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他擔任首相的八年間,是怎麼把德國統一起來的
昨天我們說了俾斯麥出生之前,德國統一的背景。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在俾斯麥擔任首相的八年間,德國是如何實現統一的。
俾斯麥出生的那年,恰好就是拿破崙失敗的那年,也就是1815年。你可以想像一下,俾斯麥青年時代聽到的都是法國人如何大敗普魯士軍隊的故事。你要在那個時代告訴德國人,五十年後你們就能擊敗法國,完成統一,成為世界強國。德國人基本會以為你在胡說八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但是俾斯麥這個人就不太一樣。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堅信,德意志應當統一,也必然會統一。他在回憶錄裡面說,自己曾經在大學裡跟一個美國朋友打賭,說德國二十年後就能統一。當然事實上,德國統一的時間比俾斯麥想的又晚了二十年。
那麼德國的這個統一歷程是怎麼實現的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三場戰爭。第一場是普魯士-丹麥戰爭;第二場是普魯士-奧地利戰爭;第三場是普魯士-法國戰爭。
為什麼要通過戰爭來統一?原因其實就在我剛才給你講過的背景之中。德意志這個民族四分五裂的背後,是周邊強國的介入。因此,統一整個民族,跟防止外部勢力的介入,實際上是一個過程。而具體來說,德意志統一的最大兩個障礙,第一個是奧地利,第二個是法國。奧地利是過去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所在地,屬於既得利益者,所以它極力想要維持現狀。而法國,就是阻礙德意志統一的最強大的外國勢力。
這就是俾斯麥要面對的主要對手。但是他沒有選擇直接跟這兩個對手開戰,他的第一戰選擇了另外一個敵人,那就是普魯士北方的丹麥。他選擇這個對手有三大原因。第一,丹麥想吞併德意志北方的兩個州,這就是有仇,是開戰借口。第二,這場仗可以用德意志民族的名義拉上奧地利一起打,但是奧地利得不到任何實質好處,反過來,普魯士卻可以藉機觀察奧地利的軍事實力。第三,俾斯麥需要一場軍事勝利堵住國內自由派的嘴,而丹麥這個對手不是那麼強大。普魯士就這樣發動了針對丹麥的戰爭,也取得了勝利。
當然,俾斯麥有一個目標沒實現,那就是他希望普魯士能夠吞併丹麥搶走的兩個州。但是上到國王下到議會,大家都不敢這麼想,覺得這種做法給外界的印象太差了,所以最後兩個州自己獨立了。這裡你可以看到,當時普魯士對自己國力還是非常不自信的。
那麼在解決丹麥之後,俾斯麥選擇的第二個對手就是奧地利。我之前給你講過,奧地利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既得利益維護者,所以俾斯麥一定要打敗它,不然普魯士就無法證明自己才是有資格統一德國的強者。
那當時的奧地利呢,政治腐敗,科技落後,其實已經很衰弱了,所以普魯士很輕鬆就打贏了奧地利軍隊。這個時候,俾斯麥做了一個很有水平的舉動。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和軍隊從上到下都希望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是俾斯麥用盡一切手段阻止了他們。在他的回憶錄里,他說自己當時感到阻止不了國王和軍隊繼續打仗的意圖,在卧室里號啕大哭,要求國王把自己解職。即使這樣,國王依然沒有讓步,俾斯麥甚至動了要跳樓的念頭。最後還是在王子的勸說下,國王才接受了俾斯麥的條件。
為什麼俾斯麥堅決阻止繼續進攻奧地利呢?因為他擔心一件事:如果普魯士不能快速與奧地利議和,法國就會出兵干涉。而奧地利如果受損失過於嚴重,就會變成普魯士東邊的敵人,到時候普魯士就是兩面受到夾擊。而如果打不贏法國,靠近法國的德意志公國就依然會屈從於法國的軍事實力,統一大業也就無法完成。
你看,對於政治家而言,戰爭不過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而工具本身完全是為了目的服務的。如果跟目的有悖,自然不能採取這種工具。這才是真正戰略家的眼光。
打敗了奧地利之後,接下來的對手就只剩下一個,也就是法國。法國是幾百年來歐洲大陸最強的軍事大國,拿破崙當年的餘威尚在。面對這樣的對手,誰也不敢輕易說自己能打贏。因此,俾斯麥就耍了兩個詭計,逼法國在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跟普魯士交戰了。
第一個詭計跟西班牙有關。當時西班牙國王被革命推翻了,王公貴族們希望找一個舊國王的親戚來繼任,於是俾斯麥就推薦了一個德國貴族過去。這下子就惹惱了法國,因為如果西班牙有一個親普魯士的國王,法國就會兩面受敵。所以這一招概括起來說,就是搶先推舉西班牙國王,激怒法國人。
第二個詭計在軍事史上非常著名,它叫做「埃姆斯電報」。它的背景是法國人被俾斯麥激怒後,要求普魯士放棄推舉西班牙國王。由於法國人態度很強硬,普魯士國王就答應了這點,並且告訴俾斯麥就他的這個決定發個電報。結果俾斯麥抓住這個機會,故意把發布的電報寫成,「法國大使要求普魯士國王表態拒絕,國王派副官告訴大使再也沒什麼好談的了。」這個公告一改,在法國人看來普魯士國王侮辱了自己的大使,在德國人看來法國人侮辱了普魯士的國王。結果法國民意沸騰,要求立刻對普魯士宣戰。所以這一招概括起來,就是篡改電報原文,迫使法國立刻宣戰。
戰爭結果是比較出人意料的。俾斯麥徵求了總參謀部的意見,認為法國會敗,但是他沒想到法國人敗得這麼快。
歷史學家們傾向於認為俾斯麥在這場仗後犯了個錯誤,那就是他給法國開的條件太苛刻,把德國皇帝加冕儀式放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太侮辱法國,導致法國日後成了德國的主要敵人。但是俾斯麥自己在回憶錄里解釋說,法國人太驕傲了,你只要打敗他們,不管條件怎樣,他們都會覺得受到侮辱,所以賠多賠少沒有太大區別。
總之,在擊敗法國之後,俾斯麥取得了自己一生最大的榮耀:他推動普魯士國王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威廉一世。德意志諸公國宣誓向皇帝效忠,德國也就因此實現了統一。
從俾斯麥1862年擔任首相到1870年德國統一,他實現這個偉大功業只花了八年時間。這期間,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果斷的意志力和強大的執行力,抓住了幾乎所有最好的機會。在英、法、俄等大國虎視眈眈的外部環境中,從歷史各種可能性里找到了那條能夠實現德國統一的道路。這可以說是人類政治史上最精彩的謀劃之一。
德國統一之後,俾斯麥又幹了二十多年宰相。在此期間他卻儘力維持和平,再也沒有輕易開戰,直到威廉二世將他逼走,把德國帶向一戰的深淵。當然,俾斯麥沒有看到這一切,他在辭職後的第八年,也就是1898年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拿「鳥喙」做例子,看看環境變化和物種進化的關係,漲個姿勢吧
※槍械欣賞系列,全都認識的一定是鐵杆軍迷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