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處中得道:學佛修行要行中道

處中得道:學佛修行要行中道

《佛說四十二章經》之「處中得道」: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上求佛道和下化眾生的願都要發,並達到平衡,才能相輔相成、輾轉增上。求個人解脫的心太強,容易落入二乘;只想著去度脫眾生,而忽視了自己的成長,不僅難以對眾生有實際幫助,自己也會越來越下墮。

佛法不止有寂靜的一面,還有精進的一面;不是讓人只追求安靜的生活,而是幫助我們的心能收放自如。真正領會了佛教的精神,為人處事會更加積極、上進,因為沒學佛前只是想著自己和家人生活能好過一點,學佛後要想著讓更多人離苦得樂。

太擔心自己的身體,心力全都「迴向」到「不舒服」上面去了。修行人面對身體,應該保持中道:既不過分擔憂,也不故意忽視。真的病了,該去看病就看病,該吃藥就吃藥,但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到這個身體上;沒有生病時更不應胡亂擔憂,多學習、多做事。

錢本身是中性的,看人怎樣對待它、怎樣去用它。佛教倡導福慧雙修,一方面要修福,沒有福報就很難利益眾生;同時要修慧,才能不被福報迷惑心智。

慾望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種希求心,但希求什麼,差別就很大了。如小孩子對知識的孜孜以求,是一種好的慾望。佛弟子對佛果的希求,是精進修行的動力源泉,稱為善法欲,不僅是對的,而且是修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華嚴經》中說:「斷善法欲,是菩薩魔事。」修行到最後階段,要破除對成佛的執著。

心高昂時,需要思維無常、苦等;心低落時,要思維暇滿、三寶功德等。就好比吃藥,有很多種葯,但目的都是為了治病保健康。

佛說法都是為了對治問題,不能只看一句話的字面意思。譬如佛說「觀身不凈」,肉體就是一個臭皮囊,是要對治人的貪慾和對身體的執著;佛也說「暇滿人身寶」,人身是無比殊勝的珍寶,要珍惜它,但珍惜不等於貪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哪一種人可以說他學佛有進步呢?
怎麼分辨自己是「堅持」還是「執著」?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