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1899年,湘潭出了個小有名氣的「齊美人」。

此「美人」非彼美人,齊美人不僅長相平平,原本也只是個沒有學歷的晚清鄉下木匠,偏偏一手仕女圖畫的出神入化,故有「美人」之稱。

一個默默無聞名的小木匠怎麼會有這樣畫畫的手藝?這離不開韶塘胡家的小地主壽三爺的栽培。壽三爺愛風雅,會畫工筆花鳥草蟲,沒事就喜歡呼朋喚友辦詩會。聽說有這麼個可塑之才,就親自去木匠做活的賴家打探了一番。


三爺問:「家裡有什麼人?讀過書沒有?願不願再讀讀書,學學畫?」

木匠答:「讀書學畫,我是很願意,只是家裡窮,書也讀不起,畫也學不起。」

壽三爺一聽他這樣說就笑了:「那怕什麼?你要有志氣,可以一面讀書學畫,一面靠賣畫養家,也能對付得過去。你如願意的話等這裡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來談談!」

於是,小木匠拜了壽三爺為師,有了個別號「白石山人」,仕女圖越畫越好,漸漸就有了「齊美人」之名。

那會兒保守派和維新派斗得火熱,但不妨礙地主鄉紳們做詩品畫。湖南三傑之一的郭人漳當時住在湘潭九總郭公館,他的一位夫人喜歡詩詞書畫,想在一個瓷瓶上繪製精美的工筆仕女圖。剛巧公館的老廚師是齊美人同鄉,就推薦了他。畫一出手,立刻受到了郭人漳的賞識,留下他給自己的夫人教習畫畫。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仕女 鏡心》來源@雅昌藝術網

1905年,郭人漳赴廣東駐防中越邊境當起了新軍統領,不少達官貴人喜歡上了齊美人的筆墨。郭人漳勸他改變固守家園、故步自封的生活方式,以「游」開闊眼界與心胸,促進畫境提升,齊美人動了心。跟隨郭人漳走到了北平的齊美人,終於走出了他偏安一隅的杏子塢,聲名遠播。

郭人漳去世之後,齊美人在日記中寫道:「朋友之恩,聲名之始,余平生以郭五為最。」

這位「齊美人」,其實我們都很熟,就是那位57歲愛上畫蝦的齊白石。齊白石的「蝦」固然出神入化,但他的仕女圖才是他最早成名的拿手畫作,而他能夠從一個木匠到國畫大師,這其中除了他的天賦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不一樣的人脈關係。


憑藉關係走天涯

齊白石的成名其實也是中國職場關係的千年縮影。

清末民初,傳統的社會結構仍在。從壽三爺到郭人漳,從鄰近小地主,層層引薦到大戶,齊白石結識了地方、省城以及京都的重要文人,同時進入市場。沒有這個結構,一個鄉下木匠的出道難以想像。

隋唐之前,子承父業,農民的兒子務農,為官的兒子做官。開皇七年,隋文帝一旨詔文:「制諸州歲貢三人。」自此,各個州每年選派三個人,到中央參加科舉考試。科舉成了第一個正規的人才流動渠道,懷揣「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願景的普通人,開始走上「找政府分配工作」的求職之路。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規規矩矩的走這條路。譬如李白佔據「罪臣之子」、「商人之子」兩條,沒能通過科舉的「政審」,於是他攜帶詩作拜見了太子賓客賀知章。賀知章讀至《蜀道難》時,嘆為「謫仙人也」;又見《烏棲曲》,贊其詩「可以泣鬼神矣」。後來李白又寫了一首才華橫溢的馬屁詩——《玉真仙人詞》,獻給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讓玉真公主歡心不已。

於是,在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下,唐玄宗召見了李白,對這樣的曠世奇才,玄宗表現得求賢若渴,他「隆輦步迎,如見園綺」。就這樣,李白求職成功,成為皇帝的御用文人,供奉翰林。只不過他性格不羈加上經常嗜酒誤事,天生不是做官的料,不久被貶黜。至於以後顛沛流離,那是後話。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圖片源自網路

到了清朝末年,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的廢除。年輕的學生從傳統典籍的故紙堆中走出來,接觸到西方世界,中國開始進入 「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

建國之後,飽經磨難的中國重新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60年代的工作總是帶著崇高的理想,大部分人都是直接等著分配。百廢待興的國家開始蓄力,醫院、毛巾廠、酒廠……國有企業成了香餑餑,被分配進單位的都在托關係轉入國有企業。

80年代,春風料峭,市場開始逐漸替代計劃。企、事業單位有了公開招工,但是沒有求職平台。找一份工作需要全家行動四處打聽,這時候誰家關係多,誰家的消息就多。

從古至今,職場都奉行著一條規律:「道路千萬條,關係第一條」


強關係 vs. 弱關係

不僅僅是中國,人脈關係在所有國家都是影響求職的重要因素。

斯坦福大學教授,著名的社會學家Mark Granovetter,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從波士頓近郊找到了從事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三類職業的人員,共282個。然後隨機選取100個人做訪談,問題是「你們是如何找到工作的」?結果發現,54%的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求職成功。也就是說,當我們絞盡腦汁糾結於簡歷怎麼寫更吸引HR注意力的時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

