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斷的修福,命運還是得不到改善?
很多人學佛後,明白了培福的道理,但有的人雖然在不斷的修福,經常去做義工,或者放生、布施、印經等等各種善事,也積極幫助眾生弘揚佛法。但貧窮的依然貧窮,身體不好的,依然身體不好,所希求的大多未能如願,命運並未因修福而得到改善。於是就開始懷疑懷疑佛法,懷疑佛菩薩。
其實佛法沒錯,佛陀的教誨也沒錯。不是培福沒有用,其實還是自己的原因,我們在積極培福的同時,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折損福報呢?
道理很簡單,就好比自行車輪胎扎了一個很大的口子,如果你不去補胎,而是不停的往裡面打氣,你打到什麼時候才能打滿呢?這邊打,那邊漏,永遠打不滿。培福也是這個道理,光懂得培福還不夠,還必須要懂得惜福。這樣福報才會越積越多,我們的人生境遇就會逐漸改善。
那我們的福報是通過什麼折損的呢?往往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之中,福報就不知不覺的慢慢的流走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舉些例子,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反省一下。
在吃飯的時候,有的飯菜不合胃口,或者盛多了吃不了,我們有沒有把剩飯剩菜直接丟到垃圾桶?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讓水龍頭一直開著?饅頭起了點毛,你是剝了皮繼續吃,還是直接扔掉?古人說的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你扔掉的是自己的,還是別人請客,還是公家單位的,浪費的都是自己的福報。
當平日里看不慣的人遭遇橫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幸災樂禍之心?在發現別人賺錢比我們多、能力比我們強的時候,有沒有生起嫉妒嗔恨之心?在別人失意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落井下石之心?如果有,這都是在減損我們的福報。
當在路邊看到乞丐,我們有沒有懷疑過他是騙子?有沒有吝嗇不舍之心?在給他們布施錢財的時候,心中有沒有傲慢之心?在聽到別人說很多乞丐都是騙子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生起嗔恨之心?為什麼佛教導我們要斷貪嗔痴慢疑?就是因為這五種習氣,不但會減損我們的福報,還會成為我們修行之路的最大障礙。
所以,不但言行造作會損失福報,起心動念也會。起心動念是善的,就會增長福報;起心動念是惡的,就會折損福報。什麼是善、惡?起心動念是為別人就是善,自私自利就是惡。我們看佛經中的一個故事:一月布施
舍衛國有一戶貧苦人家,施捨了一串葡萄供養比丘,比丘告訴窮人:「你已經布施一個月了。」窮人不解,便問道:「我只是布施了一串葡萄而已,你怎麼說是一個月呢?」
比丘說:「這一串葡萄,你在一個月之前就有布施之心了,而且念念不忘,難道這不是布施了一個月嗎?」
這個故事說明,布施,不在布施之物,而在布施之心,布施之事,雖然可以中斷,但布施之心,卻不可暫斷。這樣念念相續下去,必能生起菩提道種,培植大福報。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有時候可能只產生惡的念頭,並沒有付諸行動,便覺得沒有問題,其實福報已經折損掉了。惜福的根本,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那言語造作當然也就是善的了。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惜福?還是那句老話: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堅持這樣做,我們的福報就會越積越多。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可以改變的!
※為什麼說「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