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想要取代人工翻譯?為時尚早!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與政治、經濟、科技以及文化等社會因素息息相關。在人工智慧飛速發展、翻譯機器不斷普及的時代背景下,外語學習者以及翻譯從業人員應積極求變,主動適應時代變化,推進人機協同、人機耦合技術的應用,提高翻譯效率和專業水平。
機器翻譯難以應對複雜內容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表示,語言是一種知識的工具,它傳遞和表達著關於世界的知識,蘊含著豐富的社會價值。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各個學科都面臨新的挑戰。如果我們僅將外語視為簡單的交際工具,那麼人工翻譯很容易被機器翻譯取代。語言學是語言科學與技術的綜合,未來語言學也將與神經科學、腦科學等認知科學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翻譯專業只有求變、應變,培養學生從語言中提煉不同文化價值的能力,使傳統的語言學在革新中獲得新的活力,才能在人工智慧時代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理論上,機器翻譯在不斷接近人類的翻譯能力。但目前機器翻譯主要適用於簡單的日常會話,對於專業知識、國家政策等方面的複雜翻譯內容,機器翻譯則難以應對。」西安外國語大學旅遊學院教授楊紅英以貯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多個重要藏品的英文翻譯為例,提出機器翻譯在理解國家新推行的翻譯法則、闡釋文物名中的特殊辭彙等方面仍存在較多問題。楊紅英表示,中文是意合的語言,與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的形合型英語存在較大不同。因此,中英互譯時,由於機器難以正確劃分意群,便會誤將形合的特點遷移到注重意合的語言中,或將注重形合的語篇譯成注重意合的語篇。
人工翻譯更具創造性
語言交流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吳剛表示,從宏觀來看,人工智慧的語言翻譯系統有可能取代人工翻譯。但從微觀上講,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不是簡單的信息交流,還涉及許多其他方面的複雜問題。例如,文學翻譯涉及文體風格的還原與再現,而某些由語言的多義性編織而成的審美世界,其本身便不可能找到單一而又明確的對應。再比如,在涉及政治和法律等主題的語言交流中,語句中的感情色彩和說話者態度立場的微妙差異,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交流的效果。
天津財經大學外語系教授溫秀穎認為,人工翻譯與機器翻譯之間最大的區別是機器翻譯不具備人工翻譯的創造性,即機器翻譯無法完成需要創造性思維的翻譯任務。當然,隨著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各語言之間譯文的準確性將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對於那些具有特定格式和穩定術語的科技、商務、法律、金融等領域的文本,機器翻譯的準確性已經可以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即便如此,人工智慧翻譯仍然面臨一些難以逾越的困難。人工智慧尚無法理解對我們而言十分簡單的事情,比如微小的臉部表情變化,或開心、放鬆、滿足、滿意、高興等類似情緒間的區別。而翻譯,特別是文學、影視等領域的翻譯,除語言的轉換外,恰恰需要捕捉人物的情緒、情感等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短期內機器還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去進行諸如商務談判、導遊、文學翻譯、電影配音等具有創造性特質的語言服務工作。因此,擔憂人工翻譯將被機器翻譯取代還為時尚早。
吳剛認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語言學習者只有及時轉變觀念,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充分利用新的學習方法,適應新的工作理念,提升知識和技能的高度、精度,與人工智慧形成有效的互補與配合,才能在技術的衝擊下增強自己的生存能力。
用世界眼光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關係學院外語學院教授王文華認為,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含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這個層面來講,人工智慧不可能代替人類,機器翻譯也不能代替人類翻譯。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許多外國人開始對中國故事感興趣,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學習外語有助於我們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除此之外,講好中國故事還需要我們在充分了解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尊重文化差異,在中國故事中融入世界眼光,感受不同文化中蘊藏的優秀思想,構建融通中外的國際話語體系,更好地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
在姜鋒看來,講好中國故事,要站在世界的角度,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等傳遞出去,向世界展示一個進步、開放、友好、真實的中國。這不僅是一個多語種的翻譯問題,也是多視角、多元的綜合話語能力建設的重要議題。中國話語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一個國別、語別的概念。講好中國故事,文化自信是基礎。這就要求外語學科的學生以全球視野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同時也要從中國的角度看世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知識體系,為提出更多更好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貢獻。
※鄧恆:信息提供權——信息網路傳播權的本質
※曹帥: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全球風險社會治理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