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學有所成的自學高手?
有一位學生,在物理考試中其他題目都答對了,除了這一題:用氣壓計測量建築物的高度。老師是想學生用氣壓知識來計算建築物高度的,而這位學生這樣回答:從頂樓扔氣壓計,開始計時,聽到落地聲音時停止,通過重力加速度來計算建築物高度。顯然,學生的答案與老師的不符,老師就沒有給他高分。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學生基本上就認了,而這位學生不服,去找老師理論,老師說,如果他能找出其他的方法來解答,就給他高分。結果他一口氣說:可以用氣壓計敲大樓主人的門,直接問他大樓高度;用繩子綁著氣壓計,通過繩子的長度來測量;或者將線做鐘擺,通過鐘擺運動來計算,等等。老師聽完,決定給這位學生滿分。
這位學生就是尼爾斯·玻爾,後來因發現原子中的電子而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
尼爾斯·玻爾的學習只會死記硬背嗎?顯然不是。
一名加拿大的大學生學習玻爾來理解知識,他自學編程、寫作、動漫設計、作曲等知識,還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他就是斯科特·揚,《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的作者。
斯科特·揚總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稱之為:整體性學習。整體性學習將新知識與熟悉的知識建立各種連接,從而達到新舊知識相互融合。
《如何高效學習》可以分為以下3個重點內容:
第一個重點是,為什麼說學習只靠死記硬背是錯誤的呢?
第二個重點是,怎樣的學習方法才是好方法呢?
第三個重點是,為什麼你學得越多,收穫不一定會越多?
1.整體性學習和死記硬背
斯科特·揚認為學習不能只靠死記硬背,為什麼呢?先來看看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儲存信息的。
如果大腦儲存信息像電腦一樣,只需要複製粘貼就可以了,那麼死記硬背會很效果,可事實上,你還記得多少背過的英語單詞和公式呢?大腦並不像電腦那樣儲存信息的,而是通過數十億個神經元相互聯繫來儲存信息的。
學習並不是複製粘貼,而更像編織一張大網。整體性學習就是依靠大腦的神經元網路來理解信息的。
為了方便理解整體性學習,斯科特·揚分了三點:結構、模型、高速公路。
結構就是一系列的知識。結構就像你大腦中的知識城市,結構越發達,城市也就越發達。舉個例子,基礎數學和基礎語言的城市很發達,相當於北上廣深,那你做加減乘除的題目就很容易了;但是,關於金融知識的城市很落後,你讀金融學的書就很頭疼。顯然,你建立的知識結構越多,城市越發達,你學得就越好。
模型就是簡化的結構,它壓縮了信息,更方便儲存。舉個例子,一本書的模型就是目錄,很多人讀書不讀目錄,其實是錯誤的,目錄可以讓你快速了解書本的內容,而不必逐字閱讀整本書。模型是構建知識城市的地基和框架,是知識的核心。
高速公路就是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繫。結構如城市,而城市之間怎麼相互聯繫呢?依靠很多條高速公路,交通網路越發達,城市之間的聯繫就越方便。
高速公路是整體性學習的關鍵所在,一個新的知識與過去熟悉的知識聯繫得越多,你就越容易理解新知識。
學習就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挑選、咀嚼、消化、吸收,最後我們才能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學習也一樣,需要經過5步: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而一般的學習只做到獲取和理解這兩步,而真正學會知識,是從拓展開始的,也就是與其他信息建立聯繫,然而,拓展卻一直被我們所忽視。
在了解怎樣拓展之前,先看看哪些信息是需要拓展的。吃米飯和吃比薩的方法不一樣,不一樣的信息,學習方法也不一樣。斯科特·揚把信息總結成5大類:隨意信息、觀點信息、過程信息、具體信息、抽象信息。
隨意信息是缺乏邏輯的事實、日期等,理解起來不難,但不反覆背誦,就很容易忘記,它的結構很弱,比較難拓展。觀點信息是支持或反對某個觀點的信息。過程信息指某種技能的信息,需要反覆練習;具體信息是與實際緊密聯繫的信息,兩者的結構很強,比較容易拓展。抽象信息理解起來比較難,但邏輯很強。
整體性學習的技術對學習過程信息、具體信息、抽象信息特別有利,而這些信息才是複雜難懂的知識。
2.學習的好方法
整體性學習的具體技術有很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法和內在化。
了解比喻法之前,先來看一位牛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有一則故事,說他曾挑戰普林斯頓大學的任何一位數學教授,只要數學教授用簡單的術語,來說複雜難懂的數學知識,他就一定能得出同樣的結果。費曼的學習技巧其實人人都可以學到,只需要4步:
首先,選擇概念。
然後,想像自己是老師,在教會新生這一個概念。。
接著,如果有疑惑的地方,回頭再學習一下。
最後,簡單化和比喻。用簡單直白的話來表述這一概念,或找一個恰當的比喻。
同樣的,斯科特·揚總結的比喻法也類似於費曼的學習技巧,共3個步驟:
第一,明確需要理解的信息。
第二,在你熟悉的知識經驗中,找出與信息部分相似的東西。這一步很關鍵,要注意,找到完全符合的東西很難,你只需找到部分相似就行了。
第三,重複以上兩步,再檢查比喻有哪些不恰當的地方。
舉個例子,在文學中我們常常見到比喻法,比如錢鍾書《圍城》里的經典句:
婚姻就像圍城,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比喻法可以從文學延伸到學習其他的概念。相對論這個概念要怎樣理解呢?愛因斯坦這樣描述:一個男人坐在美女旁邊一個小時,感覺只過了一分鐘;但如果讓他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鐘,他會覺得像過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接著,來看內在化學習法,如果我要你解釋「順勢而為」這個概念,你會怎麼解釋?來看看雷軍是這麼說的: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起來。
沒錯,當你看到一個信息,你的大腦里想像一幅畫面,你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記得更牢。這符合神經心理學家的結論:
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慾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斯科特·揚自創的內在化學習法,就是升級版的視覺化,在視覺的基礎上,還加入聲音、觸覺、情感等等,然後不斷重複和優化,方便理解和記憶。
比喻法和內在化這兩種學習技術,要求你發揮想像力,而且你能聯想到的東西越是稀奇古怪,你的記憶就會越深。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3.學習不等於有收穫
看完前面介紹比喻法和內在化,你是不是想行動了?你準備用一天的時間來讀書嗎?別急,在行動前,先看看斯科特·揚的建議:
第一,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之前,不要「學習」,缺乏目標地埋頭苦讀,是浪費時間的。
讀書只是「學習」的表象而已,學習的關鍵是具體行動。你需要列出具體的學習清單。斯科特·揚的學習清單就很簡單:閱讀課本,記好筆記,做各種作業和練習。不是清單要寫得多牛,關鍵是你一定要寫下自己的學習清單。因為離開學校後,沒有了老師安排學習任務,缺乏計劃和安排是自學過程中最大的難處。
列出學習清單,你可以明確學習的目標,把學習任務分配好,依靠每周每日目標,而不是截止日期來行動。具體操作:寫下目標、給目標客觀化、定一個截止日期、細分成每周和每日目標。
其實就如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的SMART原則一樣:目標要明確、可衡量、可達成、相關和有時限。
第二,學習中總會遇到困難的,你要克服挫敗感。
如果你過早的放棄了,那你的學習怎麼會有收穫呢?你可以把遇到的障礙寫下來,向網路尋求幫助,找一本關於「怎麼做」的工具書來讀一讀,先學習其他相關的知識,試試換個角度再處理。
喬西?考夫曼在TED的演講《最初20小時——如何學習新事物》,告訴我們學習新技能時,都會遇到「沮喪障礙」,也就是「我自己很爛而且我知道」的階段,但如果你堅持練習,度過最初的20小時,你的進步會很大。
第三,任何學習技巧都代替不了學習動機。
TED一個演講:《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裡面提到了黃金圓環法則。思維分為三個圓環:what、how、why,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是 what > how > why ,但偉大領袖給人啟發和激勵的思考方式是 why > how > what。舉個例子,蘋果公司的口號「Think Different」,蘋果公司是為了創新而存在,從而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而且,學習中的挫敗感其實也是動機問題,你的內心為什麼要學習呢?為了考試拿好成績?為了上名校?為了工作賺錢?斯科特·揚認為這些都是學習的理由,但都不夠好,最好的理由是知識本身會吸引我們不斷的深入學習。
《如何高效學習》這本書不是教你死記硬背,局限在某一個所學的知識里,所謂的「眼高手低」,而是教你從多種角度來觀察和解決實際問題,將新的信息編織到原有知識的網路中。運用整體性學習方法,可以讓你更容易理解新信息,並能夠舉一反三,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