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2歲的孩子背唐詩,我是不是做錯了?
現在的娃一兩歲的時候基本都能背一兩首唐詩,就連汪涵曾經自曝過,沐沐2歲的時候就已經能背很多的唐詩,我家娃在2歲的時候也已經能背好幾首唐詩,並沒有特意地教,一般都是我在一旁念一句,她在沙發上打滾撲騰跟著回一句,久而久之,一首唐詩就能倒背如流。
聽我爸媽說,我2歲的時候也能背很多唐詩,而且每背會一首唐詩,就喜歡挺著鼓鼓的肚子到處去和親朋好友表演背唐詩,然後收穫一堆零食。
但是在一些育兒公號里,還有在網上的隨便一搜,就發現很多專家說「教2歲的寶寶背唐詩」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而且唐詩裡頭經常有顛倒字詞正常順序,與現今人們的語言習慣大不相同,還處在學習語言的幼兒根本接受不了這麼複雜的語言體系。
最後專家蓋棺定論,教幼兒學唐詩是十大育兒誤區之首?
所以,照這樣說,那些喜愛在家族群朋友圈微博等各處曬娃背唐詩小視頻的父母,都是拔苗助長的父母?
可是,我個人的經歷卻與其相左,按理來說,我從小就被坑入「歧途」,應該遭遇各種語言和學習能力的障礙,可是我卻恰恰在這方面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而且,在我那個年代,2歲就開始背誦唐詩宋詞的孩子比比皆是,我大學的同學裡10個有9個都是這麼長大的。
既然是個普遍現象,存在即整理,那麼背後一定有支撐其發展的科學依據和規律。
果不其然,被我找到了,原來背唐詩和右腦開發有關。
美國的知名教育學家格蘭·多曼多年來一直從事人類潛能開發的研究,專註於腦損傷兒童的康復工作,在針對腦損傷兒童的諸多案例里,他發現了右腦和左腦的不同。
左腦控制語言,稱為言語腦,控制思考的邏輯;右腦則是印象腦,不需要邏輯分析能力,言語溝通能力,靠直覺就能掌握情報,清楚地獲得印象。
鑒於大腦的特點,他發明了特殊的「右腦教學法」,不僅能治療腦損傷的兒童,還能提升健康兒童的智力發育。
我們傳統的教育通常重視的都是左腦的言語溝通能力、理性分析以及邏輯能力的開發,提倡「先理解再記憶」,偏重通過反覆的灌輸練習對孩子進行教育。
而我們熟知的小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右腦思維」的方式,最開始他不需要循序漸進,按照規則進行學習,只需要對語言信息的進行綜合處理,然後形成自己對信息的理解和領悟。
多曼在此後的科學實驗中還證實了人類大腦有一個神奇的發展特徵:大腦神經元的互相連接速度不是勻速增長的,而是呈現階段性變化,在0-2歲的時候快速增長,過了這個階段後增長速度就會明顯變緩,所以,也有很多教育學家倡導應該在2歲之前,進行右腦開發。
唐詩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所用語言都是漢語中高度凝鍊辭彙,兼具韻律美和意境美,幼兒時期的背誦不求在理解中記憶,只期待在這朗朗上口的辭彙韻律和節奏中,能帶給娃無限的樂趣,進行無意識的記憶。
此外,每一首優秀的詩詞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想像,此後孩子在朗讀背誦唐詩的過程中,信息反覆刺激右腦進行深層神經記憶,一方面能刺激右腦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些「悟性」元素也能停留在寶寶的腦海里,等到將來某一天演變為富有預見性和洞察力、想像力以及創造力的各類潛能。
更是神奇的是,有一種理論認為,猶太人之所以如此優秀,有那麼多人取得了諾貝爾獎就是因為他們從小背誦聖經,刺激了右腦的發展,大了才能有所成就。
的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所讀所背的唐詩不知其意,就連讓我回想自己小時候背了哪些唐詩我都已經記不太清了。
但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我們漫長的一生里,在某個特定情形下,突然能蹦出一兩句早已爛熟於心的詩,就能收穫一種獨特的喜悅,這些都是那些不知道詩詞的人無法體會得到的。
看見黃鸝在歡快地叫悅,自然而然就想到「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心情立馬輕鬆愉悅;和伴侶出去逛燈會,卻因人流過多走失了,可是某一個轉角就看到對方也在焦急找尋自己身影的伴侶,突然就懂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喜悅;孤身一人奔赴外地工作的時候,懂得了「抱膝燈前影伴身」;快樂的時候,立馬「春風得意馬蹄疾」。
如果可以,我希望讓我的孩子從小就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種富有詩情畫意,流傳纏綿的句子里相伴,而不是讓他們整天聽著「我們一起學貓叫」或者「嘴巴嘟嘟嘟」。
當唐詩陪伴著我們的孩子長大,孩子在詩詞歌賦中領略生活的美,孩子在受傷受挫時,也有一份常人不能及的慰藉。
孩子的平凡生活因為詩詞歌賦卻能擁有一個帶著詩意的「桃花源」,應該也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