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外資銀行起名哪家強?高盛雞賊,滙豐迷信,渣打:我們不一樣……

外資銀行起名哪家強?高盛雞賊,滙豐迷信,渣打:我們不一樣……

千里迢迢來中國開分店,要想站穩腳跟、生意興隆,管理層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恐怕是要給本行取個好聽點的中文名字。

文|艾栗斯

來源|艾栗斯(ID:Alice_Works

···

從近代算起,外資銀行組團進入中國的熱潮一共有兩波,第一波是鴉片戰爭以後,第二波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

截至2012年,49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了42家外資法人機構、95家分行和197家代表處,為這個地球上最熱愛儲蓄的民族提供了新鮮的選擇,也在這個人口紅利巨大的市場上創造與汲取財富。

千里迢迢來中國開分店,要想站穩腳跟、生意興隆,管理層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恐怕是要給本行取個好聽點的中文名字。確切地說,是如何把本行原來的名字恰如其分地翻譯出來。

翻譯最著名的原則是清時由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即「忠實原文,通順明白,簡明優雅」;涉及到翻譯銀行異國名稱的,考慮的要素里可能還要加上銀行的融通功能宣傳,名號的辨識度提升,以及對當地人民口味和感受的照顧。

銀行的名稱既是符號,也是信息傳達的最有效媒介。當然有的銀行本身名字就很簡單,字面翻譯就是最好的翻譯,比如「 Bank of America」就叫美國銀行,「Bank of East Asia」就是東亞銀行,這種沒有難度係數的取名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比直譯高一個難度級別的是音譯。

「Barclays Bank」即巴克萊銀行,「Morgan Stanley」即摩根士丹利。音譯時取詞要甄選,不僅要貼近原音,也要選擇有良好寓意的漢字。「巴克萊」的「萊」字,在中文裡意為一種野草,雖然對上了原音但可能不是銀行取名最好的用字;相比之下摩根士丹利的「丹」和「利」字寓意就吉祥得多,傳遞出銀行機構希望創造豐厚利潤的願景。

雖說音譯法在翻譯方法中佔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翻譯專有名詞、民族特有名詞和無對應詞時常常用到,但是對於銀行名稱的翻譯,其實是本地化的一次再起名。

比如說,「America Express 」,名為「美國運通銀行」;「Chase Bank」名為「美國大通銀行」。「Express」與「Chase」都翻譯作「通」,因為「通」在中文裡就是一個很適合銀行的詞,「通,達也。」「往來不窮謂之通,推而行之謂之通。」如果翻看外資銀行的名冊,會發現命名中「通」、「美」、「國」都是高頻詞。

再往上一個級別的就是音意結合的譯法美國的銀行大多數都以財團或者創始合伙人的名字命名,這個時候如果是純粹的音譯,原名中的一些關鍵信息可能就不會被境外客戶get到;如果是純粹的意譯,境外客戶對這些信息也不會感冒。

比如1852年創立,以零售銀行業務從金融危機中殺出,2015年7月再次超過ICBC成為全球市值最大銀行的黑馬——「Wells Fargo」,本是源於兩位創始人的名字Henry Wells和William Fargo。這個名字如果完全意譯的話應該是「威爾士和他的好朋友弗拉格」,但是中國人民並不了解以上二位,更沒有在銀行中加入人名的習慣。

好在這家行很會起名,「Wells Fargo」的企業口號就是從英文名而來,通過巧妙字母排序將「Wells Fargo」引申為「Together we"ll go far」。在起中文名時,他們也機靈地做了一個技術性調整,採用意譯加音譯,取名「富國銀行」,既與原來名字中的「Fargo」音似,也同音了「wealth」與「wells」,中文名朗朗上口,並且一聽就是很厲害的樣子有沒有!

與我們「愛存不存」爭奪宇宙行交椅的富國(Fargo)銀行,實力不容小覷

當然,也有音譯玩脫了的,渣打銀行就是一個。

初聞渣打的國人,一定對這個名字消化不良。「渣」和「打」這兩個中文字,不管是合在一起還是拆開看,都沒有什麼好寓意。其實人家的英文原名「Standard Chartered Bank」,比中文名悅耳且高大上N倍。

大家知道Chartered的意思是特許,沒錯這家銀行就是由維多利亞女王特許在1853年成立,總部設於倫敦的英國大行。命名Chartered,正是意欲把這個自豪點鑲在銀行的歷史裡。

如果直譯的話怎麼也是「標杆/標準(女王大人)特許銀行」之類。怎麼會把 Chartered翻譯成了「渣打」呢?這就要感謝我們的香港人民了。

該行早年入駐港島時,Chartered在粵語讀音的選詞就是渣打。港島的粵語翻譯詞多有些隨意,市井氣息比較濃厚,只貼近本地化讀音,並不考慮「雅」。比如strawberry翻譯成「士多啤梨」(光看中文不用粵語讀出來完全不知道是什麼),貝克漢姆翻譯成「碧咸」(呃,雖然不好看但是用粵語讀的話把ham的尾音也翻出來了呢),相比之下是不是覺得「渣打」的譯法也可以接受了呢?也有說這樣的翻譯是在抒發當年香港被英國強佔的民怨,暗含著「渣(拿)著來打」即「按著來搶」的意思。

