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包辦婚姻遇真愛,梁實秋化身寵妻狂魔,婚姻從來不是愛情的墳墓

包辦婚姻遇真愛,梁實秋化身寵妻狂魔,婚姻從來不是愛情的墳墓

包辦婚姻彷彿天生就是自由戀愛的反義詞,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五四運動後這個詞語也被妖魔化了。但是其實現今社會所有都在進步,包辦婚姻也同樣如此。

包辦婚姻最早其實非常簡單,總結來說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步入婚姻殿堂的兩個人幾乎沒有任何的話語權,但這畢竟是幾千年前的老傳統了。

在五四運動後不僅年輕人們在追求著自由戀愛,老一輩的人對於包辦婚姻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包辦婚姻就在這種情況下慢慢的變化了。

一、民國時期的包辦婚姻

不可否認的是在民國時期許多家庭的包辦婚姻依舊是老一套的做法,但其實當時許多人已經開始採取了新一類的包辦婚姻,其實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梁啟超。

梁啟超在梁思成和林徽因還是幼童的時候便想讓這兩個孩子在一起,但是梁啟超卻深知這兩個孩子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若是單純的定下一門親事的話,這兩個孩子的心中都會存在抵制情緒。

所以梁啟超布下了一個十餘年的局,在這十餘年中梁思成和林徽因非常自然的接觸,培養出了共同的愛好,後來一同出國留學。

就這樣兩個有著共同愛好的人,在異國他鄉萌生了感情。看上去彷彿一切都是偶然,但其實這是梁啟超早就計劃好了的,難道說這不是包辦婚姻嘛?

不過梁啟超的這種做法其實還是沒有脫離包辦婚姻的範疇,而且比傳統的包辦婚姻更加的不公平,兩個當事人連反對的機會都沒有。

另一種進化的方式就是梁實秋父親的做法了,梁實秋父親在梁實秋十八歲的時候為他尋了一門親事。

不過梁父卻一直都沒有告訴梁實秋,而是讓梁實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桌子上放著的一張紅紙,上面寫著「程季淑,安徽績溪人,年二十歲,1901年2月17日寅時生」。

梁實秋也不傻自然知道這是父親給自己的牽的紅線,但是這種發現的方式卻是讓梁實秋有些無所適從起來。

二、無可奈何,決定先接觸一下

若是梁父通知梁實秋這件事,並且責令梁實秋成婚的話,那麼梁實秋還可以反抗。但是如今自己只不過是發現了一張紙條而已,雖說誰都知道梁父的意思,但他終究是還沒有說出口。

這個時候梁實秋若是前去對峙,那麼梁父怎麼也能找到一個理由來搪塞。以後這種事情還是會發生,所以梁實秋最後決定先去接觸一下這個程季淑,殊不知這也正是梁父所期望的。

畢竟是五四運動後,梁實秋對於包辦婚姻同樣是深惡痛絕的,所以梁父若是單純的讓他去成婚,那麼被抵制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這樣只不過是梁父給梁實秋一個選擇,是否同意是梁實秋的事情,最壞的結果也只不過是梁實秋不同意而已,而且這種可能還不大,最有可能的就是梁實秋先去接觸一下。

隨後梁實秋便給程季淑寫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他受到了她的庚帖,但不想憑藉一份庚帖就決定彼此的婚姻大事,畢竟如今的年輕人都崇尚自由戀愛。所以看看什麼時候有時間先見一面,彼此接觸一下。

沒想到這封信寄出後三個多月,梁實秋都沒有收到回信。就在梁實秋已經快要忘記這件事的時候,卻收到了一封英文的回信,大概意思就是程季淑現在剛剛畢業在忙著任教,所以你不用灰心,可以直接給她打電話。

後來據旁人猜測,這封英文信要麼是程季淑自己寫的,要麼是其他人在程季淑的授意下寫的,目的也只不過是為了考驗梁實秋罷了。

三、一見鍾情,化身寵妻狂魔

梁實秋與程季淑第一次見面便是在梁實秋的電話下促成的,之後兩人的第一次會面,梁實秋就對程季淑生出了不一樣的情感,雖說程季淑當時非常的靦腆,但是想來她對梁實秋也是有著不一樣的情感的,否則她也不會在梁實秋提出第二次約會的時候便欣然同意。

之後北京城內的各個約會聖地就成了兩人的常去之所,後來梁實秋在家中的安排下準備赴美留學,一對情侶就這樣不得不分別一段時間。

當天兩人因為即將到來的分別而變得愁雲慘淡,但是在即將分別的時候,兩人定了三年後成婚的約定,隨後梁實秋便前往美國留學。

眾人皆知梁實秋去美國流血了,但其實梁實秋在美國是沒有獲得碩士學位的,因為婚約將至,隨後梁實秋便毅然回國,放棄了獲得學位的機會。

梁實秋回國後兩人便迅速成婚,後來雖說經歷了戰亂等一系列的變故,但是兩人的感情一直也沒有降溫,直到程季淑的逝世。

當時兩人旅居美國,程季淑因為美國的豆腐渣工程而出現意外,被街邊的梯子砸中,後來因此而身亡。

不過在程季淑在進手術室的前一刻還在勸慰梁實秋,讓他不要著急。而在程季淑去世後,梁實秋也寫下了《槐園夢憶》一書來祭奠自己的妻子,可見兩人在垂垂老矣的時候感情依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貨二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幼儀的二婚丈夫,與徐志摩何其相似,一句「可能愛他」道盡辛酸
因拒絕纏足得一份好姻緣,自此與丈夫相濡以沫,生同寢死同穴

TAG:貨二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