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文/兒童哲學啟蒙微信公眾平台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我們對嬰兒的所知,

只是冰山一角。

但即便是對這「一角」,

我們都習慣於帶著偏見

視而不見,

以至於我們最終成為——

嬰兒們成長的絆腳石。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如果你正準備生寶寶,或是你正在養育一個幼小的嬰兒,那麼這篇文章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和思考你該如何看待眼前這個孩子,重新審視和思考你將會如何養育他,……。

面對眼前這個可愛的小傢伙,很多人會下意識地認為——孩子是我們生的,是我們創造的,所以孩子屬於我們。

對此,大多數人從未懷疑過。

可是,我們卻並沒有認真地思考過——

當受精卵從結合、分裂、發育開始,直至胎兒降生和不斷成長,這一切都是因為自然界早已預設了一定的規則與程序,才會有今天這一切。

細細想來,我們目能所及的一切生命的繁衍與發展,只是在忠實地執行著「造物主」的程序而已

至少目前,任何事物與生命的演化莫過於此。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嬰兒不僅僅屬於我們,他們更像是自然界賜予我們的禮物,也屬於整個自然界。

的確,從他們孕育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在忠實地按照自然界的法則行事,按部就班、毫不懈怠地完成著造物主預設於內的旨意。

這或許是目前我們對生命的認知源點,也是我們對嬰兒認知的起點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事情的發展還遠不止於此。

在胎兒剛剛出生之後,大多數人可能又會簡單地認為,他們除了吃喝拉撒睡以外,一無是處——因為這會兒他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會做。

然而,很少有父母會留心和思考這樣一個事實——

嬰兒會在一定的成長環境中,在幾年之後,無師自通地學會人類複雜的語言,並且能運用自如。

在生命之初,在成年人還以為他們只是不學無術地躺在那裡時,在很多動物生下來就能走能跑時,這個弱小的生命卻在逐漸吸收和學習著生物界最複雜、最難以理解和掌握的語言。

如果沒有造物主預設的這種進化的程序和心智基礎,這一切都將不會發生。

毫無疑問,這也是一種複雜的環境與意識的互動過程。

它無需你刻意去教,只需要我們為之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即可,剩下的一切就交給眼前這個小傢伙吧,因為他們一直都在努力地完成「造物主」交給他們的工作。

對此,你還能判定「嬰兒什麼都不能做」嗎?相反,他們自從出生那天起一直都在非常認真和努力地做自己能做的那些事兒——


利用自己的視聽觸味嗅,儘可能地感知周圍的一切——如仔細觀察媽媽的臉龐; 將外感的信息迅速吸收到自己的大腦中,完成對自己神經網路的激活、刺激和建構——如努力、反覆地完成某一個動作; 利用自己的意識,逐漸完成對身體活動的控制——如努力地將自己的小手舉到眼前,睜大眼睛仔細觀察自己手指的活動; 利用這些感知、意識與控制,與周圍的人與物等一切可能的事物進行聯繫和互動——如微笑; 將互動之後感知到的信息傳遞給自己的大腦,幫助大腦完成「環境輸入——大腦吸收及神經網路建構——意識輸出與行為控制——信息反饋——思維和意識建構」的過程; ……。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以上這樣一個嬰兒意識的建構路徑,僅僅是一個簡單地比擬。

嬰兒的大腦是如何迅速建構、吸收和完成這一切的,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但有一點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嬰兒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只要周圍的環境給予適當和足夠的刺激,他們就會啟動思維、開始思考


例如,你拿著一個卡片,近距離從嬰兒眼前划過,他就可以用目光追隨這個物體; 例如,嬰兒聽到聲音,會有所反應,如果這時他能控制自己的頭轉動,他會循聲望去; 例如,他會對碰觸到物體進行感知,形成感受; 例如,他哭鬧時,媽媽的氣味會讓他平靜內心; 例如,他會用嘴拒絕自己不喜歡的奶粉,而選擇吮吸媽媽的乳汁; ……。

這一切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都在促成嬰兒對周圍世界的覺察。

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和內化於嬰兒的覺察的能力,就是他們思維的起點,是促成他們思考的開始

換句話說,嬰兒思維的能力(運用意識的能力)取決於環境的作用和他們內在意識的建構

繼而,這種運用意識的能力會驅使他們開啟對任何事物的好奇與探索

儘管這種內化於嬰兒頭腦中的意識活動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他們會用行動能力來展現他們思考的能力。


我的孩子出生二十八天時,醫生來家裡回訪。 當時醫生叫他的名字,跟他打招呼,這個小傢伙表現出了極大地好奇與興奮一會兒不停揮動自己的小手小腳,一會兒專註地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收集周圍環境的信息,並試圖用自己的肢體與醫生接觸。

還有一件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出生滿月那天,躺在嬰兒床里。 他奶奶湊到他面前逗他玩,放慢語速,清楚而準確地說「叫奶奶」。 隨後,我觀察到他一直盯著奶奶的臉觀察,之後開始揮動四肢,卯足了勁,略作準備,然後以幾乎相同的語速和語調發出了類似於「啊嗷嗷」的聲音節奏。 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在意識控制之下的模仿。

這些發生在嬰兒身上的細節告訴我們——

嬰兒們不厭其煩地通過這些瑣碎的細節建構意識的同時,也在儘可能地在使用他們的意識,這一過程伴隨著他們的思考。

就像獅子從未開口告訴你它們準備怎樣捕獵,但你通過觀察它們捕獵的過程,可以發現它們已經對此有所計劃和準備。

絕大多數成年人對嬰兒都有「認知偏見」

嬰兒正是如此,他們從不會告訴你自己在做什麼,但他們一直很努力地在完成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發生在他們大腦中的思維活動。

以上這些即將或正在發生在嬰兒身上的細節,幾乎在每一個正常成長的嬰兒身上都會發生。

不僅如此,倘若你是一個細心之人,你會發現龐雜的細節促成了嬰兒們的成長,而且嬰兒也不會放過每一個促使他們成長的細節。

然而,正是因為從未認真觀察和思考嬰兒的成長,成年人對嬰兒能力存在太多的誤判。

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就是「嬰兒懂什麼」、「嬰兒能做什麼」!

這種對嬰兒的認知以及所引發的養育行為,既無視了造物主給予我們的恩賜,又違背了嬰兒意識自我建構的路徑,也忽略了嬰兒運用自我意識的能力

一次,一位媽媽告訴我,她雖然全職在家帶孩子,但因為家裡事情很多,她不得不將孩子放在搖床里,只要她不哭不鬧,一般就任憑他自己玩。 後來,她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指標」上略低於一些同齡的孩子,於是開始著急了。

其實,生命初期如何養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建構,尤其是對一些諸如語言、感統、思維等複雜技能的建構和掌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以,我們需要按照自然界的啟示,重新審視我們的對嬰兒的認知,擯棄固有的偏見和陳習陋規,順應嬰兒成長的規律養育孩子。

因為,嬰兒的成長不僅僅是生理指標的發展與發育,更重要的是要協助他們完成他們意識與思維、精神世界的不斷成長

只有如此,他們才會見證一個智慧生命體的建構。

對於嬰兒的認知,我們也將在今後的文章中逐步解讀。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拿破崙曾今說過的一句話——

那雙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

當然,前提是這雙手最好不執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