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家悶聲發大財的小貸公司:餘額常年不到100億,利潤卻動輒十幾億!

一家悶聲發大財的小貸公司:餘額常年不到100億,利潤卻動輒十幾億!

在國內個貸領域風起雲湧的這幾年,P2P行業、消費金融領域風聲鶴唳,而一波傳統小貸公司夾在其中的日子變得異常難過,不過,也有個別例外,在逆流中不退反進。

比如大本營扎在香港,已進入內地市場11年之久的亞洲聯合財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聯財」),這家公司實際上通過香港和內地多個線下門店開展個人及小微企業信貸和抵押貸款業務。

亞聯財鮮少在媒體發聲,在內地可以算得上低調至極,但它的業績卻不像名聲一樣低調。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亞聯財除稅前溢利為6.09億港元(約合5.25億元人民幣),照此推測,亞聯財2018年全年很可能獲得超過10億港元的除稅前溢利。

實際上,除2015年-2016年受到內地經濟發展影響盈利數據發生縮水外,亞聯財在2012年、2013年、2014年、2017年的除稅前溢利分別為11.48億港元、12.24億港元、14.08億港元、14.45億港元(約合12.46億元人民幣)。

有趣的是,這些年亞聯財的貸款餘額絕大多數時候保持在100億港元以下,盈利能力可見一斑。

在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極速變革的衝擊下,亞聯財沒有被時代的浪潮掀翻成為歷史,反而成為了傳統小貸中少見的成功轉型案例。

香港小貸之父的扛鼎之作

年前,亞聯財剛剛慶祝完25周年紀念日。其前身是成立於1991年的日本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香港上市的大股東新鴻基有限公司(下稱「新鴻基」)持股58%,1993年正式更名為亞洲聯合財務有限公司。

亞聯財的創始人是香港小貸之父長原彰弘(原名張炳煌),進入內地之前,亞聯財在香港的市場已經打下了不小的江山,是當地名列前茅的金融機構。

2007年,亞聯財進入內地市場後,從深圳開始,通過擴張線下門店的形式逐步布局了北京、武漢、上海、重慶、成都等15個內地城市,成為了內地擁有絕對資金實力的最大外資小貸。

目前,亞聯財在內地的業務主要包含了兩部分,一是薪易貸、車主貸、企業貸、生意貸、社保貸、保單貸等信用貸款,二是房押貸、車押貸等抵押貸款。

亞聯財的貸款業務與銀行、小貸、消金公司的線下大額信貸業務有所重合,但綜合費率較銀行、消金公司更高。例如在隨手借APP中的借款合同中,貸款利息加費用可達到年化35%。

早期,亞聯財秉承了傳統小貸一脈的謹慎風格。「放款慢、查得嚴、費率高。」提到亞聯財,某金融機構人士總結道,「前些年亞聯財在深圳展業的時候,每一筆都會去現場核查,內部還會過審貸會。」

企查查顯示,亞聯財在國內投資的十多家小貸牌照中,大多數都是有地域限制的傳統小貸牌照,不過,少部分如瀋陽金融商貿開發區亞聯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是網路小貸牌照,另外深圳亞聯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經過一次更改後,去掉了「在深圳市行政轄區內」的區域限制。

此後,亞聯財的打法沒有因此走向互聯網金融慣用的瘋狂擴張之路。儘管線下個貸市場分食蛋糕的競爭者突然之間多如牛毛,創始人長原彰弘甚至也曾公開抱怨過亞聯財受到限制較多,與互聯網金融之間是「不公平競爭」,但亞聯財最終還是選擇了一條更穩的革新之路。

亞聯財不屬於固步自封的一類玩家。早在2000年,亞聯財就先在香港推行了線上貸款業務,而在內地,亞聯財迎著互聯網金融的趨勢,逐步採取了線上線下結合的O2O策略,從線上獲客,在線下門店簽約。

從2014年開始,亞聯財在內地和融360、點融、搜易貸、銀聯商務、通聯支付等多個互聯網渠道先後合作展業,還推出了線上現金借款產品「亞聯財」APP、與華傲數據合作的「隨手借」APP等,打下了線上借貸業務基礎。

新鴻基2018年半年報透露,亞聯財與銀聯商務的合作十分順利,所產生的溢利貢獻「令人滿意」。亞聯財還將與素具規模的POS終端機網路營運商進行類似的合作,增強線上營運的能力。

