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三首《春江花月夜》

《唐詩鑒賞辭典》第四十三首《春江花月夜》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作者介紹】

【賞析一~~賞析捌】

【古風泊客一席談】

春江花月夜

【初唐·張若虛·樂府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拼音版:

chūn jiāng cháo shuǐ lián hǎi píng ,hǎi shàng míng yuè gòng cháo shēng 。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yàn yàn suí bō qiān wàn lǐ ,hé chù chūn jiāng wú yuè míng !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jiāng liú wǎn zhuǎn rào fāng diàn ,yuè zhào huā lín jiē sì xiàn ;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kōng lǐ liú shuāng bú jiào fēi ,tīng shàng bái shā kàn bú jiàn 。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jiāng tiān yī sè wú xiān chén ,jiǎo jiǎo kōng zhōng gū yuè lún 。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jiāng pàn hé rén chū jiàn yuè ?jiāng yuè hé nián chū zhào rén ?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rén shēng dài dài wú qióng yǐ ,jiāng yuè nián nián zhī xiàng sì 。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bú zhī jiāng yuè dài hé rén ,dàn jiàn zhǎng jiāng sòng liú shuǐ 。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bái yún yī piàn qù yōu yōu ,qīng fēng pǔ shàng bú shèng chóu 。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shuí jiā jīn yè biǎn zhōu zǐ ?hé chù xiàng sī míng yuè lóu ?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kě lián lóu shàng yuè pái huái ,yīng zhào lí rén zhuāng jìng tái 。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yù hù lián zhōng juàn bú qù ,dǎo yī zhēn shàng fú hái lái 。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cǐ shí xiàng wàng bú xiàng wén ,yuàn zhú yuè huá liú zhào jun1 。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hóng yàn zhǎng fēi guāng bú dù ,yú lóng qián yuè shuǐ chéng wén 。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zuó yè xián tán mèng luò huā ,kě lián chūn bàn bú hái jiā 。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jiāng shuǐ liú chūn qù yù jìn ,jiāng tán luò yuè fù xī xié 。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xié yuè chén chén cáng hǎi wù ,jié shí xiāo xiāng wú xiàn lù 。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bú zhī chéng yuè jǐ rén guī ,luò yuè yáo qíng mǎn jiāng shù 。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作品介紹]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詩作。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注釋]

1、灧(yàn)灧:波光蕩漾的樣子。

2、芳甸(diàn):開滿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4、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此處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5、汀(tīng):水邊平地,小洲。

6、纖塵:微細的灰塵。

7、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8、窮已:窮盡。

9、望:一作「只」。

10、但見:只見、僅見。

11、悠悠:渺茫、深遠。

12、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裡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13、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裡指閨中思婦。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16、離人:此處指思婦。妝鏡台:梳妝台。

17、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18、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19、相聞:互通音信。

20、逐:追隨。月華:月光。

21、文:同「紋」。

22、閑潭:幽靜的水潭。

23、碣(jié)石瀟湘: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這裡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24、乘月:趁著月光。

25、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作者介紹]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型大小均不詳。事迹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這首《春江花月夜》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

賞析

壹/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整體賞析

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裡「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鴻雁長飛光不度」,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


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詳其體制,初唐無疑。(《詩藪》)

明·陸時雍: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唐詩鏡》)

明·鍾惺:淺淺說去,節節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又云: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唐詩歸》)

明·譚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詩歸》)

明·李攀龍:綺回曲折,轉入閨思,言愈委婉輕妙,極得趣者。(《唐詩選》)

明·周珽:語語就題面字翻弄,接筍合縫,銖兩皆稱。黃家鼎曰: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錦。不是補天手,未免有痕迹。汪道昆曰:「白雲一片」數語,此等光景作若虛筆力寫不到,別有一種奇思。(《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末清初·王夫之:句坷翻新,千條一縷,以動古今人心脾,靈愚共感。其自然獨絕處,則在順手積去,宛爾成章,令淺人言格局、言提唱、言關鎖者,總無下口分在。(《唐詩評選》)

明末清初·毛先舒:不著粉澤,自有腴姿,而纏綿醞藉,一意縈紆,調法出沒,令人不測,殆化工之筆哉!(《詩辯坻》)

明末清初·吳喬:《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幾人歸」。(《圍爐詩話》)

清·葉羲昂:「搖」、「滿」二字幻而動,讀之目不能瞬。(《唐詩直解》)

清·宋長白:唐人有「春江花月夜」一題,同時張若虛、張子容皆賦之。若虛凡二百五十二言,子容僅三十言,氏短各極其妙,增減一字不得,讀此可悟相體裁衣之法。(《柳亭詩話》)

清·王堯衢:此篇是逐解轉韻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後二解是收,起則漸漸吐題,收則漸漸結束,中五解是腹。雖其詞有連有不連,而意則相生。至於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於「江」則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瀟湘、碣石等以為陪,於「月」則用天、空、霰、霜、雲、樓、妝台、簾、砧、魚、雁、海霧等以為映。於代代無窮乘月望月之人之內,摘出扁舟遊子、樓上離人兩種,以描情事。樓上宜「月」,扁舟在「江」,此兩種人於「春江花月夜」最獨關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艷,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古唐詩合解》)

清·徐增:首八句使人火熱,此處八句(按指「江天一色」以下八句)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則不見火熱,此才子弄筆跌宕處,不可不知也。「昨夜閑潭夢落花」此下八句是結,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將春、沈、花、月逐字吐出;結用消歸法,又將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與上連,而意則從上滾下。此詩如連環鎖子骨,節節相生,綿綿不斷,使讀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無處尋其端緒。「春江花月夜」五個字,各各照顧有情。詩真艷詩,才真艷才也。(《而庵說唐詩》)

清·沈德潛:前半見人有變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與月同無盡也。後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題中五字安放自然,猶是王、楊、盧、駱之體。(《唐詩別裁》)

清·范大士:層層靈活,如剝焦心,全不覺字句牽合重複。(《歷代詩發》)

近代·王闓運:接入春江,浩渺幽深。就便從花談到月,又說到江,意境幽曲。(《王闓運手批唐詩選》)

近代·陳兆奎:《春江花月夜》,蕭、楊父子時作之,然皆短篇寫興,即席口占。至若虛乃擴為長歌,穠不傷纖,局調俱雅。前幅不過以撥換字面生情耳,自「閑潭夢落花」一折,便縹渺悠逸。王維《桃源行》似從此濫觴。(《王志·論唐詩諸家源流》)

近代·聞一多: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

佚名

賞析

貳/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於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後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雲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遊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佚名

賞析

叄/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情換意,前後呼應,若斷若續,使詩歌既完美嚴密,又有反覆詠嘆的藝術效果。

前半部重在寫景,是寫實,但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里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像和感覺。後半部重在抒情,這情是在景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長江流水、青楓白雲、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結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織成有機整體。

詩歌寫了許多色彩鮮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雲、青楓等等,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靜謐的詩境,這種意境與所抒發的綿邈深摯的情感,十分和諧統一。

詩歌每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律婉轉悠揚。為了與纏綿的感情相適應,語言採用了一些頂針連環句式,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一唱三嘆,情味無窮。對偶句的使用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講求如「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變換與律詩相同,使詩歌語言既抑揚頓挫,又清新流暢。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楊廣此首借題生義,一掃艷媚。黃昏遠眺長江岸,暮靄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動」是水波不興。江面平坦寧靜,江邊春花如火,開得滿滿當當。他寫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將月去」,「帶星來」將水波激蕩,月星交輝的情景寫得極宏大,於寫景的壯闊中寫出了時間的流逝。寥寥四句詩,將春江花月夜收納其間,繪出一幅江月勝景圖。「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緩緩讀來,如欣賞清秋月夜之畫,風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實,一個「將」字,一個「帶」字,都是比較虛的動詞,不會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穩美感。

