,試圖給觀眾一個自我和解的窗口。當中一再被詬病的「耍猴」橋段,正是耿浩(黃渤飾)賴以維繼的生存手段,也隨著故事推進成了全人類的救贖。
而電影之外,寧浩卻沒有這麼好運氣,現實中的他正頂受來自輿論的壓力,為俗所制。甚至可以說,寧浩正在經歷的才是「現實版《瘋狂的外星人》」,結局的反差本身就是一件很魔幻的事。
未來,或許只有當觀眾願意去正視真實的自我,並且有勇氣悅納來自外界的調侃,中國電影和中國觀眾之間才有可能自洽。
國產喜劇「天花板」初現,寧浩能否突出「工業化」重圍?
從藝術性上來說,《瘋狂的外星人》需要時間的潤色,方能取得它應有的位置。而從商業性的角度觀察,《瘋狂的外星人》其實也算不上失利。
一直以來,喜劇憑藉低成本、低風險、受眾廣的特點,都是內地最具市場競爭力的電影類型。
2000年,進入新世紀的中國喜劇電影,在吸收借鑒香港喜劇電影經驗的同時,進一步深化了對喜劇電影創作規律和類型特點的理解,並在本土地化的過程中全面對接內地觀眾審美需求。
寧浩「瘋狂」系列的前兩部:《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2012年,喜劇電影在以往輕喜劇、市民喜劇、黑色幽默等基礎上,不斷升級和疊加,喜劇作為一種類型元素,開始全面對接各個類型元素,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複合類型喜劇。
包括許誠毅的《捉妖記》、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開心麻花的《夏洛特煩惱》,都在喜劇的基礎上嫁接了包括愛情、奇幻、冒險等多種類型。
由於複合喜劇兼顧了觀眾多元化的觀影需求,吸收更廣泛受眾作為增量,類型密度大幅提高。喜劇的單片票房突破10億上限,在這一時期達到20億甚至30億。
但隨著全國銀幕數量增速放緩,全國電影票房增幅減小,國產喜劇的票房天花板已然隱現。
(圖自中國電影產業)
數據統計,2018年全國新增銀幕9303塊,同比增幅18.32%,較2017年下降了近五個百分點;而2018全國電影票房僅增9%,較2017年下降了4.45%。
自2016年,電影《美人魚》以33.86億票房登頂當年票房冠軍之後。三年時間內,僅《我不是葯神》(31億)與《唐人街探案2》(33.98億)兩部喜劇片票房突破30億。
《瘋狂的外星人》同樣屬於「喜劇+科幻」的複合類型喜劇,即使在口碑尚可的情況下,受類型體量的限制,衝刺30億或已經達到天花板。
這樣的市場導向背後,暗合電影產業發展的大趨勢:越來越向「重工業」傾斜。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國產電影正通過自身的崛起一步步將「好萊虎」趕出中國市場。
從2014年到2017年,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好萊塢電影票房佔比從52.27%下滑至25.38%。短短四年間,減少了近二十七個百分點。2018年雖有所抬頭,但當年票房前五名中,國產電影佔據了四個席位。
2014~2018年「年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好萊塢電影票房佔比統計表
(娛樂獨角獸統計)
而《流浪地球》,不僅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硬科幻」,在類型上具有市場稀缺性,更是號稱投資成本5億+的重工業電影,在體量上直接對標《戰狼2》和《紅海行動》。
因此,包括《瘋狂的外星人》在內的同檔期喜劇,在票房上遭到碾壓也是十分正常。
事實上,最初《瘋狂的外星人》也曾想過做成把故事舞台設定在外太空的史詩科幻作品,但這在本質上並不接中國地氣,也不對寧浩的口味。
一旦進入工業化運作體系,意味著準備工作要提前完成。很多時候,人工造景還沒有搭完,後期就已經畫好了圖稿。但是現場的調度往往比預想的靈活,每一次變通都意味著巨大的浪費。
項目早期,寧浩就因為受不了來自後期的牽制,早早遣散了特效團隊和預覽團隊。這樣看來《瘋狂的外星人》算不上一次成功的工業化嘗試,但其實也可以看成是寧浩在商業成功和電影藝術之間,選擇了後者。
在他看來,「所謂工業化的作品一定是沒有個性的,它們統一都有一個質感叫作『無情』,不是說裡面真沒有煽情、沒有感情,只是它那個特別有機的一個作者感,可觸摸肌膚的部分就少了。」
對於電影工業化而言,《瘋狂的外星人》或許值得惋惜,但是對於中國電影史,《瘋狂的外星人》卻不失為一件幸事。
綜合來看,在商業與藝術的結合上,寧浩依然頂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