也許是為了入鄉隨俗,渣打這個中文名字就如此傳承了下來。但是放到內陸來,在普通話的語境里讀音也不相近,寓意也不美好,兩頭不挨著。我只能說,渣打起名字真是太老實了,把好好的Chartered這個詞給毀慘了啊。不過這名字確實很與眾不同,震驚之後讓人過耳不忘,加上渣打DNA一樣的logo,也是很有辨識性。所以這個名字到底是不是反面教材,還不好說。

1853年創立於倫敦,中文名字來自粵語的發音,最早卻是1858年在上海首設中國境內分行

渣打銀行品牌曝光度甩其他外資行一條街(圖表來自中金在線)

同樣是音譯,高盛就雞賊的多,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成立於1869年,從給票據做貼現起家。創始人Marcus Goldman每天沿街打折收購商人們的本票,在票據到期日按票面金額收回現金,通過賺取一張張票的中間差價,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882年,他的女婿Samuel Sachs加入了公司。

說到這裡你們也看出來高盛的英文名字也是最初兩個合伙人的名字組合。這個英文名完全音譯到語音相似性比較高的話,很難找出好聽的詞。而最終的命名里,「高」和「盛」兩個字不僅取自英文Goldman Sachs首字母的諧音,而且還完全傳遞了這家華爾街老牌投行的地位:高大、昌盛。說句客觀的評論,高盛這個中文名字比它本身的英文名字好聽多了。(你們做投行的,果然最會包裝)

2010年4月高盛集團高層就規避房貸市場崩盤策略接受美國國會質詢,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

滙豐銀行的中文名字也是不錯。這所由蘇格蘭人Thomas Sutherland於1865年3月在香港創立,4月在上海開設分行的銀行,原本的名稱為香港上海匯理銀行(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1866年英文名稱改為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隨後在1881年又將中文名稱改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要看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史乃至經濟民生的影響,滙豐是典型中的典型,曾經作為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金融市場控制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領導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控制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

「滙豐」這兩個字據說是由華人買辦古應春於測算過筆劃吉凶之後建議的,取其「匯款豐裕」之意。從英文名中,「滙豐」二字無處可尋,完全是為了入華而添加的彩頭。也許是名字起了點功勞: 到了20世紀初,滙豐已經成為遠東地區第一大銀行。

由滙豐經手買賣的外匯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量的60%-70%。關於滙豐銀行的在華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滙豐銀行與中國金融研究》一書詳細了解。

「香港HSBC滙豐銀行標誌是六角形logo叫Hexagon, 中央兩個白色的三角形尖角相對,構成的形狀像個沙漏,象徵財富不斷積聚;兩旁各有一個紅色三角形,尖角分別指向左右兩邊,象徵業務不斷擴展。」

相比滙豐銀行取中文名字的苦心積慮,花旗銀行的得名卻是比較隨意。

花旗的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最初是為了服務美國對華貿易及替美國政府收解庚子賠款來到上海。在上海外灘開設分行時,門口總是插著很多美國國旗,美國國旗外表又像一塊藍紅相間的碎花布。「citibank」英語太彆扭,就代稱「那個門口掛著花旗子的銀行」,叫的時間長了,就乾脆把Citibank叫成「花旗銀行」。之後該中文名稱被Citibank接受並一直沿用至今。

把美國叫成花旗國的不只上海人,晚清世界歷史地理學名著《瀛環志略》就描述:「因其船掛花旗。故粵東呼為花旗國。其旗方幅,紅白相間。右角另一小方黑色上以白點繪北斗形。」一直到今天,越南語也有「花旗國」這一名詞。

花旗銀行貌似也很愛這個中文名字。原本在大陸與台灣地區,Citibank叫花旗,在香港和紐約華人地區,叫「萬國寶通」銀行,在2001年,所有的華人地區都統一中文名為「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的中文名中,傳遞的是一段歷史和文化的交融

與花旗銀行招搖著小旗子炫耀自己是洋銀行不一樣,有的外資銀行起名是為了隱去外資背景。成立於1968年,由淡馬錫控股的星展銀行(DBS Group) 是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 ,原名新加坡發展銀行(Development Bank of Singapore)。1998年12月該行收購了香港的廣安銀行,為避免其新加坡背景而引起港人的反感,影響在港發展,更名為「星展銀行(香港)」。如此體諒本地客戶的心情,業務自然也做得不錯。仔細揣摩,「星」音近「新」,「展」字是對「development」的翻譯,這樣的中文名字也是暗含來歷,並且大氣好聽。

新加坡銀行的老大,近年來在華髮展勢頭迅猛

新加坡第二大行「United Overseas Bank」的中文名也是脫離了它的英文原意,叫做「大華銀行」。這家行創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砂勞越出生的黃慶昌及六位福建籍的商人,業務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取名「大華」,也許有華人作為創始人的意思,單從名字上已經看不出是外資行了。