總而言之,詩人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綺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愛情把遊子對思婦的同情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而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而邈遠的意境。

佚名

賞析

肆/

《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群里實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愛國學、愛唐詩宋詞的人,想必都知道張若虛及其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

據說《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始創於那個「全無心肝」的陳後主陳叔寶。然而陳叔寶究竟在這個美麗的題目下寫了些什麼,卻因詩已失傳,無從知曉。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倒留下了現存最早的兩首《春江花月夜》,不過只五言四句,短淺空洞。陳叔寶還寫過一首《玉樹後庭花》,常被後人在文論中與《春江花月夜》並提,詩也還留存於世,雖是七言,卻僅六句,況且肉麻得緊,與隋煬帝如出一轍,都是臭名昭著的宮體詩。

附隋煬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艷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宮體詩以宮廷為中心,以艷情為內容,描紅點翠,堆香砌玉,浮華荒謬,空虛無聊;從梁陳到隋唐,百餘年間,主宰文壇,造成詩國的黑暗,遺下無數罪孽。南朝士族生活優裕,偷安成習,以能作五言詩作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會作詩就會被人鄙視、不能參加社會活動,詩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點綴,建安氣質、魏晉風骨早已蕩然無存。唐前期的詩歌創作沿襲了南朝文風,詩人們「競一韻之奇,爭一家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就是大唐開國創業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現不出象宋太祖趙匡胤《日出》詩那種「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的氣魄。李世民對詩人張昌齡的文藻很賞識,但張昌齡等應進士科不第,李世民問原因,考官說他們文風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認了。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同時入霸詩壇,稱為初唐四傑。四傑在古詩向律詩的過渡中起到了開拓作用。文武雙全的裴行儉對四人卻十分輕視,說士人要有遠大前程,首先靠器識,其次才是文藝。王勃雖有文才,但浮躁淺露,不象享受爵祿的材料。楊炯大概可以做個知縣,其餘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錯了。這些評說足見新詩的發展道路艱難。對打破宮體詩的束縛、鋪平新詩發展之路,初唐四傑是有貢獻的,杜甫評四傑詩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個評價既是對當時詩壇基本態度的客觀反映,也是對四傑詩的確評。

在六朝浮華文風籠罩下,宋之問、閻朝隱等宮廷幸臣成了詩壇上一夥把頭式人物。盧照鄰和駱賓王始終在齊梁餘風里打轉,王勃和楊炯又一個早死、一個遠宦,因此初唐四傑的成就並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過給我們留下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之類的好詩句,而幾乎沒有令人振奮的好的詩篇,更不要說為盛唐詩人提供典範。把大唐引進詩歌朝代的,也許正是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

聞一多先生曾給這首詩以極高的評價:「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又說「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說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可估計的。」

的確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於南方民歌的色彩與風調,又較成功地運用了經過齊梁到唐初百年醞釀接近完成的新詩格律,還首次探索了七言詩中以小組轉韻結合長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樣完美,給後來的詩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這理所當然是個頂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複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讀者可以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並發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裡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台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里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凄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瀰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里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梁。

讀者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複雜的光與色,並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局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佚名

賞析

伍/


(一)故紙堆里驚現天地間五個最美意象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四百多年前的某個深夜,當這兩句從未見過的唐詩跳進詩學家胡應麟的眼眸時,這個明萬曆舉人鬍子一翹,一拍大腿,「唰」地一聲,就從躺椅上躍起,一個健步奔向書案的油燈下。他瞪大眼睛,再一次渾身顫抖地吟誦起來。 春,江,花,月,夜——天地之間五個最美意象霎時從故紙堆里發出光芒,撲進了他的眼帘。

這個年過半百的舉人當時正賦閑在家,沒事找事地編寫一部歷代詩選《詩藪》,意圖搜羅有史以來的詩歌珍品。《詩藪》,《詩藪》,「藪」不就與「搜」同義嘛。

「乖乖,這麼牛逼的一首詩,怎麼就被拋棄到歷史的黑屋子裡呢?這不是明珠暗投嗎?」胡應麟邊激動地來回踱步,邊喃喃自語,「要不是我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看到了它,還不知道它要委屈多少年呢。」

胡應麟激動驕傲得有理。因為正是從他編纂的《詩藪》開始,這首天才之作才被人發現,才開始被滾成了一個巨大的雪球,直至被推唐詩的巔峰。

此時離這首偉大唐詩的誕生,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一千年十個世紀的時光。

「好了,有了這首《春江花月夜》,我的《詩藪》可以完滿收官了。」心情平靜下來後,胡應麟恭敬地把那本刊載如此寶貝的《樂府詩集》供奉到書案上,叫上書童推開後花園的朱門,似乎真的發現此夜的月光確與往日不同,它那如金似火的光輝照在春花新葉上,正是千年之前張若虛叩問過的那輪青春的月亮。

呵呵,有時候一個人沒事找事的行為,也可能導致改變歷史的重大事件。是不是想一想都很讓人抓狂?

由於這部偉大的唐詩差點失傳,因而他的作者也差點被埋沒。甚至又幾百年過去了,我們的考據學家也只能大致地告訴你:詩人名叫張若虛,大約生活的初唐開元年間。開元盛世後,官場失意的詩人回到了家鄉揚州。一天春夜,他獨步長江之畔。至正逢百花盛開,明月高照,一江春水滾滾東去。渾蒙如初的大自然壯景觸動了詩人的萬千思緒,奔騰的詩情。

佛有如神助,春,江,花,月,夜這五個美如少年的詩歌意象,花團錦簇地湧出天際,在詩人的筆下恣肆汪洋地噴發了出來。

詩中那熱烈而飽滿的氣象,頓時讓天地通透,萬象清澈,也使初唐的詩壇大放異彩。

後來,《春江花月夜》被讚譽為「孤篇壓全唐」。

我贊同一些論者的看法,說在唐詩的海洋里大放異彩的《春江花月夜》更像是一個意外,是唐詩大秀場上的一個意外,一個孤立的高峰。我想這意外,大概是指這首長詩所表現的內容與表達的方式在中國詩歌史上幾乎空前絕後,從詩經到新詩都難以找得到與它相像的作品。說他孤立,因為它確確實實是孤零零地屹立在中國詩歌的歷史長河上,前後都不見同類。


(二)人月誰先生?張若虛的悵與惘

既然我們無法了解張若虛更多的人生故事,那我們就更多地去解讀他留下的偉大詩歌好了,就像錢鍾書先生調侃的那樣:你覺得某個雞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得去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而《春江花月夜》被認為「孤篇橫絕」,可見是多麼牛叉的一部傑作

這首詩雖然字字珠璣,但全詩的精華都蘊含在這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正是這兩句使得奔騰的唐詩大河有了另一個方向。使得一首詩超越了詩,而抵達了另一個更高的高度——哲學的高度。這在群星璀璨的唐詩星空絕無僅有。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它成為前後都沒有同伴的孤獨的高峰。

而它同時又是詩,是詩的哲學,是哲學之詩。我們來稍微具體欣賞一下張若虛創造的詩歌和哲學之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起始四句就把全詩春、江、花、月、夜五個主要意象中的四個一併推出,頓時就營造了一幅大江東去,明月孤懸,春潮澎湃,夜野無垠的遼闊、深邃的畫面,一下子就確定了全詩雄渾壯美的基調。雖然另一個中心意象「花」要到下一句才出現。

但詩人的關注點卻不在景色。他描寫春、江、花、月、夜的壯美,是為了引出人在這樣壯美的自然面前不禁產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這是個宏大而古老的疑問,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之一,即便有了愛因斯坦有了霍金,即便到了今天,也沒有誰能真正回答這個疑問。也許正是無法解答,甚至永遠都無法解答的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才具有了永恆的魅力。

至於詩的後半部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有些迷惘和無奈了,因而也是傷感的。這迷惘、無奈和傷感正是大自然的永恆和人生的短暫引發的,正是前面那一無解的哲學問題給人來帶來的困擾。

是啊,面對春,江,花,月如此美妙永恆的大自然,個體渺小、生命短暫的人怎麼能不產生失落傷感,甚至絕望的心情呢?


