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儒敏:讀書要讀整本,功夫在課外!
溫儒敏:讀書要讀整本,功夫在課外!
我認為提倡整本書閱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讀書少,特別是很少讀完整的書,而網上閱讀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體閱讀,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學生靜不下心來讀書。要求整本書閱讀,我看首先就是「養性」,涵養性情,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感受讀書之美,養成好讀書的習慣。這可能是最重要的。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有名著導讀,其實就是整本書閱讀。高中語文也會有安排,高一2個學期,每學期讀一本。高二選修還會有這方面考慮。整本書閱讀要列入教學計劃,但這是很特別的課型,特別在課內講得少,主要是課外閱讀,是學生自主性閱讀。
我不太主張名著閱讀(整本書閱讀)課程化。當然課內可以安排一些內容,比如初中的做法就是簡要介紹某一本書的基本情況,激發讀的興趣,重點放在提示讀這一類書的基本方法。比如介紹《西遊記》,除了講一點關於《西遊記》的基本情況,以及有趣在哪裡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跳讀、猜讀的方法去讀小說。這就等於「一書一法」。本來讀書方法很多,但圍繞一本書的閱讀重點學習某一種適合的方法,以後學生碰到同一類書,也就會讀了。這些都是提示性的,可以用很少的課內時間去實施,但整本書閱讀主要是課外閱讀。
高中將更明確安排整本書閱讀,也是名著閱讀,有可能會用專門的單元去落實這個任務群。但我認為,基本要求和初中的名著導讀是一樣的,即以課外閱讀為主,課內有些講授,也主要是關於名著的基本情況,激發學生閱讀興味,並提示「讀這一類書的方法」。比如,怎樣讀長篇小說,怎樣讀社科著作,怎樣讀傳記,怎樣讀歷史,都應當在基本方法上有所交代。讓學生知道不同的書是有不一樣的讀法的,有時還需要「簽訂閱讀契約」——比如讀小說,主要是借某一角度來打量生活,激發想像,而不能像讀歷史那樣去「坐實」;讀社科論作,要關注核心概念和要解決的問題,要梳理邏輯思路,就不能像讀小說那樣放開想像,等等。總之,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讀某一類書的方法」。當然,前提還是完整地讀書,主要的功夫是在課外。
有一點我覺得要注意:若要學生喜歡上整本書閱讀,就不能太多干預,應當導向自由閱讀、個性化閱讀。如果「課程化」太明顯,要求太多,學生還沒有讀,可能就興趣減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處處指向寫作,甚至和考試掛鉤,那就更是煞風景,敗壞閱讀興味。我看社會上有些跟進新教材的名著導讀一類讀物,安排了很多閱讀計劃和規定動作,比如如何寫筆記、如何做旁批、如何寫讀書心得之類,甚至時間都規定好了,那就會限制了讀書的自由,減損了讀書的樂趣。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效果好不好,就看學生是否愛上讀書,自己能找更多的書來讀,而且多是整本書閱讀。所以,不要管得太死,寧可實行目標管理,開頭有個提示和引導,結尾布置一點小結之類,那就很好了。
中高考語文試卷命題都在考慮如何檢測整本書閱讀,比如加強閱讀面與閱讀速度的考查,這可能「撬動」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但那種指定讀若干種書,考試就考有無讀過,其效果就值得懷疑。因為有些應試的辦法就是對付這種考試的,結果很多學生未見得讀過這些整本的書,只是讀些提要之類,也能對付考試,還是不會讀整本書,也沒有讀書的興趣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