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作者:金滿樓

今年(2019年)春節期間,北京故宮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展覽,這也是故宮有史以來展出文物最多、展場面積最大的一次。

本次展覽,主要以乾隆朝宮中過年場景為參照,藉以全面展現清代宮廷的過年習俗。

屆時,前往參觀的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天燈、萬壽燈等宮廷器物,而且還能看到康熙至道光五代皇帝親筆書寫的「福」字等珍貴文物。

那麼,下面就跟著本文去看看明清皇宮是如何過大年的吧!

大體而言,皇帝過年和百姓人家也差不太多,宮中年節的各事也都有時間表。

如臘月初八觀冰嬉;臘月二十左右,由欽天監擇吉日封印放假,布告天下,各級官府也同時封印,正月再擇吉日開印,恢復正常上班。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和尋常家庭置辦新衣、發壓歲錢一樣,明清皇帝也會為皇太后、皇后、妃子、子女及太監宮女們準備年節例賞,每個人地位的不同,得到的賞賜也不一樣。

至於春節期間的食品供應、洒掃衛生,御膳房、敬事房等都會提前準備,自不必說。

和民間一樣,宮中過年也有掛燈籠的習俗。按照明朝舊制,清宮在臘月二十四時在乾清宮丹陛上下各立一對天燈和萬壽燈。

乾隆五十四年,皇極殿增立一對萬壽燈。另外,毓慶宮、建福宮、養心殿等處也都豎有天燈。

可不要小看了這天燈與萬壽燈,這是清宮過年最盛大的活動之一。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據記載,萬壽燈石座為六角形,通高1米4左右,每面寬0.8米,燈桿以楠木做成,約10.5米高,與宮檐齊。

燈桿雕刻雲龍,頂部有亭,四周還有四根戧木支撐。燈亭下,有八個雲龍挑頭並雕有八仙,共懸掛燈聯十六幅;

至於安設在丹墀上的天燈,則比萬壽燈更為高達,其燈桿直徑約0.5米,高13.7米,同樣用楠木做成。

不過,天燈的雲托之下沒有雲龍挑頭與八仙,而只是安設龍頭龍尾燈托各一件,以此來懸掛天燈。

天燈形製為橢圓形,高約2米,直徑約1.3米,其用竹篾編成圓籠,外罩紅紗套,籠內安放蠟燭,待點燃後用燈托上的滑輪升至桿頂。

通過以上描述,可知宮中天燈與萬壽燈的規模了。據記載,天燈與萬壽燈的從立到撤,前後要動用近八千人次才能夠完成。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不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崇尚節儉的道光皇帝將以上活動取消,天燈、萬壽燈由此消失近180年,直到這次展覽加以復原才得以重現紫禁城。

據介紹,本次展覽所用天燈及萬壽燈均按清宮檔案記載的詳細尺寸複製,而且庫房中還找到了燈身模型、燈聯小樣等舊物(燈桿改為銅柱),屆時都將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燈桿樹立後,每晚點燃天燈,直到二月初三撤除。萬壽燈豎桿後,每日升聯,直至除夕。除夕之夜,皇帝於保和殿舉行筳宴,內務府大臣則率領員役開始撤聯換等。

此後,元旦、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均上燈。上燈時奏樂。

作為烘託過年氣氛的重要活動,皇宮裡當然也少不了春聯、門神和福字。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特別提倡貼春聯,清承明制,也於臘月二十六懸掛春聯。

不過,和民間春聯不同的是,清宮中的春聯繫用絹紗寫成,因其底紋有淺黃色雲龍紋,因而看起來並不很紅。

至於門神,也是裝裱成框後掛起來,而並不是像民間那樣貼上去。

紫禁城裡的春節:皇帝過年,這個叫講究!

抱歉,我也不知道哪個福字是哪個皇帝寫的了

此外,根據不同的位置須貼不同的門神,如外朝以武門神為主,內廷則以文門神、仙女門神和童子門神為主。

按宮中規定,春聯、門神、天燈、萬壽燈均於二月初三時撤下,然後統一由製造庫保管,待來年再次懸掛。

此外,宮中還會貼一些「福」、「壽」字,而這些字大多出自皇帝的御筆。

如這次的展覽有5張「福」字連拼(寓意「五福臨門」),這可是出自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之手。

到時,觀眾們可以現場比較下,「皇帝書法哪家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爹史冊 的精彩文章:

孔祥熙掌管財政後大言不慚:「我是孔聖人的後代,不會貪污!」
君臣同心,百般關愛:雍正為何對田文鏡那麼好?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