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劉慈欣對話卡梅隆:《三體》的深度和廣度,至少六部電影才能呈現

劉慈欣對話卡梅隆:《三體》的深度和廣度,至少六部電影才能呈現

科幻電影適合原創劇本,而不適合改編。但當前國內科幻編劇太少了。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火了,自然而然的他的另一部作品——《三體》的影視化也再次被大家提及。

昨天,科幻大師級導演、曾執導《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多部經典作品的詹姆斯·卡梅隆與劉慈欣進行了一場對話,二人就科幻電影和小說的關聯和使命、科幻產業存在的問題等進行了一場深入對話。

劉慈欣對話卡梅隆:《三體》的深度和廣度,至少六部電影才能呈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而有關《三體》影視化的困難,劉慈欣也明確表示,「雖然《三體》電影項目已經啟動多年,但實際上因經驗有限,想在視覺、故事層面完美實現《三體》影視化比較困難,相反的自己更希望能先拍一些比較簡單的科幻故事。」

對此,卡梅隆也表示認同。即便是拍攝過多部經典科幻電影,在深入了解《三體》後,他也認為這部小說拍成電影的難度非常的大。如果真的要拍,也需要按照6部電影的體量去拍,才足以展現出小說所描述的場景的深度和廣度。

除此之外,二者還就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創作的區別進行了探討。劉慈欣以《流浪地球》為例,他認為「兩種創作目前在業態方面有明顯斷層,因為科幻小說只有一個人寫,而科幻電影則是由7000人共同創作的。由此導致的是科幻電影視覺效果不斷提升,而內容卻乏善可陳。這是國產科幻片多年難有突破的根本原因。」

簡而言之,就是科幻電影適合原創劇本,而不適合改編。但當前國內科幻編劇太少了。

對此卡梅隆則有自己的看法。

因為先有劇本、後有影像的藝術特點,相較於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存在非常明顯的滯後性。在過去的四五十年里,科幻電影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此前的成熟科幻理念視覺化,將科幻普及大眾。

此後,科幻電影又在受眾的審美變化和文學流派的發展中,衍生出了超級英雄類、故事、文學科幻電影。

時至今日,科幻電影已不再要求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必須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樂觀的故事。它的重要意義不再預測未來,而是阻止不好的未來發生。

而有關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的取材和故事源,劉慈欣和卡梅隆都認為,「我們必須從科學中尋找故事資源。」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劉慈欣對話卡梅隆:《三體》的深度和廣度,至少六部電影才能呈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流浪四十年,中國科幻撒點野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