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人心,學會識人
選人先要識人,識人是一門學問。識人得首先讀懂人心,讀懂人心的善惡、讀懂人心的捨得、讀懂人心的公道、讀懂人心的信仰。
中國很早就有了關於如何識人的理論書籍,如《易經》等。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使得古聖先賢們總結了很多讀心識人的方法,如戰國時的魏人李悝、秦人呂不韋,三國時的諸葛亮等。這些方法在今天看來,對識人和用人依然有古為今用的價值。
魏人李悝提出識人五視法:
一、居視其所親。考察這人經常同誰在一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一個人平時喜歡親近怎樣的人,就可以略知他的人品。
二、富視其所與。考察這人在生活富裕時將錢都花在哪些方面,大致能看出一個人的慾望和追求。
三、達視其所舉。考察這人身居高位時,提拔重用的是什麼樣的人,是不是任人唯賢。
四、窮視其所不為。考察這人在身處逆境時的作為,是不是人窮志短,有沒有犧牲原則巧取利益。
五、貧視其所不取。考察這人在貧困境地時的作為,看能否潔身自好,不取不義之財。
呂不韋提出「八觀六驗」考核人的標準:
八觀:在一個人仕途通達、處境順利的時候,要注意看他禮遇的是些什麼人;在他顯貴、發達的時候,要注意看他舉薦些什麼人;在他富貴的時候,要注意看他供養、收養些什麼人;在他聽取意見的時候,要注意他將採取些什麼行動;在他閑暇無事的時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麼喜愛和嗜好;在與他探討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他說些什麼話、怎樣說話;當他貧窮的時候,要看他不接受什麼東西;當他的社會地位處在下賤階層的時候,要看他絕對不做什麼事情。
六驗:當他高興的時候,要檢驗他什麼地方沒有過分的表現、所堅守的事情沒有因此而放縱;當他快樂的時候,要看清他的癖好;當他發怒的時候,要看清他的節制,能否保持理性;當他恐懼的時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著足夠的自制力;當他哀傷的時候,要看清他為何哀傷,透過這種哀傷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當他處於苦難當中的時候,要看清他這時所秉持的始終不渝的志向。
諸葛亮提出識人七法:
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通過觀察該人對一些大是大非問題的態度和觀點,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通過和該人展開辯論以觀察應變能力。
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通過請該人出謀劃策以了解其學識和視野。
四、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通過將災事、禍事等告訴他,看他的反應,由此來觀察他是否有勇氣直面苦難的現實。
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一個人在醉酒以後,觀察他的真實性情。
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看一個人在物質利益面前的心態,以觀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潔。
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託付他辦一些事情,看他是否講信用。
要全面地考察一個人,不但要看清他的表現,而且還要洞察他的內心品格,根據實際情況綜合應用這些方法,則任何人的本來面目不論是虛偽貪婪還是誠實謙讓,不論是卑鄙庸俗還是磊落高尚,不論是邪惡陰險還是正派善良,都將一一明察而不會有絲毫的疏漏。這就是古代聖賢之所以能知人的緣故。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三個故事,品味古老而美好的愛情
※王羲之家訓的傳續:敬宗睦族,積善餘慶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