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什麼審稿人對審稿不感興趣

為什麼審稿人對審稿不感興趣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馬軍

實際上,審稿比較積極的人基本都是那些堅持在學術研究一線的人員,這些人對本領域的進展非常了解;或者那些剛入門的年輕學者,他們渴望積极參与同行學術評價,撰寫的審稿意見也比較細緻。

基礎研究成果展現的一個主要方式是在國際期刊特別是行業主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而幾乎所有的規範期刊都要求稿件必須經過同行評審,只有那些反覆經過同行評審和作者答覆的稿件才有可能最終發表。

學術研究有一定的周期性,即使稿件完成了,同行評審卻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對於已經完成了學術積累的研究人員,基本上能初步準確評估稿件質量並準確選擇目標期刊或者偏好的期刊,評審周期一般比較短,在準確答覆審稿人後總能被快速錄用。

但對於多數研究人員來說,稿件評審和修改答覆過程比較困難,因為稿件質量或者編輯難以找到足夠的可靠審稿人,導致稿件評審周期太長或者評審意見難以答覆。

除了專職研究人員,大學教職人員平時要承擔教學任務,科研工作總是在教學任務完成的空餘時間來開展,而寒假則要寫基金進展報告、基金結題報告和撰寫新的基金申請書,另外就是集中時間來閱讀文獻和做實驗,還要抽出時間陪伴家人或者休假幾天。

所以,這段時間投稿量也比較大,而找審稿人也就比較難。

春節前後我也受理了一批稿件,考慮到潛在的審稿人可能在度假,就在稿件處理系統內設置審稿邀請時間為14天(系統默認1~7天),但發出的審稿邀請多數都是超過了期限被自動取消或者被審稿人拒審,包括國外的審稿人也說自己忙於休假或者乾脆不理睬,導致有些稿件送審了十幾個審稿人才啟動正式評審。

整體來看,國內審稿人比國外審稿人積極,在春節期間也積极參与審稿,筆者本人這一周為4個不同期刊審了4篇稿件,但國外的華人審稿並不是很積極,可能是度假去了。

而那些不願意參與審稿的理由基本情況如下:

1.對邀請評審的期刊定位不了解或者沒有在這個期刊發表過文章,也不打算在這個期刊發表論文;

2.期刊編輯發來的審稿鏈接中只提供了摘要卻沒有作者詳細信息和全文鏈接,擔心同意審稿卻無法準確評估稿件的詳細內容;

3.偏重全文審稿和郵件審稿,稿件評審系統在線填寫內容選項太複雜,覺得麻煩就不願意審稿;

4.忙於度假或者手頭審稿任務偏多,以及上網不方便,沒時間評審等原因;

5.沒有真正實質性參與過科研工作,發表的論文太少或者論文都是別人給掛名的;

6.曾經被這個期刊傷害過,比如投稿到這個期刊卻多次遭遇稿件不被送審,或者投遞到這個期刊的稿件被斃的比例太大,或者編輯沒有採納自己此前的評審意見,像審稿人要求拒稿卻最終被錄用了的情況;

7.在審稿人眼裡,該期刊是「垃圾期刊」和「水刊」,比如一些審稿人對於那些大量發表中國作者論文的期刊,對他們的審稿邀請有抵觸情緒,或者該期刊上發表的「勘誤」太多,甚至發表了一些明顯錯誤結果的論文。

對於熟悉本領域的研究人員來說,看看摘要、研究方法和結論基本等內容,就能在30~60分鐘內給出基本結論和推薦意見,即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所以評審一篇稿件花不了幾個小時,而對於不熟悉本領域的審稿人則就非常困難了。

因此,只有負責稿件的學術編輯對本領域研究現狀和學者分布更了解的情況下才能準確初步評估稿件,才能進一步找到對口的審稿人,否則評審過程難免困難。

如果學術編輯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提高稿件評審的效率。

因此,學術編輯的水平決定了期刊的水平,也是決定稿件評審效率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翟天臨人設崩塌,吃相讓學術蒙羞
1億英鎊!劍橋大學收到有史以來最大單筆捐贈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