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持留在國外,是因為痛恨一輩子都活在「匱乏感」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攻玉FF民俗學與女性前沿拾粹
ID:folklore_feminism
寫下這篇文章的背景,並不是真如題目所說的帶有多少「痛恨」的心情,我只是很久都沒有寫東西。
我至今也並沒有執意一定要留在北美,我只想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國人無法忽視的匱乏感,以及這匱乏感所帶來的北美和中國的精神和物質上的差別。
我最初出國的時候,和所有中國同胞一樣,都要在價標上乘以六,當時的感覺就是,吃個口香糖都那麼貴,什麼都捨不得買,去超市一定湧向有紅標的打折款,常去dollarama那樣的一元店……
01
能力範圍之內最大限度滿足自己
我可能是變的比較激烈的那一個,但是,我從不認為這種變化是壞的或是羞恥的,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且聽我細細道來。
學校食堂的中餐檔是一個菜五塊,兩個菜十塊,就是五十人民幣。
現在看來好像也不是很貴,但是那時候就覺得一餐要吃50人民幣很造孽。星巴克咖啡一杯五塊,差不多25人民幣,其實跟國內的也差不了多少。
後來,我就不怎麼在一元店買吃的了,雖然一元店的吃的看起來跟大超市的沒區別,但我總心裡擔心,畢竟入口的東西,還是要把的嚴一些,日常用的差一點都沒關係。
最開始,我買了一張一米五的大床想著提前投資,為了家人過來方便或至少是等有男票了,一起住來分攤房租。小室友奇怪,為什麼要跟男票一起住?我當時理解不了她的疑問,省錢攤房租啊!這還用問?!
後來,男票倒是沒出現,但真等我媽過來住後,長期被大床慣壞的我一伸手就能打到我媽身上。
我才明白了為什麼北美普通中產家庭要四個人佔兩層樓、每人一間1.5米大床的卧室、人均佔有面積超過100平米的原因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個人空間和生活環境遠比省錢來得重要的多。
就算是床的整個半邊都堆滿娃娃和毛絨玩具並不利用,也要讓小孩從小睡大床而不致匱乏。
我的消費觀,從一個貧困的留學生,變成了一個懂得在能力範圍內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人。
這個轉變,讓我意識到了一直以來縈繞中國人良久的「匱乏感」,也是中國和北美從制度及文化上最大的差異。
很多人都覺得,出去留學的年輕學生好像手都花的很大,家裡面沒什麼錢,動輒幾千的東西也是常買常新,其實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消費觀金錢觀產生了變化。
02
又摳又慷慨的北美人
他們可摳了,絕對不會說請你吃飯,出去喝杯咖啡都理所當然各自付錢,朋友來機場接你,一塊五毛錢的停車費也會很自然地讓你付……最初我是驚呆的,後來我逐漸明白了。
他們的摳體現在小地方,而慷慨則體現在大的方面。
就是說,你看大家都是各付各的飲料,但是如果你受邀去一個人家吃飯的話,明顯準備這桌飯的錢要幾百,但是他們不會要求你按人頭付了。
這就是我覺得他們大事情呆、小事情摳的表現。
中國人雖然今天富了起來,骨子裡還是擔心有一天突然變窮,所以習慣上要積累,不斷積累,才能夠有一點安全感。
看到一篇文章指出,北上廣的小白領天天拿錢旅遊買包包,不知道置實業,他們生活看起來再豐富再奢靡,一跟有房產的人比,馬上就露怵,馬上等級一目了然。
我對這文章的理解是,倡導小白領把生活享受的錢都拿來買房買地。看的那一瞬間,我是贊同的,但後來想想,並非那麼回事。
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是他自己選擇的,不是跟別人比較得來的。
就算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實業,人家活的爽啊。
你一輩子是有幾套樓房,但你去過幾個國家,看過幾個奇蹟?給後代留了財產,那也不是你的。
最開始要適應這邊的小費文化,是有點困難。一開始沒辦法,會給10%。但是後來得知,只有很爛的服務才給10%,服務員要自我檢討的,開始給15%。
再後來,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多倫多啊紐約啊,15%是基本線(就是說小費的基本滿意度的線提高了),所以最好給18%。心疼當然會心疼,然而這是社會文化和社會規則,不是裝不裝逼的問題。
我媽就很鬱悶,時常勸告我不要給小費。存包取包這種要給零錢的,我媽也拒絕。但是我一直努力給她一個信號,就是,錢是可以賺的,只要你肯付出時間和努力,在這個社會,是不會讓你沒飯吃的。而且你可能還會吃的好玩的好。
我不是富二代,我出國簽證需要的資金證明都是家裡借的錢,但那又怎樣?