(三)這首詩,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和大自然談了一場戀愛

《春江花月夜》為唐詩開創了一個另類的題材和情感風貌,它那元氣淋漓的意象和多愁善感的激情,就像是青春的初唐,在夜深人靜時,和萬物生長的大自然談了一場戀愛。

雖然這場戀愛的結果,使得初唐釋放了青春的荷爾蒙,但也使它那華麗的青春初嘗了感傷的滋味。

為這首詩的內容是表現人和自然的關係,探討的又是短暫與永恆的哲學命題,因而在它那華麗的青春外殼裡,註定會隱藏著終極的感傷。雖然,這感傷不是關於朝氣蓬勃的初唐時代的,而是關於人類、人生那超越時空、亘古未變的命運的。這也正是張若虛這個另類詩人的獨特價值。

生活在七世紀初葉的張若虛,似乎對他同時代的詩人都在關注什麼,寫些什麼渾然不覺,他單槍匹馬地與唐朝詩人的大部隊背道而馳,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無影無形的時間,投向了遙不可及的星空。他從前人從未有過的角度探討宇宙的存在,又以永恆的宇宙為參照,來反觀人類的命運。

他從自然的永恆、無限,聯想到人生的短促、無常,把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升到哲學高度,發出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樣的終極關懷式的慨嘆,既帶著無可奈何的傷感和迷惘的況味,又哀而不傷地表達了青春的夢幻和人生的絢爛。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的愁苦是一種虛幻的愁苦,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

由此,他向讀者展現了唐詩表現題材的另一面,也由此樹立了僅屬於他自己的獨特標誌。


(四)寫完《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匆匆熄滅了人生的蹤跡,卻點亮了唐詩的星空

真實的張若虛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在初唐那個大時代里,他都度過了怎麼樣的一生,還有沒有建立其他功業?

因為生平在史書上缺席,人們便只能想像這位偉大詩人的人生故事。

《春江花月夜》本來就是一首探討時空,又超越了時空的詩,寫出了人類在思考「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時的共同感受。

這是孤獨的人類與生俱來的獨孤的謎,只有在初唐,一個萬物蓬勃上升的時代,才會有人有雄心去追索這一孤獨之謎的真相,才會有人有膽量去探究那個超越了人類認知範疇的謎底。

就是張若虛能夠適時出現的原因。他正是挾帶著初唐奮勇向上的精神力量,代表人世間億萬顆迷茫的心靈,張開迷離的詩眼,對著天宇凝望,迷惘而好奇,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感懷,使得人類的自我意識在唐詩中第一次覺醒了,使得世俗生活之外的宇宙奧秘第一次綻放在了中國的詩歌里,使得文學同時具有了人類學意義。

雖然我們今天已經搞不清張若虛創作這首詩時的具體狀況,但

我想,他一定是當時唐詩大咖中的小鮮肉。因為不是小鮮肉,是斷難寫出這麼一首蒸騰著荷爾蒙的青春詩篇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寫完《春江花月夜》的張若虛,雖然匆匆熄滅了人生的蹤跡,卻點亮了唐詩的璀璨星空。


(五)從此以後,揚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月亮

《春江花月夜》橫空出世後,它那特立獨行的詩歌姿態早已超越了詩歌的範疇。即使是對於他那人月關係不甚理解,甚至都沒有讀懂這首詩,也絲毫不影響無數的詩歌愛好者為他瘋狂打call。

從此以後,揚州的月亮就成了中國最著名的月亮。譬如姜夔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譬如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因為張若虛從詩歌的角度對中國 「天—人」觀念的哲學建構,實在有著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以至於,蘇東坡那首膾炙人口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明顯攜帶著從《春江花月夜》繼承過來的基因。正是因為如此,《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就遠遠不是一首傑作那麼簡單。

所以,清人王闓運《湘綺樓論唐詩》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所以聞一多先生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點贊道: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恐懼,只有憧憬,沒有悲傷……有限與無限,有情與無情——詩人與永恆猝然相遇……全詩猶如一次神秘而又親切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是啊,若虛,若虛,他和他的大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差點被時光化為了虛無。好在,最終只是一場虛驚,他和他那《春江花月夜》的詩魂至今仍翱翔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並將永遠照耀著中國的詩空。

佚名

賞析

陸/

我們沿著唐詩的發展脈絡,從初唐四傑,講了「沈宋」(沈佺期、宋之問),講了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講了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於是在盛唐「李杜」、在「邊塞田園」到來之時,我們就必須仰望那座唐詩的豐碑,被聞一多先生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所謂「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所謂「孤篇蓋壓全唐」。這樣一首偉大的《春江花月夜》確實是詩歌解讀中不能、不該、也不可以繞過的偉大的豐碑。

這樣的《春江花月夜》,真是讀來琳琅滿口啊!甚至齒舌生香,讓人不禁陶醉!可是這樣美的《春江花月夜》,也曾經在歷史中被埋沒過很長一段時間,這也是有關這首名作我個人認為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據江南四大國學導師之一,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的唐人所選的唐詩選本,包括唐人的雜記小說,甚至一直到宋代的,比如說《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紀事》,乃至到元代的《唐音》等,各種唐詩選本,都沒有選過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甚至不僅是唐詩選本,從唐代到元代的,包括到明初的二十多種這個詩話中,也就是詩歌藝術理論批評著作,也都沒有提及過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最早收錄《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但是郭茂倩的這個《樂府詩集》,在它的卷四十七其實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共5 7首,五個作者的七首作品,看來郭茂倩也是因為這個《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而這個選本又主要是選樂府詩,所以才把它收錄其中。也就是說郭茂倩,當時其實也沒有對《春江花月夜》另眼相待。一直到明嘉靖年間,也就是前後七子復古運動興盛開始之後,各種唐詩選本才開始紛紛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

而明清兩朝對這首《春江花月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從晚清到民國,再到聞一多先生,從「孤篇橫絕,竟成大家」,「孤篇壓倒全唐」之說,到「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這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地位才備受世人重視。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這首詩如此經典,如今已成公認的唐詩的巔峰之作,用世人經常做的老套的比喻,也就是在中國這個詩歌的國度里,唐詩應該是皇冠,而《春江花月夜》則應該是皇冠上的那顆明珠。那麼這顆明珠的光輝,為什麼從唐到明,在長達八九百年的時間裡,卻不被世人所重視,卻不能綻放它的光華呢?

