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4萬人想去故宮修文物,只有熱情還不夠

4萬人想去故宮修文物,只有熱情還不夠

視頻來源:梨視頻

媒體報道,2月17日,在某論壇年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我在故宮修文物》引起了很多年輕人的熱情,今年有4萬名年輕人報考故宮,想來故宮修文物。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推開厚重的宮門,讓公眾看到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百寶鑲嵌、宮廷織綉等文物的修復技藝,展現了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的確讓此前較為冷門的文物修復火起來了。

4萬名年輕人報考故宮,想去故宮修文物,這種報名的踴躍,讓我們看到了公眾參與文物修復的熱情,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興的事。

但也要看到,文物修復是一項需要長期艱辛積累的工作。很多時候,它並非「文物醫生」施展「文物復活術」創造奇蹟那般輕輕鬆鬆,也不都是紀錄片局部展現的那麼唯美動人,它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去,吃得了苦,有種「三年打雜,十年入行」乃至「擇一業,終一生」的耐性。

耗時高、回報率低,也是時下,我國文物修復人才嚴重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彌補文物修復人才缺口,既需要推動行業由冷轉熱,走進公眾視野,又不能僅僅止於熱熱鬧鬧,它還需要一種「十年磨一劍」的人才培養耐心。

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而我國真正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員,全國也不過2000人,許多博物館裡幾乎沒有專業文物修復人員。補齊文物修復人才缺口實為文物保護工作之急。

不過,補上人才缺口,並不等於多招人,正如專家所言「招人容易,但真正合格的少。」光是書畫修復就有3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馬虎不得,其他種類文物修復同樣工序繁雜。

細節決定成敗,從業者沒有耐心、毅力和責任感怎麼行?文物修復行業有特殊性,必須經過長期培養才能上手,光有熱情可不行。

人才怎麼培養?目前,很多地方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依然沿襲著「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技藝傳承方式。一對一,點對點的多,多種模式並進,系統性培養的體系還沒建立起來,這客觀上造成了文物修復工作的「小眾性」

再加之很多文物修復師在學術、社會、經濟地位方面並不盡如人意,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常見。

此前就有「修復青銅器的工作人員辭職跑去修空調」,這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中國歷史文物分布於各地,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待遇不錯,但它代表的並非行業平均水平。文物修復人才培養任重道遠,厚待人才、善用人才的機制不能缺位。

古人云:「不遇良工,寧藏故物。」強調的是能工巧匠的專業性、重要性,文物修復人才培養必須尊重這種專業性,注重長期艱辛培育的過程。

這樣說並不是不承認故宮以自身努力喚起年輕人參與文物修復工作熱情的努力,更不是不承認調動全社會一起關心文物修復工作的必要性。

相反,在由衷承認這些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故宮成為網紅、報名到故宮修文物者踴躍等熱鬧場景的另一面——我國文物修復人才缺口總體上依然巨大,文物修復人才培養依然任重道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北宋風流才子柳永,年少多才卻大器晚成,一生情場得意仕途坎坷
她是乾隆親封的第一位皇貴妃,服侍天子10年,死後皇帝輟朝五日

TAG:文史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