並不妨礙你可以有一個沒有匱乏感的生活。
03
匱乏感讓人無所適從
匱乏感讓你不懂變通,裹足不前。匱乏感讓你把金錢放到一個無與倫比的高度,而讓你忘了道德、禮節、人情。
匱乏感是一個人生活的不幸福的源泉,我痛恨匱乏感。
只有沒有匱乏感時,你才敢於開啟人生更多的門,進行更多的嘗試,因為你相信,錢今天花出去,明天是可以掙回來的,所以你不至於這輩子過早地開始謹小慎微,或者退休吃養老金。
中國人普遍放棄自己太早了。90歲是未來的平均年齡,我們父母這樣年紀的才不過一半多一點,就天天強調自己老了。人生還有一半呢好嗎?
我們也是,小小的二十幾歲的人,就說自己老了,不嫁不娶就嫁不出了娶不到了……還有六十幾年呢,這麼倚老賣老好意思嗎?!
因為對匱乏感的遠離,我開始有能力夢想詩和遠方,開始敢於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啊,回來發現要吃土幾個月、經濟緊張幾個月是常事,但是你還是做到了啊!
遠離匱乏感是一個過程,可以說我還一直在進化。
遠離匱乏感就是你明白,你值得對自己的辛苦進行犒勞,哪怕是一次外賣,哪怕是一場電影。
一個不懂得遠離匱乏感的人,會一輩子生活在匱乏感里,這就是為什麼有說法說,越會花錢的人也越會賺錢,越懂得花錢的就越富呢?
因為,對錢的熱愛會刺激他們的潛力啊!!
當錢是房子的時候,它就放在那,不離不棄,不會對你精神和心態上造成波動。而花錢就不一樣了啊,你買個包包買個鞋,短期的滿足感和刺激完敗放房子在那裡的長期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你要攥著房鑰匙安慰自己的一生嗎?
我曾設想過,很多年以後,如果一個有著幾套房的朋友坐在我面前,我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但結果證明,我依然不認為當初的選擇是錯的,我會認為我這輩子沒有白活。
北美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後的表現就是不論人是窮還是富,都顯得並不匱乏。
窮人也自得其樂,富人有富人的生活。街頭賣藝的也不認為自己是個賣藝的就低人一等,酒吧里跳脫衣舞的也不認為自己就應該被浸豬籠。
最開始我看到學校里每晚燈火通明,沒有關燈的習慣,我還一度想要倡導下節電行為,後來明白,這就是不匱乏的一種文化了。
我不能說這是文明,但是不缺電所以不省電,好像也說的過去。
再比如社會秩序這種不超車不搶道的,因為沒有匱乏感,所以不疾不徐,怡然自得,使得在大火燒城撤離時,沒有人不遵守交通規則。
反而是一些華人社區在一直傳播負面言論,比如一些文章說如果大火發生在中國,官方肯定第一時間搞定,怎麼會嚴重到燒城?我就問我的白人朋友,他們回答,政府已經做了他們能做的所有了,完全表示理解。
再比如敘利亞難民登陸加拿大,加拿大人沒見得有什麼反應,反而是華人社區開始大肆傳播恐怖,反對難民登陸。後來難民每天八十加刀的伙食費顯然比一般人特別是移民的生活水準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就開始覺得不平衡……
你現在明白我說的匱乏感了吧?