首先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它是唐詩皇冠上的明珠,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還是先從文本入手,來看看它的唯美與深刻。《春江花月夜》的這個詩題呢,是《樂府·吳聲曲》,所以郭茂倩會把它收入《樂府詩集》。相傳是南北朝的時候,南朝陳後主所作,《舊唐書·音樂志》里記載說,「《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這也就是說不僅《春江花月夜》,包括那個陳後主著名的「隔江猶唱後庭花」、他的《玉樹後庭花》,都是那個荒淫的陳叔寶,在窮奢極欲的奢靡生活中,根據齊梁頹靡之風的典型特點,所做的艷麗之曲。所以《春江花月夜》這個詩題呀,原來其實是齊梁艷麗詩風的一個典型代表。

其實在張若虛作《春江花月夜》之前,那個著名的隋煬帝,他呆在繁華的揚州,不願回京,以至於丟了天下,可見他對揚州的喜愛。事實上,隋煬帝的文才是非常不錯的,他也作有兩首《春江花月夜》,當然都是簡短的五言體。其一云:「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其二云:「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這兩首短小精緻的《春江花月夜》,真讓我們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楊廣,一個在歷史印象中不一樣的隋煬帝。楊廣的兩首《春江花月夜》,是五言短章,短小精緻。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所謂境界廓大無邊。只從形式上看,便將詩題中的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寫得淋漓盡致。

開篇雲「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春江潮水連海平」,是說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幾乎與大海連成一片。這當然是詩人的想像。張若虛是揚州人,他和賀知章、張旭、包融並成為「吳中四士」。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就寫於揚州的長江之邊。當然具體在什麼位置,後代學者也有爭議,有的觀點是說,是在揚州南郊的曲江邊;也有人認為是作於瓜洲古渡旁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首詩描寫的場景,應該在今天揚州江都區大橋鎮的揚子江畔。不論怎樣,都應該是在揚州的這一段的長江邊——揚子江邊。

這裡的長江雖然非常開闊,但離入海還遠,但詩人展開雄奇瑰麗的想像,說「春江潮水連海平」。是說春天的時候,江潮已然浩蕩,用詩人那俯瞰寰宇的眼睛,就可以看到長江與大海之間,因為春潮始生而相連成片。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廣陵潮曾經和錢塘潮一樣有名,漢賦大家枚乘的《七發》寫的就是廣陵潮。而魏文帝曹丕見到廣陵潮時曾驚嘆:「嗟乎,天所以限南北也!」所以這一段揚子江面的廣陵春潮,雖不像錢塘潮那樣奔騰洶湧,但浩大連綿,所以浸潤了詩人的想像,才讓張若虛脫口而出:「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請注意這個「共潮生」的「生」字,後來張九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他們為什麼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那個「升起來」的「升」呢?我們說「半個月亮爬上來」,「月亮升起來」,一般說的都是「升國旗」的 「升」、「上升」的「升」,而詩人們為什麼都喜歡寫「生命」的「生」呢?包括著名的「池塘生春草」,還有「白雲生處有人家」,當然也有「白雲深處有人家」的版本,但是據考最早的版本、最主要的版本,還應該是「白雲生處有人家」。其實,這「生」字的運用很有講究。「上升」的「升」,表現的是一種狀態,而且它也只是一個狀態,雖然它是動態的狀態,但「生命」的「生」,表現的卻是一種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長,是有生命,是有靈魂的。所以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首聯開篇,在不經意之間就賦予了最重要的那個意象——「明月」以一種擬人化的生命與靈魂。正是這樣的明月才可以與人類的精神、與人類的靈魂、與人類的生命面對面,使之成為這首《春江花月夜》中,當然後來也成為中國詩詞文學,乃至整個古典文學中最豐富、最經典的意象。從「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在詩詞中的地位,幾乎無可匹敵。雖然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之前,對明月的描寫詩詞中不乏其例,但從整個詩歌史的角度上來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對「明月」在詩詞文學中成為最最經典的意象,毫無疑問是有著里程碑式的奠基之功的。

事實上,這首《春江花月夜》雖然寫了很多意象,但是它的意象線索就是以「明月」的生浮沉落為主線的。所以開篇四句說的就是「月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當江海浩蕩,明月初升,月光與水波千萬里澄澈相映,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處春江無月明」啊!故而在這種感嘆中,我們忽然生出一種感覺,這時江海孕育而生的明月,又豈止是明月?而月華初臨,水光灧灧,眼中所見又豈止是光亮呢?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定是一輪有生命的對象,所以面對她,詩人才可以打開思想與情感的寶藏,從而藉此,借用面對明月來面對宇宙、面對蒼生、面對人生、面對生命本身。這就是為什麼每每我們面對「海上明月共潮生」,面對「海上生明月」,內心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激動,甚至感動到一時間淚水也要像明月般與潮共生的感覺。

我個人就住在廣陵對面的長江南岸,也常去揚州的曲江、瓜洲、揚子江畔,每每於明月之夜江畔獨步,看著春江潮水,看著明月共潮而生,內心的感動、感懷便如潮似水無聲襲來。若在口中不自覺地吟誦一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便覺時空逆轉、銀河倒流,彷彿無聲無息便穿越了千年的時光,回到了若虛所立的春江。這樣的明月啊,這樣的春水呀,這樣的春江花月夜,怎不讓人為之感懷,為之流連忘返、一唱三嘆?那麼明月孕育初生之後,又將怎樣引發詩人的靈感,江與月、月與夜,乃至人與月之間,又該有怎樣的對話與關聯?當然還有那個終極之問:這樣經典唯美的《春江花月夜》,為什麼會在沉寂千年之後才大放異彩?

我們講唐詩,講《春江花月夜》,講詩歌王冠上這顆最璀璨的明珠,可是最美麗、最美好的事物,往往就是遠觀易,而把玩之,透徹地理解、感悟、把握,是非常難的。就像這首《春江花月夜》,人人皆知其美,但它為什麼這麼美?為什麼在由唐到宋到元到明中葉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並不被人重視,可後來卻又獲得了「孤篇橫絕,竟成大家」,甚至「孤篇蓋壓全唐」的盛譽?甚至對它的作者張若虛而言,這首《春江花月夜》也可謂是「孤篇橫絕」了。張若虛雖然號為「吳中四士」,但生平事迹並沒有多少流傳下來,可見其即便生時也並不屬於聲名顯揚之輩。而且他總共有兩首作品留下來,除了這首《春江花月夜》,還有一篇五言排律的《代答閨夢還》。而那一首《代答閨夢還》,則不過是平常之作。在他僅留傳於世的兩首詩中,除了一首平平之作,另一首就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了,這不也讓人覺得奇怪嗎?種種疑問只有從詩本身入手了!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應該屬於典型的七言歌行,它四句一轉韻,形成一組,形式當然非常像絕句,當然平仄上、格律上還不是絕句,全詩共九組,也就是有九次轉韻。從全詩的章法和布局來看,這九組詩句,其實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即前四組的「望月」和後五組的「遊子思婦」。當然這也是傳統上一種比較簡略的分法。若從內在邏輯上看,也未必盡然如此。

先來看「望月」的部分,也就是前四組,十六句詩。前四組中的第一組:所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寫的「月生」。我們重點分析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那個「生」字,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上升」的「升」,可見出其中孕育、生長的境界來。明月既生,春潮與共,故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處春江無月明」。所以第二聯「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它的重點其實已經悄無聲息地從「月生」過渡到了「月明」。「灧灧隨波」,這裡的「灧灧」其實就是波光蕩漾的樣子,因為有千萬里的波光蕩漾,也就是水與月之間的光影交相輝映,所以才能點出「月明」。

正是因為這種月明和光影,才在詩歌的潛在邏輯中延伸出了第二組的描寫:「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般解讀這一組,重點都放在「芳甸」與「花林」上。因為後人解讀《春江花月夜》,大多必說的一個觀點,就是講張若虛落筆處處細緻,對於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都能照顧到,認為題目中的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甚至還有人專門統計說,「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有兩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也只有兩見。而這第二組「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就是對「花」字的重點關照。當然後面還有一處「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但那個「落花」就不如此處的「花林」重要得多。

