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譯:孔子說:「得了吧,我就沒有見過有發現自己做錯了,而在內心真正產生自責的人吶。」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01

自己都做不到,就別要求別人反省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是孔子對人性特別有趣的洞察,也許對我們很有幫助。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得了吧,我就沒有見過有發現自己做錯了,而在內心真正產生自責的人吶。」

「已矣」——得了吧,這是多麼帶有表情包特性的兩個字啊。

從孔子的口中說出這句話,很有力量。孔子閱人無數,弟子都是超級聰明,德性也夠的人。他還經常去拜見各位老師,好為人師,更好為人徒。這樣的人竟然說自己見了這麼多人,卻從來沒見過一個真正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做錯了的人。

我們有時會有一種幻想:「哼,當年那個不珍惜我的男人(女人),他(她)現在知道錯了吧?」千萬不要這樣想,他(她)是不會後悔的,因為人們總會發現更好的。反過來你也一樣,你有過真正的懊惱嗎?其實就算有過,也是對得失的懊惱,而不會在靈魂深處對自己的修行進行反省。

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區別就是,只要得失關係改變,你的懊惱就改變了。

比如你曾經非常自責「我怎麼沒有買那套房子」「我怎麼沒有買比特幣」……後來房價跌了,比特幣也跌了,你當時的懊惱瞬間就不存在了,所以當時的自責是假的。

因此,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對人性非常深刻的洞察,可以幫助我們得出一個結論——自己都做不到,就別要求別人反省,沒人會承認自己做錯了。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02

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大腦發展出了一種巨大的機制——為自己的一切行為尋找合理化的解釋。哪怕真的做錯了,也會隱隱地說:「這是情非得已的,不是我的錯,是時代的錯,是社會的錯,是別人的錯……哪怕我真的有錯,我也不是主犯,頂多算是從犯,主要責任不在我……」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可能就會放下要求別人深刻地承認錯誤的痛苦。這一點體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父母總要求孩子深刻地反省自我,如果他真的做錯了,還要寫檢查。小時候我們都寫過檢查,後來能力越來越強,可以在內心絲毫不起波瀾,沒有一點兒自責的情況下,寫得聲淚俱下,沉痛反思錯誤。

這種越是深刻、真誠的反思,越傷害我們的本體,因為那都是假的。當我們放過別人以後,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許多人的痛苦,都來自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當你在指責別人為什麼不承認錯誤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錯?

如果這是一個很難改變的人性,我們應該怎麼辦?如果我們接受這個不可抗力,這樣一個無法改變的人類共有心智模式,那就會在內心充滿一種堅定的、真誠的、不帶污染的、沒有功利的自責。

就像孔子作為人間世「老司機」閱人無數後所說——「得了吧,我就沒見過一個對自己犯了錯會深深自責的人」。

似乎人生從這時就開啟了一種解脫的可能,因為我們不再起妄念,不再要求別人意識到他錯了。這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明白一個道理,因為人家才不管你是不是真的在乎,每個人都是如此。

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後,世界瞬間就會清涼許多。這種清涼,就是我們從今天開始,不再要求別人深刻地承認他的錯誤,同時也不那麼強求自己承認做錯了什麼。

假如我們從道理上逐漸發展到習慣上,再發展到自然而然的尊重上,理解了不會責怪自己是人類的共同習性後,就開始進入了一段全新的情緒管理模式。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如果父母這輩子能很淡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夠優秀,就像接受自己也不那麼優秀一樣,家庭關係就會和諧很多。

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很慢、總是拖沓……而心生憎恨。其實這種憎恨,表達的都是一種自責。當然,也包含了對孩子父親(母親)的責備。

許多人對孩子的種種表現不滿,本質是對孩子表現出他父親(母親)的特徵而不滿,其實他們對孩子像自己的缺點的那部分,並沒有什麼不滿。

經過了一系列的討論就會發現,當我們知道沒有人會認為自己真的錯之後,這個世界似乎不僅給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而且開啟了一條永遠的「殺毒軟體」之路。

03

你對身邊的人厭惡越少,對自己的愛護就會越多

我越來越覺得,《論語》的前三句話是多麼重要的人生開示。「有朋自遠方來」「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如何獲得快樂;「人不知,而不慍」講的是如何避免不快樂。這三句話指向的都是孔子非常關注的一件事——一個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在此生的法喜充滿。

這種因為熟能生巧,基於道德做的事,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就像一位炒菜師傅,在經過加鹽少許,加油少許,加醬油少許,加豬油少許等一系列加料後,炒出來的菜連自己都搖頭稱讚:「嘖嘖嘖,這盤干鍋肥腸,外焦里嫩,帶著菌群的芬芳和我內在的菌群暗自相合……」

「學而時習之」——藉由熟練達到與道同齊;「有朋自遠方來」——兩個人沒經過交流,卻能如此默契地達到共振,並且都知道對方絕對理解一個真相,就是不可能相互理解;「人不知,而不慍」——知道沒有人同情你,也沒有人能真正地理解你,才能獲得大解脫。這三點的內核都指向「法喜充滿」四個字。

原來孔子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快樂,這是我們開啟儒家思想一個很重要的法門。我們都誤解了儒家,以為儒家是苦哈哈的,眉頭緊鎖,大義凜然的。全然沒有意識到,孔子最在乎的是一個人可以通過對意義的無意義消解,對人們根本不可能發自內心地自責的深刻洞察與理解,從而獲得自我解脫之道。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自我解脫最後指向什麼?它指向了孔子的暗示——您完全可以通過對真相的理解,達到在人生三萬多天里,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合乎於道統的快樂(道統,不是「仁義禮智信」,也不是合乎社會規範,而是被道統治的快樂)。

當我們懷著一種理解——不僅理解別人,也理解自己與生俱來的、歷久彌新的、堅固無比的習性時,就會擴展為對人群的寬容。

房龍說:「寬容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當今社會,人們很容易在網上看到網友對許多事貿然地進行指責,誰又家暴了,誰又偷稅漏稅了,誰又劈腿了……每個憤怒地發出指責的人,都一定是自帶痛苦流量的過往的靈魂。

我特別喜歡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學,他這樣形容人生的狀況——他喜歡淡淡的濃。這不是一種裝腔作勢的狀態,而是當一個理解人性里諸多穩定的特性後,既不會很迫切地與人爭論,也不會很迫切地與人相愛,而是既淡淡地,又濃濃地與他人相處。這是一個君子可以活得比較好的狀態。

當我們理解這一點後,再看一下身邊的人,或許你對他的厭惡越少,對自己的愛護就會越多。不是嗎?當我們每次對別人說「你怎麼能這樣」的時候,被身體分泌的毒素所殘害的,其實都是自己。

梁冬|放過別人才能真正放過自己

所以,請大家再溫習一下《論語》中的這句話——得了吧,就沒有一個真正會自責,知道自己做錯的人。要理解我們也是所有人中的那一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