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元宵節,你該這樣鬧!可不要只懂吃元宵和猜燈謎哦!
農曆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為什麼在元宵之外,各地還會吃哪些美食佳肴呢?除了吃元宵、猜燈謎、觀花燈,還有其他風俗習慣嗎?
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
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
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恆大赦天下,與民同樂。
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綵,與民同樂,以示慶賀。
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
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在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為什麼要吃元宵和湯圓
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乾脆就叫「元宵」了。
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
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洒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
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
其實,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的民俗
掛花燈
此習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有不少燈會燈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
舞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
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還有一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李世民,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
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祭門、祭戶是其中的兩種。
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
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
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1
長江後浪推前浪
(打一成語)
—— 謎底: 高潮迭起
2
快刀斬亂麻
(打一成語)
—— 謎底: 迎刃而解
3
武大郎設宴
(打一成語)
—— 謎底: 高朋滿座
4
遇事不求人
(打一成語)
—— 謎底: 自力更生
5
又來一個
(打一字)
—— 謎底: 雙
6
去,一直去
(打一字)
—— 謎底: 雲
7
多一半
(打一字)
—— 謎底: 夕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
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農曆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農曆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
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
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
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男女定情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
元宵燈會在古代,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當時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和湯圓應該怎麼吃
1、趁熱吃
如果吃湯圓和元宵,最好是熱著吃,因為是糯米做的食物冷後更難消化,造成脂肪囤積,對老人、小孩、肥胖者不利。
2、控制總量
過節團圓時,淺嘗即止。湯圓和元宵雖好,但畢竟是高糖高粘性食品,若過多食用,勢必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腹脹、消化功能下降等不良感覺,也容易造成兒童齲齒、近視、肥胖等。
3、宜慢吃
剛煮好的湯圓和元宵,表皮和內餡的溫度都很高,因此還有了「燒心蛋」的戲稱,如食之過急或食用時用力過猛,咬開後被燙傷口腔和咽喉者也不少見,特別是缺乏生活經驗的兒童。建議家長在食用前一定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吃法,交待好注意事項,或等出鍋湯圓和元宵稍涼一會再食。吃慢些,有助於消化,既過嘴癮又不長胖。傳統吃法中有「原湯化原食」之說,食罷元宵喝點湯肯定是有益的。
4、早餐不宜吃
湯圓和元宵屬於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但卻缺乏營養素,除了熱量和糖外並沒有太多其他營養,這樣的食品不適合當早餐吃。早餐吃元宵容易消化不良,出現反酸、燒心等情況。
哪些人不宜吃
1、老弱體病人群、嬰幼兒都不宜食用,如果實在饞的很,也只能淺嘗一兩顆。
2、有胰腺和膽囊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吃炸湯圓。
3、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大量食用湯圓,會使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4、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複發的可能。
5、吃湯圓可促使胃潰瘍患者的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6、湯圓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7、急性胃腸炎患者的胃腸道正處於充血、水腫狀態,病人應吃些米湯、藕粉等易消化食物,吃湯圓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以人為尊!正月初七的13個習俗與7個禁忌,你知道幾個?
※「十一請子婿」!你家需要請么?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