就是已經移民加拿大的華人還是有的匱乏感。一種擔心別人跟你搶飯碗,好像難民多吃一點你就會少吃一點的心理。
而本地人是怎麼想的呢?
他們盡全力幫助難民,小孩班上有敘裔難民會問候她怎麼樣上學了沒有,體會到難民並不想離開家鄉來這裡而是被迫的,並沒有覺得幫助難民是一件傷害自己利益的事——這就是匱乏感教育下的區別。
不同的成長環境,讓你的思維方式都會有區別。擁擠、踩踏、插隊……競爭,始於資源的稀缺。
如果我有健康的空氣、水和糧食讓我生活,為何我還會有那麼多慾望?!
一個朋友帶著剛出生的寶寶回國,然後在送老公回北美的機場寫下一段感言,大概是曾經多麼嚮往回來,可是回來後擁擠的人群、無處不在的霧霾都讓她懷念這個六月飛雪的安靜的小島城市。
「這片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土地,怎不敵異國他鄉五年的孤獨?」
最後她說,由複雜變簡單容易,由簡單變複雜難。
事實上,我認為其實是由匱乏感變不匱乏容易,由不匱乏變匱乏難。
04
我們都是普通人
資本主義是個高度成熟的經濟金融社會,就是我媽說的,沒錢真的什麼都幹不了。但是在中國難道不是嗎?在中國沒錢你就可以等人施捨嗎?
我媽看到超市和商場,跟她一樣年齡的大媽都在收銀或打掃衛生,她很理解不了。就她的認識,這個年齡的人應該養尊處優帶帶孫子溜溜鳥跳跳廣場舞。
但是,我告訴她,她們好像是蠻苦的,這麼大年紀還在幹活,但人家在佛羅里達海灘度假曬太陽的時候你看得到嗎?
人家今天的辛苦是為著明天夢想的遠方儲存能量,我不認為她們中的任何人有值得可憐的。
如果我到那個年紀了,我有一個夢想需要我出去收銀打掃衛生才能完成,我當然願意去干,而不是呆在家裡吃那可憐的退休金。
這個是在和我導師討論過後才發現我對精英(elite)的認識和他們有偏差。
我原以為,像他們這樣有名望的大學終身教授應該算是精英了吧。年收入10萬加幣(雖然稅後拿到手可能6萬多),也是個小中產了吧,而且在北美知識分子的文化資本很高。
但是就在我把「elite」這個詞用在她和其他教授身上時,她告訴我你要小心哦,這個詞不能隨便用,因為很容易激民憤的。因為她認為他們都是「folks(平民)」啊!!
對比中國,動輒某個企業高管也是社會精英了,有個小公司當個小老總也是社會精英了,大學教授也是社會精英了……按這樣來說世界上精英也太多了!
照導師的概念,精英是people with money and power(有錢及有權的人),這些人是可以影響社會決策的,也就是總統和他的內閣能夠得上精英的稱呼吧,其他人,過自己的小日子就好,何必把自己想的那麼重要?!
中國人往往自己日子還沒過清楚,就先胸懷天下要改變世界了。
是的,個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前提是作為個人你過的足夠充實滿足。
你人生的第一個蘋果手機,第一台mac,第一個名牌包,第一雙Manolo Blahnik,第一件trench coat,都是人生中升級打怪的戰利品。
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中體現的是你的個人價值。
共勉吧!
///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攻玉FF民俗學與女性前沿拾粹」
(ID:folklore_feminism)
- End -
※那個賣成人光碟的留學生,在堅持什麼?
※BBC紀錄:在中餐館長大的移民二代,每個人身上都有難以癒合的疤……
TAG:發現紐西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