張若虛之所以能對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處處顧及、皆有表現,是因為詩題本來就是《春江花月夜》。而張若虛這篇頂峰之作,因為抒情、哲思的需要,對這五字五景隨手寫來,自然交相輝映,各自成趣。 我想,他若是刻意地去琢磨,要寫多少個「春」、多少個「江」、多少個「花」、多少個「月」、多少個「夜」的話,那麼這篇《春江花月夜》就絕不可能成為傳世名作。這就像我們在《聲聲慢》里講到的,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自是千古名句,渾然自成。而後來的喬吉模仿之作「鶯鶯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只從技巧入手,這純屬「東施效顰」。事實上,如果放下執念,放下所謂要寫幾處「花」,這第二組我們就可以發現,其實它的重點根本並不是在講「花」。「江流宛轉繞芳甸」,「甸」這個字原來是指「王田」。《說文解字》說,「甸者,天子五百里地」,是說天子都城周圍的五百里田都屬於王田。所以在古人那裡,「城」外屬「郭」,「郭」外屬「郊」,「郊」外就是「甸」。那麼「甸」其實也就是「郊外之地」,而「芳甸」就是「芳草豐美的郊外之地」。我們現在去內蒙、去新疆,就會發現有很多地方,有一種地貌叫「草甸」,草甸和草原略有不同。而「草甸」它的形成大多都是在河漫灘的地段,所以同樣「芳甸」的形成一定大多是在江灘地段。那麼「江流宛轉繞芳甸」是要突出這些芳甸、草甸的芳草豐美嗎?你看下句說「月照花林皆似霰」,「霰」這個字是天空中那種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似霰」就是說在月光中的照射下,連春天的芳草與鮮花都顯得這麼樣晶瑩潔白。

那麼這是不是在說芳甸與花林之美呢?其實通過「江流繞芳甸」、「花林皆似霰」,詩人重點要表現的在後一聯,「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空里流霜」,所謂「飛霜飄雪」,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又叫「流霜」。「流霜不覺飛」,就是說天空中處處都充滿著那種如霜、似雪、似霰的顏色的感覺,那麼這種顏色是什麼樣的顏色呢?所謂霜、雪、霰毫無疑問都是銀白色的。既然所有的空間里都瀰漫著這種顏色,故而「汀上白沙看不見」也就非常正常了。白沙當然是銀白色的,因為所有時空里都瀰漫著如霜、似雪、似霰的銀白色,所以白沙就看不見了。那麼為什麼所有時空里都瀰漫著這種如霜、似雪、似霰的銀白色呢?是因為有月光啊!所謂「月華如水」、「月華似練」。當月亮把它的朗朗清輝灑遍寰宇,灑遍大地的時候,它的光芒則無處不在。所以即便是那句「江流宛轉繞芳甸」,也是說江水在流淌之中反襯出月華之光,籠罩著草甸與花林中的銀霰,這正從「灧灧隨波」、「春江月明」而來。所以第一組四句寫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寫的是「月生」,而第二組其實借芳甸、借花林重點要寫的是「月光」、「月華」。請注意這裡的「月光」與「月華」,並不只是美,他要說的是這種美麗的月光與月華瀰漫了所有的時空,它無處不在,無所不籠罩。

所以緊接下來第三組說:「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第一聯緊接上一組而來,說「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因為「月光」、「月華」無處不在,無所不籠罩,充塞全部的時空,所以「江天一色無纖塵」,也就是連細微的灰塵都消失不見了,天地一片純凈。而這片純凈的天地,全部屬於月亮。這是一片怎樣浩大而純凈的時空啊!而這片時空中的核心,甚至是這片時空的主宰,就是「皎皎空中孤月輪」!請注意,既然說是「月輪」,那麼就是圓月,就是滿月。在這片浩渺而純凈的時空中,那一輪孤月,那一輪滿月,它的光華無所不在,它彷彿就是這片時空的永恆主宰。可是就是在這個偉大的主宰面前,竟然出現了一個單薄的、瘦小的、清矍的甚至也是永恆的身影,那就是人類的身影。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麼人最初看見這浩渺的明月,而這時空的主宰——這明月又是在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類的光明?這簡直是就是天問!而且「何人初見月」與「何年初照人」,細細想來這兩句貌似突兀之問,卻又有無窮的妙用。此前講月生、講月明、講月華、講月光的無處不在,無所不籠罩,其實是營造了一個浩渺純凈的空間。但這一句「何人初見月」 、「何年初照人」,時間上的終極之問立刻宕開一筆,在空間的體系里,突然生出時間的坐標,於是時空的坐標體系才完全、真正的確立起來。而且在時間的體系里,原來在空間中彷彿絕對主宰的孤月,既然說「何人初見月」、「何年初照人」,那麼人與月的關係則一下子變得平等起來。人的出現相對於天空中的明月,雖然卑微,雖然渺小,但在這兩句平等關係的連環提問中,人與月不僅形成了面對面的對等關係,而且與月相對的人,竟然隱隱還有先發的優勢。

於是江畔那個瘦小的身影,面對皎皎空中的一輪孤月,面對那片時空里的光華主宰,居然說出了最自信、也最深邃的文明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第四組的第一聯,這一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到這一句終於盡顯大唐氣象、盛唐氣象,盡顯中國的詩歌、文學與藝術的巔峰氣象,也同樣盡顯中國的文化、歷史與文明的巔峰氣象!這一句首先表現出對生命的終極思考。在這一片浩渺而純凈的時空中,月亮彷彿是永恆的主宰,永恆的存在,可是生命本身是流動的、是鮮活的、是更替的,是有著生機與希望的。人之為人,雖然有生老病死,但卻有精神的終極追求;文明之為文明,雖然有興衰更替,但卻有薪火相傳,有價值的永恆綿延。所以人生代代,無窮無盡,我們這渺小的生命雖然在江畔、在此夜仰頭望月,對明月、對這時空的主宰,充滿了敬仰,可我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作為文明的傳承者,作為獨一無二的生命,我的身體里流淌著祖先的血液,燃燒著文明的薪火,傳承著整個族群的價值、追求。這樣的流淌、這樣的燃燒、這樣的傳承,哪怕面對這樣浩渺的時空,哪怕面對這樣光華四射的明月,也自有其價值,也自有其芬芳!而那明月徒然年年相似,歲歲如此。於此而言,我這渺小的靈魂的主宰,又何嘗遜於你那偉大的時空主宰呢?所以在春江之畔,與明月相對的,並不只是一個渺小的身影,即便面對光華四射的明月,面對這永恆的時空主宰,人之為人,作為生命的主宰,靈魂的主宰,生命與靈魂、價值與精神,於此毫不遜色,同樣要與那明月一般,在這浩渺的時空中,綻放出永恆的生命光彩!

到此,人與月終於由對立達成了統一,故而人望月,月照人,俱顯深情,既為引出下一組的遊子思婦之情,也為人與月光華相映的此情此景,詩人筆觸忽轉,生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浩嘆。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那光華無所不在的明月,忽然變得深情起來;一句「但見長江送流水」,那如水的時光與如時光般的流水,也一下子變得深情繾倦起來。這是從哲思到深情的過度,這是從深邃到深婉的銜接。正是因為既有哲思又有深情,既有深邃又有深婉,這首看似平常的《春江花月夜》,才那樣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千年而下,真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一聯既承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來,又開啟了下篇「詩言情」的深情與婉轉。當然,這裡順帶交代一句,「江月年年只相似」,還有一個版本是「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的版本呢,語意較和緩,而「江月年年只相似」則把「人生代代無窮已」的意境,以及和明月的相比,那種在時空的主宰面前,凸顯生命主宰、靈魂主宰與精神主宰的力量,表現得更淋漓盡致。那麼根據《春江花月夜》全詩九組轉韻的這種結構特點,前四組的月與人,盡顯「哲思之美」。從「但見長江送流水」接下來的五組二十句則盡顯「情思之美」。

