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運航和他的木版年畫
每到新年,家裡的老人都會拿出各式各樣的年畫貼在自家門上或灶前,春節的濃鬱氣氛便從這一張張年畫里撲面而來。如今貼年畫的少了,但這門手藝並沒有消失。在山東省魚台縣李閣鎮陳集村,就有一位年畫手工藝人——木版年畫第九代傳承人陶運航。四十餘年來,年過五旬的陶運航一直堅守著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文化技藝。
在位於縣城的陶運航年畫工作室里可以看到,牆壁上貼著各種題材的木版年畫,線條細膩輕柔,色彩鮮艷紛繁,散發著傳統手工技藝的特有魅力。
魚台木版年畫題材以神話人物、民俗故事、吉祥圖案等為主,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製作工藝,以線條粗中有細、色彩絢麗、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年畫製作的頭一道工藝是起稿畫樣;第二道工藝是雕刻木版,將畫稿貼於梨木表面,使用自製的刻刀進行雕刻;第三道工藝是手工印刷,用特製的刷子蘸上顏料均勻地塗在刻板上,然後覆蓋上優質熟宣紙,刷壓平整後,再換其副板,印另一種顏色。複雜的年畫有時需要重複這樣的步驟四到六遍,並且對其精準度要求極高。」陶運航講道,雕刻木版尤為不易,一塊大的木版雕刻經常要耗時三月半載。
魚台境內製作木版年畫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祖祖輩輩的匠心堅守,使這門古老而又獨特的工藝得以薪火相傳。陶運航8歲時就跟著爺爺學習木版年畫,忙時幫著爺爺打下手,閑時琢磨著刻版的技巧。經過三年的學習,他終於做出了第一塊「合格」的木版,木版的圖案是一大一小兩隻老虎。
陶運航坦言,四十餘年間他見證了木版年畫行業的興衰變遷。「1993年以前,做木版年畫完全可以養活我們一家老小,最暢銷時每天最多能賣出三五百張,有時都需要夜裡加班加點地印刷。但從1993年以後,手工年畫市場需求逐年大幅度減少。」陶運航回憶道,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手工年畫漸漸被速度快、成本低、圖案樣式多的機器印刷所取代。生意不景氣,老陶只得靠種地、打工維持生計,最初的改行讓他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更令他擔憂的是,現在許多年輕人都無意學習這門傳統技藝,如何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成了困擾他的難題。
「木版年畫陪伴了我大半輩子,我見證了它的榮耀和衰落,對這門手藝有著深刻的感情。現在兒子也開始學習並製作木版年畫,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傳承這門技藝。」令陶運航感到欣慰的是,在政府的幫助下,魚台木版年畫已被認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而他在諸多的交流活動中也認識了許多製作年畫的同行和學者,並和他們一起探討木版年畫的傳承和發展。如今,陶運航在嘗試通過創新木版年畫形式、開拓網路渠道等方式推廣宣傳木版年畫,他期待木版年畫再次迎來春天。
來源:光明日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