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20年前的春節場景:物質上雖然有點缺乏,但「年味」十足
想想20年前的春節場景:物質上雖然有點缺乏,但「年味」十足
春節已過,很多人都感覺到如今過年年味遠沒有兒時濃厚,春節更多是像一個假期,人們忙碌了一整年通過春節休息放鬆。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原先春節買新衣穿新鞋的喜悅也逐漸停留在記憶中。
年味這一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可是人們不論如何尋找,卻再也找不回兒時的春節。具有濃濃年味的春節究竟是什麼樣的?
今天我們就向大家講一講二十年前的春節場景,當時社會雖物質不充裕,但是年味濃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每當春節,人們首先要做的便是回家。家這個字傳承了千年,它不單單指的是一個房屋,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一段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一份留存在心中不會改變的情懷。
現今早已進入高鐵飛機的時代,網上購票,只需點一點,便利的回家方式使得人們哪怕相隔千里,回到家中也不過十餘小時。除此之外,有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一條條被架起的高架,川流不息的車輛承載了上萬人回家的願望。
可是二十年前的中國並非這樣,人們回家更多地只能選擇坐火車。狹窄的購票廳在過年前幾天整日擠滿了想要回家的人群,大包小包的行李並不能像現在這樣一個快遞就早我們一步到家。
沒有動車舒適、沒有高鐵快捷,可沒有人抱怨,坐在車上的人們有的只是迫切回家的念想。就這樣伴隨著火車的哐當聲、人群的吵鬧聲,人們在搖搖晃晃中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
在家鄉的人們因為物資並不充裕,所以要早早置辦年貨,買肉灌腸、糖果瓜子等等,人們在集市內不斷地計算著過年要吃的東西。
對家中的孩子人們還要為他們買新衣、做新鞋。一手優秀的縫紉技巧不知道會羨煞多少旁人。另外人們還要買春聯、貼福字。當時的春聯更多是人手寫的,蘸滿濃墨的毛筆傳承著千年的文化。
大人們進行著年末大掃除、哪怕沒有吸塵器、洗碗機等科技,所有的事物都要通過雙手完成,他們也不會有絲毫的抱怨。就這樣在玩鬧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一年的最後一天。
豐盛的年夜飯其中很多是人們一年才能嘗到一次的美味,喝兩口美酒,感慨一番即將逝去的一年,同時又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
當時手機巨頭還是大哥大,最好的也不過是小靈通。拜年簡訊還沒有那麼的鋪天蓋地,紅包遊戲尚未出世。一台甚至還沒有現在電腦屏幕大的電視陪伴了多少人的春節。
春晚的舞台簡單樸素,節目精彩紛呈。時間悄悄流逝眨眼就到了凌晨,往日里不到10點就睡去的人們,為了守歲強忍著困意堅持圍坐在電視機旁。一首難忘今宵迎來嶄新的一年,門外爆竹聲開始不絕於耳。人們在鞭炮聲中緩緩睡去,為了早期還要記得用鬧鐘定上一個六點的鈴。
等到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帶著孩子開始走親訪友,為他們帶去新年的問候,街上的舞獅表演寓意著紅紅火火新的一年。
可當今呢?「爆竹聲中一歲除」里那噼里啪啦的聲音逐漸遠去,舞獅表演銷聲匿跡,平日里熬夜熬到兩三點的人們對所謂的守歲,再也沒了激情。
一個群發的簡訊帶去了大多數人的問候。電視機屏幕越來越大,可看得人卻越來越少。抱著手機傻樂的人們愈加缺少溝通,吃慣山珍海味的人對豐盛的年夜飯也沒了原先的期待。時間就這樣緩緩逝去,二十年前的春節令人懷念。
※美女帶爸爸「金壺」鑒寶,稱頭腦發熱50萬買的,專家:杠上開花
※老祖宗談「左眼跳」和「右眼跳」,留下一句俗語,你認為準不準
TAG:歷史天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