這五組寫的是月光照映下的遊子與思婦。第一組:「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是總寫遊子思婦離別之苦。「白雲一片去悠悠」是說 「浮雲遊子意」,遊子像那白雲一片遠遠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上獨自憂愁。「青楓浦」應該是在今天湖南的瀏陽,這裡應該是遊子思婦的離別之地。這個「勝利」的「勝」在古詩詞中大多讀作平聲的「shēng」,「不勝愁」就是無窮無盡的哀愁。兩句既然各寫遊子與思婦,接下來的一聯依然如此,「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扁舟子」既有零落、漂蕩江湖之意,所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一葉扁舟盡顯江湖遊子飄零之感,而明月樓上月華如水,照見思婦相思無盡。

接下來四組則分寫思婦與遊子,結構與總起的這一組是完全相同的。兩組先寫思婦,承接「何處相思明月樓」而來。詩云「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一組詩句是說,可憐樓上那不停移動的月光啊,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吧? 你看那月光絲毫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所謂穿簾過戶,簾卷不去,且又照映在她的搗衣砧上,欲拂還來。這裡的月光和「空里流霜不覺飛」,和「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月光,竟有幾分不同,竟讓思婦產生出几絲埋怨來。就像晏殊《蝶戀花》里說的:「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既然不能捲去、不能拂去,這因相思而生的惱人的月光,那就換一種思維吧!這惱人的月光,所謂「千里共嬋娟」,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不也照著千里之外的思念的人嗎?於是思婦的心中開始響起這樣的心聲:「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既然如此的相思、相望卻不能相聞,那就讓我化身為那月光,化身為那似霜、似雪、似霰的銀白色,在這樣相思的暗夜,千里逐波,去你身邊,去照耀著你,去陪伴著你,這是何等的痴情啊!我不由得想起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卻覺得:相濡以沫,何如相「望」於江湖。把莊子忘記的「忘」,改為「此時相望不相聞」的「望」。願像月亮一樣,遠遠地望著你,哪怕人生之路泥濘滿地,哪怕萬里行程滄桑滿野,即便不曾擁有,卻彷彿陪伴過你整整一生。這種「相望於江湖」,不也是一種滿滿的深情嗎?你看那鴻雁啊,不停地飛翔,但永遠不會飛出這無邊的月光,你看那魚龍在江水中歡暢,激起波光粼粼,讓月華遍灑大江。如此一來,思婦對月光的埋怨又變成了純潔而純粹的深情,無所不在的月光、月華,又終將成了她深情的寄託。

可是漫漫長夜,可是漫漫長夜月過中天,連月亮也開始要暗淡了吧!於是另一種人間的無奈與悲傷襲來,詩人的筆觸轉向遊子。「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遊子也在悲傷啊!昨夜夢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已過半,自己還不能回家,一江春水帶著那春光將要流盡,連此夜江潭上那純潔美麗的明月,都開始沉沉向西而去。這種時光一點點地流逝、一點點地推移,而在它們的背後,人世間的傷感、相思與深情,一點點地堆積,一點點地沉澱,就在這一點、一點、又一點裡,屬於人之為人的人性與情感,愈發鮮明、愈發濃郁,鮮明到如在目前,濃郁到比月光、比江水還要繾綣,還要纏綿。

於是最後的傷情如餘音裊裊、不絕於耳:「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裡的「斜」這個字,我們在前此很多遍地提到,如果它在押韻腳字,就要讀作「xia」,所以「江潭落月復西斜」;但是如果不押韻腳字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讀作「xie」,因為現在統讀字音表裡,這個字只有「xie」這個音。你看那斜月西沉,竟然要慢慢的藏於海霧之中,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他們的距離無限遙遠,不知在天涯,在海角,在這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幾個像我這樣的遊子,等趁著這月光,踏上回家的路。人生苦短,遺憾、傷感無處不在,唯有那西落的明月,搖蕩著離情,把最後的月華,灑滿了江邊靜靜佇立的樹木。這樣的月光、這樣的月華,真如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簫聲,既能「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又「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到此第二部分借月華而寫遊子思婦之情,終於幾近完美,而且「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既寫遊子思婦之相思,也同時寫盡明月之下,人世間的所有悲歡離合。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當落月搖情、月華滿樹,人世間紛紛上演著生命的故事、深情的故事,這不也正是「人生代代無窮已」的另一種表現嗎?所以第二部分要寫月華下的情思之美,為什麼要選遊子思婦呢?因為詩人要表現深情,而相思、而遊子思婦,則是自古以來最常用、最能體現深情之美的題材。

回頭來看全詩,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到,這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它整體上有兩大部分:前四組寫了人與月的生命思考、哲學思考,寫了月華下的「哲思之美」;而後五組,則演繹了月華之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了明月下的「深情之美」。當然全詩的線索是以明月的「月生」、「月照」、「明月當空」,然後「明月西斜」,乃至最後「月落西沉」為線索,所以月亮是這首詩表面上毫無疑問的主角。可是寫月亮的詩篇實在太多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為什麼獨獨《春江花月夜》,它寫明月就能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呢?有人說這是因為它表面寫月,其實寫的卻是人。但那麼多寫明月的名篇,其實不也是情景交融,因月寫人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寫月不都是寫人嗎?詩歌本來就是情景交融、因情見景、因景生情,明月背後當然是人之為人的各種情感,那為什麼《春江花月夜》中的月與人,就能成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可以解答我們在一開始提出來的,為什麼《春江花月夜》這首名作,在由唐至宋、由宋到元、到明初期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八九百年的時間裡不為人所重視。就是因為這首《春江花月夜》,它寫的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不是一般的因情生景、因景生情,它寫的也不是一般的借月懷人,或者一般的望月懷遠。事實上這首名作真正的主角,既不是表面形式上的月亮,也不是與月相對的人,而是佇立在月與人背後的「生命」!

有人可能會說,生命的主題其實不就是人的生命嗎?前面所言的「人生代代無窮已」和後面所說的遊子思婦之深情,不都是人的生活、人的生命嗎?有必要把它區分開來嗎?哎,非常有必要!因為這裡的人、人生和月亮都是顯性的,而「無窮已」與真情、深情真正的根源,都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那個「生」字。生命所孕育,不僅月亮、春江、潮水、花與夜,與這世間的一切,為這種生機所孕育,甚至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明,也都是這種生命力的展現。生命這個母題,它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止於人,而要理解生命的母題,理解月與人背後的「生命」主角,是需要經過漫長的時光的沉澱的。

換句話說,月亮的主題,包括人生的主題,人情、人性的主題,它們都是顯性的,很容易在一種時代氛圍里脫穎而出。所以李白也愛寫月,在盛唐的時代氛圍里,則被驚為天人!而生命的母題則是隱性的,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在一個更大的時空里、更高的思維角度中觸及到生命的本質。

所謂「詩言志」,一首好的作品,或偏於言情,或偏於言志。就像總體而言,唐詩擅長言情,宋詩擅長說理,但又能有怎樣的詩篇,能把言志、言情,能把感性與理性的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呢?所謂春、江、花、月、夜,這些不過是意象而已,張若虛藉助這些意象,既鑒出月光之下生命的思索,即哲思之美;又鑒出月華之中人世的悲歡離合、生命的真摯及深情之美。確實上下千年、縱橫萬里,再難找出像《春江花月夜》這樣的一首觸及到宇宙生命本質的詩來。正是因為有這種生命本質地觸及,所以「人生代代無窮已」的感悟,完美契合了大唐的精神、盛唐的氣象。而「落月搖情滿江樹」的繾綣,又讓生命如流水般、如月華一般,在時光的長河裡盡顯深情。尤其是這種哲思之美、這種深情之美、這種對生命本質的觸及,張若虛信筆寫來,他的姿態,他的心境,竟然是如此的平靜而舒緩。而這種風格與初唐以來的沉痛剴切,與前此「王楊盧駱」的「不廢江河」,與後此,與後此邊塞田園、李杜巔峰的盛唐氣象都大相徑庭。