但是還有隱藏更深的,比如說:首都銀行。英文名為Metrobank,成立於上世紀60年代初,總部設在菲律賓的金融中心MAKATI市,是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這家行的創始人同樣是一位華僑。把「Metro」翻譯成「首都」,名字起得算是霸氣了,導致很多國人將自己的「北京銀行」和「首都銀行」傻傻分不清楚。

舉了這麼多栗子,銀行的中文名字要怎麼取才好?語言文字應用期刊(AppliedLinguisticsMay,2009No.2)《世界500強在華企業名稱對中國企業名稱命名規則的偏離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提到:

「企業名稱的命名首先是一種商務營銷活動。不管是企業成立時的起名,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改名,目的是向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眾宣傳企業經營特點、產品類別和價值主張,目標是通過企業名稱的良好傳播提高公司品牌的知名度、聯想度和美譽度。所以好的企業名稱應該具備以下特徵:(1)容易記憶;(2)容易傳播;(3)具有區別性;(4)能夠向人們展示公司的獨特形象;(5)能夠喚起接受者和消費者的聯想。」

好的銀行的名字不但要儘力滿足以上五點,還要在喚起聯想時,給受眾以穩健、興旺經營的良好印象。所以像「滙豐」、「美隆」、「高盛」、「大通」都是不錯的命名,寓意高尚,朗朗上口。同時,提兩個反面教材。(以下言論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贊同的請拚老命鼓小手,不贊同的也請乖乖不要吵噢。)

首先是泰華農民銀行。這是一家1945年由泰國華人註冊在曼谷的銀行。 「泰華農民銀行」,應該是音譯加意譯的翻譯起名。如果你感覺這名字怪怪的就對了,因為中國本土的銀行名中不會直接出現「農民」、「工人」這種身份職業的詞,都是以動詞比如「建設(銀行)」、「開發(銀行)」或者以行業如「農業(銀行)」來命名。一上來就叫農民銀行,感覺一股農村合作社的氣息撲面而來。

後來自己也覺得這個名字起得太土,2012年通過股東大會決議,改名叫開泰銀行。在泰國世界日報上公告解釋改名原因說:「在中國市場以「泰華農民銀行」名稱出現,讓中國人誤為專門從事農業相關業務,給銀行全方位開拓業務市場帶來一定不便」(一定是非常不便的吧)。

改名之後好歹升了一級,從郊縣走向了城市,但聽起來依舊像二級地市的城商行,並且辨識度極低,不信請看我們本土強大的「泰」系農商行隊伍:「融泰村鎮銀行」(長春),「泰壽村鎮銀行」(蕪湖、任丘各一家),「泰隆商業銀行」(台州),「成泰銀行」(金華),「宣泰農村商業銀行」(張家口),再來一個「開泰」,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

這華麗麗的「k"字logo,難怪泰國人稱呼此行為」老k行「

最後的最後,如果一定要在反面教材里選第一名的話,那麼一定要頒給野村銀行!野村證券也好,野村國際銀行也好,「野村」這個詞放在中文的語境里,怎麼說呢?我就委婉地說一說我的感受吧,就像鬼子進村一樣啊!「野村」在日語里是地名或人名,在中文裡並沒有對應的詞語,單從字面意思聯想的話,要麼就是荒野衰敗的村莊,要麼就是抗戰劇中鬼鬼祟祟的「野村」小隊長。

無論何種聯想,這樣的名字絕不會吸引國人有踏進門檻辦業務的半點願望。可以說,這個中文名字在起定時沒有充分體會在漢字中的處境,不利於傳播(不好看不好聽),沒能展現出公司的好形象,也不能帶給消費者好的聯想。

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名字放在一起畫風總是不對

野村控股是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其前身為野村緒七在1872年設立的野村商店,1918年成立野村銀行,兩年後設立專門從事債券業務的野村銀行證券部。野村證券比野村銀行的名氣要大得多。

2008年,金融危機中,野村證券吃下了雷曼兄弟在歐洲、中東、亞洲區包括日本、澳洲和香港的業務,不知道消化吸收得怎樣。總之2012年因內幕交易醜聞,野村證券首席CEO與COO雙雙辭職謝罪;2013年野村證券突然將證券與期貨牌交回香港當局,正式淡出在港業務,並且在內陸至今沒有拿到A股承銷牌照;2013年義大利調帕斯基山銀行的又一樁交易醜聞中,野村銀行因存在過錯付出了18億歐元的賠償。

拋開業務不談,要想深入進入一國市場,還是要考慮好當地的文化背景,起個志存高遠的名字才是正道。

轉載請聯繫作者艾栗斯(戳下圖)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2018 胡潤新金融百強榜優秀財經記者

2018 微播易年度財經自媒體

2017 新榜內容創業公司TOP1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八卦女 的精彩文章:

我姓金
從棄豪門婦、赤貧港漂到身家億萬…如果覺得人生苦,不妨看看「臧姑娘」

TAG:金融八卦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