潛入內地市場的虎狼之師

上月,亞聯財方面數據顯示,其總共服務香港客戶超52萬人,貸款產品平均還款期為14個月內;18-29歲的客戶平均還款期為14.5個月;30歲或以上的客戶平均還款期為17.2個月。

另據新鴻基2018年半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月底,亞聯財總共在營業的分行數量為73間,香港佔據其中的49間。據悉,目前亞聯財員工總數達到600人。

作為私人財務業務板塊,亞聯財的收入早就是新鴻基最重要的收入之一,過去多年間一度成為其第一大利潤來源。

圖片來源:新鴻基2018年半年報

而從2014年到2018年上半年間,亞聯財無論是在內地,還是整體業績方面,都獲得了不小的成績。

數據來源:根據新鴻基有限公司歷年財報整理

上表可見,亞聯財內地貸款結餘和發放貸款總額在2015年開始縮小,同時內地業務的戶均代償餘額也從2014年的57835元降低到了2017年的28628元。

財報中解釋,這其中存在亞聯財為抵禦內地市場風險而進行的主動調控因素,也再次吻合了亞聯財在業務風險與規模中一貫的謹慎風格。

在2014-2017年間,亞聯財發放貸款筆數其實是在逐步上升的,其中2017年同比增加了46.36%,由此可見,亞聯財的內地業務隱藏著不小的活力。

從亞聯財整體盈利情況上看,2015年之後,儘管貸款餘額並未大規模增長,其整體盈利情況仍保持了逐步回暖趨勢,並在2017年回升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在經濟形勢嚴峻、國內金融行業政策不斷收緊的情況下,一個小貸公司靠小貸牌照殺入內地市場,還能如虎狼之師一般殺出重圍站穩腳跟,實屬難得。

暴風中轉舵的先見之明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新流財經,亞聯財這樣的外資企業,不僅考慮運營成本和內地市場政策波動的影響,同時還承擔著很大的稅費壓力。

外資小貸進入內地搶佔市場,既然沒有牌照優勢,就必須有堅強的業務資源作為後盾。如果說亞聯財的股東背景和資金實力是一個小貸企業生來的好運氣,那麼在這幾年的風暴中的及時轉舵,就要算管理層的先見之明了。

2015年,由於內地經濟疲軟,主營個人和小微貸款業務的亞聯財在中國內地的業務受到重創,整體呆壞賬開支總額幾乎較2014年翻倍,內地業務的凈撇賬率達到24%。同年,亞聯財迅速調整了信貸策略,降低平均貸款額以分散風險。

如上表所示,在試圖分散風險的同時,亞聯財還在不斷縮減線下團隊運營成本,線下的門店數量逐年遞減,成果顯著:新鴻基財報顯示,與2014年相比,亞聯財2017年的貸款放款宗數增加了75%,而經營成本卻因為精簡人手下降 28%。到了2018年中,線下門店數量僅剩2015年的35%。

此外,得益於亞聯財對互聯網渠道合作不遺餘力的推動,到2018年二季度,中國內地線上交易數量已超過線下交易。

早期線上化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亞聯財陷入與其他小貸一樣的困境:不轉型不起量,轉型又面臨投入產出比太低的問題。

運營思路的及時轉變,和對風險的敏銳感覺,為傳統小貸的轉型迎來了一線生機,但更多傳統小貸面臨的困難,其實是監管政策對業務的限制。即便擁有網路小貸牌照,但從融資額度和槓桿倍數上仍然有頗多限制,這一點,也仍然是亞聯財在內地開疆擴土需要突破的問題。

不過,亞聯財方面也透露,與銀聯商務的合作中,未來可能推出以零售客戶為對象的借貸轉介業務計劃——流量分發,或許也是小貸公司規避經營範圍風險的方法之一。

此外,亞聯財也正式成立了金融科技及創新部,在政策不明的未來內地貸款市場,多留了一條出路。

在公司成立25周年時,長原彰弘曾表示,亞聯財公司現金充足,希望透過收購拓展業務。可以推測,「財大氣粗」的亞聯財如果想在內地信貸市場進一步發展,也不排除布局消金牌照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輝騰金控:紓困民企需要供應鏈金融的力量
華夏人壽與時俱進攜手沃趣科技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