但這裡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關係,而是靠什麼關係。

如果聚焦男性和女性之間的社交關係,會發現男性朋友圈和女性閨蜜圈的作用有所不同。《Graduate School Social Networks and Placement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The Role of Women"s Inner Circles》(公眾號「老王必修課」內回復 求職,獲取完整報告)這篇文章提出了個結論:


對男性來說,在同輩之間建立了有效人脈關係的人成為高層領導的幾率,會比和同輩聯繫不暢的男性高出了1.5倍。但是對女性來說,如果想要找到理想工作,除了一張範圍更大、交流通暢的人脈網路,還需要建立起單純的屬於女性的人脈網路。通俗點說,就是你的求職不順,可能是閨蜜圈不夠給力。

Granovetter教授把關係進行了進一步拆分,他發現對求職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強關係」,而是一些不經常見面的「弱關係」。只有16.7%的人依靠親朋好友「強關係」找到工作,而剩下的83.3%卻靠的是每周見面不到兩次,甚至一年見不到一次的「弱關係」。這些人不一定是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

但他們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強關係朋友有哪些關係,你難道不清楚么?能幫的早就幫了。只有弱關係,才能給你帶來新的機會。「職場道路千萬條,弱關係是第一條」。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梁建章(左)和沈南鵬(右)

1982年,15歲的沈南鵬和17歲的梁建章,在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有了一面之緣。這兩個懵懂少年當時哪會意識到17年後,二人能攜手創造出一個中國互聯網的產業奇蹟——攜程網。

1993年,馬化騰剛剛畢業,他的業餘時間花在了論壇上,兼職起了站長職務,做的小有名氣。他「面基」的第一個浙江寧波網友,就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丁磊。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馬化騰(左)和丁磊(右)

兩個人歷史性會晤之後不久,愛冒險的丁磊帶著50萬儲蓄成立了網易,第二年,他的身價翻倍。馬化騰看到過去一起喝啤酒聊心事的打工仔變成百萬富翁,經過幾個月的掙扎決定下海經商,模仿起丁磊的網易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註冊了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1998年,第一代QQ誕生了。

他們的共同點就在於,早早地相識但卻沒有過多地聯繫,但就是這樣的「弱關係」,才有可能成為緊要關頭的轉折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經常接觸的人往往和你有類似的圈子、環境、甚至思維方式,如果想打破現狀,往往需要的是一些差異性,我通常稱其為「新知」。

就像20年前,為什麼要學英語?那時候互聯網興起,國外成熟的資訊往往是國內未開墾的商機,這就是「新知」。而到了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想要去獲得那些有效信息,最終還是要落到人。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機會往往來自那些意想不到的人。


有效人脈:逃離舒適區

就像哈佛大學社會學家Robert Putnam所說,來自相似性產生的同質性關係需要和跨越差異產生的異質性關係產生平衡。

誠然,與和你類似的人建立關係,可能感覺比較自然,但是離開舒適區建立關係,收穫的價值是巨大的。

所以,關係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關係能否提供多元化信息節點。

美國的職場有個特點,Networking常常起著很關鍵的作用。美國80%以上的職位其實並不是公開招聘的,而且每個公司的網申都有Reference (內推)這一項,畢竟100個網申也不如找個內推來得實在。也就是說,你的網申有80%都打了水漂。說不定當你在努力打開一個個網頁投出簡歷的時候,有些人卻在Linkedin、Facebook和「微信校友群」上「勾搭」 學長學姐,拿到了內推的機會。

職場道路千萬條,這一條你聽過嗎?

這樣的「弱關係」,其實我們潛移默化都再積累著。Facebook就是基於我們這樣的心理,獲得了早期的用戶增長。Facebook的增長團隊發現,前10天添加了至少7位好友的用戶最可能成為活躍用戶。也就是說,如果在網站上能添加越來越多的朋友,用戶就越能獲得興奮感。於是他們設計了「新用戶體驗」(NUX),專註於幫助新用戶尋找朋友。

"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

最後,推薦一個10分鐘的TED視頻:如何走出舒適區,提升你的運氣呢?這位斯坦福教授教你三招:

【參考文獻】(公眾號「老王必修課」內回復 求職,獲取全部文獻)

[1] Buettner, Ricardo. Getting a job via career-oriented social networking markets[J]. Electronic Markets, 2017.

[2] Seibert S E , Liden K R C .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2):219-237.

[3] Eagle N , Macy M , Claxton R . Network Diver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Science, 2010, 328(5981):1029-1031.

[4] 陳雲松. 「關係人」沒用嗎?——社會資本求職效應的論戰與新證[J]. 社會學研究, 2014(3):100-121.

[5] Autor D . Polanyi』s Paradox and the Shape of Employment Growth[J]. Nber Working Papers, 2014.

[6]Petra A , Jan G , Eva S . Academic career: on institutions, social capital and gender[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8, 37(6):1095-1108.

我是老王,專註於

投資、理財和金融的知識傳播

置頂我,每周五、六、日,


我們「老王必修課」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