聞一多先生在他著名的《宮體詩的自贖》里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後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後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相比較於「王楊盧駱」的狂風暴雨,與劉希夷的哀悔、頹靡,聞一多說只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是用一種極其平靜的方式,觸及到明月與人生背後的宇宙,觸及到永恆,觸及到生命,這其實也是《春江花月夜》為什麼在當時不被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初唐而盛唐,自「王楊盧駱當時體,不廢江河萬古流」,到劉希夷、到陳子昂,擎起詩文變革的大旗,到邊塞、到田園、到李杜,終於迎來盛唐的氣象,這一切需高蹈者的振臂一呼,需有力度的四方響應,於是才能見大唐的面貌,才能見盛唐的氣象。可是在這轉換的節點上,有一個平淡沖和的身影,有一個平靜內斂的詩人,他站在揚子江邊,以一種更宏大的生命視角、宇宙視角,甚至是一種更高維度的眼光,去觸及、去思考、去展現生命與永恆。況且他所站立的地方,遠離那個時代的中心,他不在長安,他不在洛陽,他不在終南山上,他只在無人注意到的揚子江邊,自然更為人所忽視。

雖然張若虛也名列「吳中四士」,但他的生平沒有多少資料流傳,可見在當時的文壇、當時的詩壇,他的重要性確實為時人所忽略。另外,我們從他僅存的另一首《代答閨夢還》也可以看出來,其實張若虛的創作風格,還是有著典型的齊梁宮體詩的某種特點的,但他並不在朝,並不位居高位,即使在宮體詩中也是邊緣。在那個格律將興、盛唐將來,詩人們正在與腐朽的宮體詩作戰的吶喊時代,張若虛這樣一個本來有著宮體詩烙印的邊緣詩人,在遙遠的邊緣地帶,平靜地獨立江畔,看著明月、看著宇宙、看著滄桑,思考生命的情與致,思考生命永恆傳序的力量,他的視野之闊達、之深邃,甚至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那個彷彿無所不包的大唐。於是這種平靜與深邃,很容易就被他身旁的那個時代所忽略了。所有的狂飆突進,所有的復古革新都與他無關。而他雖然在仰望明月,卻又像在俯視蒼生,用他福至心靈的感觸,寫下這樣一首平緩又舒暢的《春江花月夜》,寫完擱下筆轉身而去,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蒼茫里。於是接下來,中國文學史開始用一個又一個的一百年,來沉澱、來蘊藉、來等待這樣一首如同「斜月沉沉」藏於海霧之中的《春江花月夜》。

終於經歷漫長的時間沉澱之後,它的光華如同他的詩一樣,漸漸地、平靜而平緩地顯現出來,終於引發無數後人的浩嘆。無數人因為讀了它,產生強烈的生命共鳴。而聞一多先生也說,正是因為有了《春江花月夜》,才清洗了宮體詩的罪孽,才替宮體詩 「贖清了百年的罪」。回頭看那個叫張若虛的詩人和他的《春江花月夜》,不一直在靜謐的揚子江畔,隔著時光的長河,望著我們嗎?我們與李白、與杜甫、與邊塞、與田園、與唐詩相濡以沫,卻與張若虛、與他的《春江花月夜》相望於江湖、相望於時間的深海。我們從不曾擁有他那樣的境界,卻彷彿因他陪伴而過了一生,就像那明月,「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共你我而生!

佚名

賞析

柒/

《春江花月夜》是唐詩中的一朵奇葩,歷來備受詩評家讚譽和讀者喜愛,聞一多先生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的作者張若虛僅存詩二首,卻以此「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清末學者王闓運語)。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字、號均不詳,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是陳隋樂府舊題,屬吳聲歌曲,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關於這首詩的具體創作背景已難有定論,在此羅列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這首詩究竟哪裡好呢?

首先,物象美、構圖美、意境美。全詩的核心意象便是春、江、花、月、夜,而尤以「月」為主。夜靜春深,潮平岸闊。「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大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之感。碧波萬里,銀光泄地,一切都蒙上了一層浪漫柔光,纖塵不染,純潔無瑕。良辰美景,遺世獨立,水流無限,月照古今,不禁思緒萬千、感慨良深。「歲歲年年」、「時不我待」,愁心吹皺春水,離情流蕩心間。思婦徵人,高樓望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天涯路斷,心字成灰。舉頭望月,徒嘆奈何。從「江」到「花」到「月」,又從「月」到「花」最終落回「江」,意境混融,鏡頭流動,光華圓轉如彈丸。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的意境已然達到。

其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情深脈脈,收放自如。只是一首風光無限也悲戚無限的詩,但給人的感覺既沒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狂喜,也沒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沉痛。它是如此柔和,你可以看見歲月的痕迹,卻不覺得歲月蹉跎;你可以感受離別的痛楚,卻不認為痛不欲生;你可以欣賞自然的奇觀,卻只想靜靜看著,看著,忘卻自身,忘卻天地,與物相融,抱朴守一。大唐不乏「肆意」之作,放蕩如「千金散盡還復來」,凄艷如「血色羅裙翻酒污」,奇譎如「枯松倒掛倚絕壁」,蒼涼如「春風不度玉門關」,它們讓讀者痛快地「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讓讀者壓抑地「拔劍四顧心茫然」。《春江花月夜》則不然。它的氣度和胸襟恰恰體現在情感的收攝。它讓人喜讓人悲,卻不使人狂歌大笑、揮淚如雨,而是不經意間低頭莞爾、輕輕一嘆。這是《詩經》的奧義,也是儒學的精髓,符合道家的虛靜又與佛家「六戒」不謀而合。這是一首有益身心的詩,是一首感人卻不傷人的詩。

再次,這首詩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清水出芙蓉,天然來雕飾」。《春江花月夜》章法整齊,靠韻律轉換來帶動節奏、體現變化。它的旋律不像急湊的鼓點、喧鬧的管弦,也不像哀婉的絲竹,竟更似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通過場景的切換和韻律的轉換,這些文字流動起來,讓人觸到了強勁的脈搏。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

《春江花月夜》以清麗之筆、雋永之情一掃六朝宮體詩的濃妝艷抹,創造出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澄明意境。與陶淵明構築的「世外桃源」不同,它既是塵世所有之境,又是超脫凡塵之境。你或許可以找到有那樣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的武陵源,卻說不清這是哪一年、哪一夜、哪一地的景觀,而你隨意擇一夜、對一月、泛一江,竟又感到這就是《春江花月夜》描繪的情境。

「孤偏蓋全唐」或許不乏溢美,但這首詩絕對是唐詩中的經典,即便與詩仙、詩聖、詩佛、詩鬼的代表作放在一起也毫不遜色。

佚名

賞析

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後頗受評論家的重視和推崇。清代王闓運評價此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稱:「那是更迥異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當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當別論,但至少說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響。

高二的時候就學過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時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我開始走進《春江花月夜》。授課完畢後我也寫了一首賞析的白話詩,所以對該詩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運的是在大學裡能重讀這首詩,從更高的層次上了解此詩,品玩此詩,不得不說是命運的造化。因為無論是誰真正讀過此詩後都不得不對作者肅然起敬,對作品讚不絕口,都能從詩中得到某些珍貴的東西。為什麼呢?一首詩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淺,怎樣來判斷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凡近體詩,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誦之如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唐詩講究聲,色,意。聲,指平仄諧和,追求一種音律美,所以唐詩多有稱為律詩。色,屬於文字的美,是訴之於視覺的。意,當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懷了,也是「詩言志」的部分。[1]從這點看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這三者結合的典範,讓讀者從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詩共36句,四句一韻,共9節。結構整齊,旋律起伏,猶如一曲曲婉轉動聽的小夜曲縈繞在耳邊,似夢似幻!四句一韻,前兩句描景,後兩句抒情,迴環往複,聲情與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間獨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過是陪襯罷了。

下面我且從詩詞出發,品味其中奧妙。

一、月起,萬物皆起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開宗明義,前兩節即點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這一意境。此時,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來,夜來了,關於夜的一切於是也就拉開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環繞著花甸,月在樹下亦破碎成「霰」,連空中飛舞的「流霜」、「汀上白沙」這些雪白的東西,他都說是「看不見」的,可見那月是多麼的皎潔!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豈能不讓人遐想連連?

二、月升,情初現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句道出了天地的寬廣博大,江天相融,彷彿天地之間只有明月空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開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獨之情,人與月不是首次見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獨,則人亦孤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承上啟下,感慨時光飛逝,人作為個體生命的有限和整個人類的相對無限相比於江月的無限,從而反思生命的可貴與光陰的寶貴,勸誡人們要學會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當空照,感懷心中愁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憶起往昔送別的情景,詩人用「不勝愁」三字把心中的無限愁苦訴之筆端,任何人看到都會為之動情,離別之苦,普天之下誰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誰家今夜扁舟子」,有誰家外出的人回來了呢?一個都沒有。只有妝鏡台前的婦人在樓上獨自相思,與明月訴苦罷了。「可憐樓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實際上是憐惜自己獨自徘徊罷了,自己感到孤獨也就覺得整個世界是和自己是一體的,一樣是孤獨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卻是「卷不去」、「拂還來」,足見飽受相思之苦。那顆苦苦等待的心伴著那夜夜縈繞腦海的思念的折磨,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今夜月清風高,一彎明月高掛。遠方的你應該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聽不見彼此的聲音罷了,我堅信我們的心依舊是連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過了無數個相思的夜晚,但願它也能幫你排解孤獨之悶。

五、月西斜,可憐君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昨夜我又夢見閑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時節已經過去了,可愛的人兒,你怎麼還沒有回家?江邊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邊降落了,你怎麼還不回來!讀到這裡,詩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淚人。而身為讀者的我也實在忍不住為主人公哀婉、嘆息,甚至是落淚。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月終於向西邊落下了,不知道是否還有人趁著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卻又是如此的遙遠。「落月搖情滿江樹」寫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戀,還在樹上掙扎,灑下最後的一縷情思。而實際上,是主人公捨不得陪伴她的月離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親愛的人早已離家多年,除了明月還有誰能替主人公分擔那濃濃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馬上也要離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詩到這裡落下了帷幕,而它帶給我們的思考卻久久盤繞在我們心中。全詩不但布局精巧,節奏起伏多變,頗具韻律,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詩歌改編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的典範響遍世界;而且其語言優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為個體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間的無限的對比,至今仍被廣為傳誦。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時代的峰巔,回眸天人關係的文化原點,引領靈魂的經典走向不朽。這正是它「以孤篇壓全唐」「竟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傑出的成就又具有深遠的影響的人,才配成為大家。只靠一篇詩而被尊稱為大家,這是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話很有見地。[2]

真正的品完此詩後,我彷彿從一個精神貧民變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隨著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從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絕,主人公的心情從孤獨,到與月訴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獨,我的心也彷彿接受了詩人精神的洗禮,原來相思是此物,原來這才是愛情,這才是家,一顆心就這樣長大。雖然詩中主人公心中心愛的人兒依舊遙不可及,但那份堅守的忠貞,那顆撕碎的心,誰又能不為所動?

佚名

《春江花月夜》 [初唐·張若虛·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灧(yàn)灧:波光蕩漾的樣子。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芳甸: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裡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汀:沙灘。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jiǎo)皎空中孤月輪。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纖塵:微細的灰塵。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窮已:窮盡。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但見:只見、僅見。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pǔ)上不勝愁。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悠悠:渺茫、深遠。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裡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邊。

誰家今夜扁(piān)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裡指閨中思婦。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離人:此處指思婦。妝鏡台:梳妝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上拂還來。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搗衣砧:搗衣石、捶布石。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相聞:互通音信。逐:追隨。月華:月光。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文:同「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閑潭:幽靜的水潭。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xiá)。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準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瀟湘:湘江與瀟水。碣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落月 一作:落花)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乘月:趁著月光。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

《春江花月夜》的名氣實在忒大。音樂、戲曲、舞蹈......各種藝術形式都有來表現這首詩的。

其實,《春江花月夜》是歌行體樂府詩,原詩題陳後主、隋煬帝等都作過《漢魏六朝詩選》第二百二十五首《春江花月夜》(楊廣)。帶有齊梁風格的宮體艷情詩。

但不僅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甚至,這首《春江花月夜》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雖然,《全唐詩》僅僅載有張若虛的兩首詩。

《春江花月夜》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江月之美。從詩首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雖然,詩人描寫的是揚子江,但詩人用了一個「平」字、一個「生」字,就將「江」與「海」連在了一起,擴大了想像力。尤其「生」字,將江海的生動、活潑以及生命力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春天的季節、春江的潮水、明亮的月光,無所不在,整個國度都籠罩在優美的月色之中。

此聯是對首聯意境的遞進。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曲折的江水、繁華的芳草地、布滿鮮花月色朦朧下的樹林,好衣服景緻優美的月夜中國畫。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tīng)上白沙看不見。」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月色不是孤影,而是飄飄欲仙飛揚在天的流霜,呼應了首句的「生」字。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jiǎo)皎空中孤月輪。」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天一色,天地分明,一輪孤月高掛空中,分外奪目。

短短五句詩,將詩人看到,想到,幻想到的寧靜卻又生動、幽美卻又鮮活的月夜景色,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出來。

第二部分,哲思之美。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優美的月夜景緻,在詩人腦海里引出了哲學與人生的思考。也是此詩人文主義的體現,更是詩文高尚格調的迸發。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可嘆:江月年年是,人生孤苦短。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亘古不斷,長江後浪沖前浪;唯有江月中人不知誰?

第三部分,思婦之美。從「白雲一片去悠悠」到詩末。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pǔ)上不勝愁。」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白雲代表離愁,月色代表相思。

「誰家今夜扁(piān)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江月上搖蕩的小船,使人聯想起人生的悲歡離合。也許在這幽美的江月之下,就有凄美的相思之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徘徊,思婦的相思之苦,不願夫君離去,可是為了生活,只得分離。憂愁的無奈,無奈的憂愁。不願相思,卻只能相思以寄愁。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上拂還來。」月光照進思婦的門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相思之苦,促人難眠;不願相思,卻猶如搗衣砧上,搗不掉,拂不去。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變奏上的遊子,月樓上的思婦,除了相思,就僅有同一片的月色籠罩和追隨。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鴻雁飛不出月色,魚龍躍不出水中。就像無盡的思念,在彼此的心中,翻滾激蕩。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昨夜夢見相會,可惜夢醒時分,卻原來春天才過了一半,離約定返家的日程還早之又早。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xiá)。」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時間過得太慢又過得太快。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jié)石瀟湘無限路。」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江月上的夜色越發深沉,可同時思婦與離人卻越發遙遠。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可嘆不知幾人能夠回家,只有西落的月亮,越發使人離愁哀深。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描寫了幽美的江月夜景緻,表達了富有哲理的人生悲歡離合感慨,抒發了真摯動人的離別情緒、相思之苦。

點擊輯期圖標,暢遊古詩文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蘭寒舍 的精彩文章:

《唐詩鑒賞辭典》第三十二首《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唐詩鑒賞辭典》第三十七首《晚次樂鄉縣》

TAG:近蘭寒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