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顱手術中,孩子突然醒了!
正在做開顱手術時
手術台上的孩子突然醒過來了
幸好,孩子沒有喊疼
醫生也沒有方
他們趕緊和孩子聊起了天
還讓他認圖識字、答問題
……
原來
這並不是一次意外
而是醫生們腦洞大開的一次手術設計
▽
也就是在手術過程中喚醒麻醉的孩子
配合醫生精準切除孩子的腦瘤
避免誤傷他的語言、行動功能
躺在手術台上的孩子是12歲的小勇(化名)。
三年前的一天,他突然頭暈,很快四肢開始抽搐,跌倒在地,過了一分鐘才清醒過來。
之後,每隔十多天,這病就得發作一次。
輾轉治療無果後,家人帶他來到了深圳市兒童醫院。
經過檢查,他被診斷為:癲癇。
「罪魁禍首」是腦內長出的一個4公分大小的腫瘤。
切掉腫瘤,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可問題是,這腫瘤長的位置比較「毒」:它生在腦部重要的功能區,周圍就是控制說話的語言中樞。
要切除腫瘤,首先就要拿準切除範圍。但一般開顱手術時都要全身麻醉,病人處於睡眠狀態,意識消失,根本無法準確定位病灶。
要是病灶切得不幹凈,病情容易反覆;但要是切多了,傷及語言功能區,孩子可能就沒法正常說話了!
經過仔細研究討論後,神經外科和麻醉科的醫生決定「放大招」——
術中喚醒
簡單地說,就是在手術中途將患者喚醒,配合醫生辨別功能區位置,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儘可能保護正常腦功能區。
手術開始時,神經外科醫生在預先選好的位置「下手」,切開了小勇的頭皮。40分鐘過去,隨著大腦組織一層層剝開,隱藏在腦內的腫瘤暴露出來。
關鍵的麻醉術中喚醒時刻到了。
麻醉科醫生開始調整麻醉藥的種類和劑量。10多分鐘後,小勇出現了喚醒的徵兆。醫生接連喊了幾次他的名字後,他緩緩睜開了眼睛。
令人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躺在手術台上,「腦洞大開」的小勇不僅沒有喊疼,還能和麻醉醫生聊天、識圖認字。
在醫生和小勇對話時,神經外科、神經電生理的醫生們沒有閑著,他們通過神經導航定位、神經電生理監測等辦法,在小勇的大腦皮層上反覆試探,定位出大腦功能區。
「
小勇在術中醒來後,我們的醫生和他說話、讓他看圖認字,同時刺激他腫瘤附近的功能區。
如果有反應,就說明這塊是有用的,要保留;如果沒有反應,就可以切除,這樣腫瘤完整清除,還最大限度保留了腦部的功能區。
——深圳市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陳乾
幾輪對話下來,根據小勇的表現,醫生逐漸標記出語言、行動等功能區,並勾勒出腫瘤的確切範圍。確定「路徑」後,麻醉醫生再次調葯,讓小勇重新「入睡」。
經過近4個小時的努力,醫生們小心翼翼地切除了腫瘤,為他合上顱骨,縫合頭皮傷口。
手術成功了!這是深圳市兒童醫院第一例術中喚醒的病例,也是深圳市最小年齡的術中喚醒的病例。
手術後,小勇再沒有出現抽搐癥狀。他的神志清楚,語言流利,四肢靈活,胃口也不錯,很快就能出院了。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家長心裡在嘀咕:
孩子的腦殼已經打開了,他麻醉睡著了沒知覺,但中途醒來不會痛得要死嗎?
真相只有一個:鎮痛劑還在發揮作用。
術中麻醉喚醒,看起來輕飄飄的幾個字,其實對麻醉醫生是個巨大的挑戰。
「
要做到術中隨時喚醒,喚醒後神智清醒又不覺得痛,需要綜合運用多種麻醉技術,而且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和代謝不盡相同,麻醉醫生必須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靈活處理。
——深圳市兒童醫院麻醉科主任 馬星鋼
術中喚醒要做到萬無一失,麻醉醫生得闖過「三關」。
?第一關:頭皮神經阻滯,讓他醒來不會痛
要想孩子醒來時不會痛,最重要的是頭皮神經阻滯麻醉。
頭皮傷害性感覺傳入纖維主要源於框上神經、顳神經、枕小神經和枕大神經等。
當麻醉醫生對這些神經進行局部麻醉後,就能切斷頭部疼痛感覺向大腦傳遞的「路徑」。可以說,阻滯失敗,滿盤皆輸。
同時,喚醒期間還要考慮到舒適化問題,既要讓患兒配合醫生「劃清界線」,又要避免他蘇醒期間產生什麼不適。
?第二關:隨時調整麻醉深度,該醒醒該睡睡
即使孩子喚醒後沒有痛感,也會有新的挑戰:開顱手術是個精細活,而大腦皮質功能評估也是穿插於手術中進行的。
也就是說,精準找出病灶位置,無法一口氣完成,是一個時斷時續的過程。
如果孩子喚醒後一直保持完全清醒,這個風險很大。比如,孩子要是不耐煩躁動起來,那怎麼辦?他的頭骨可是打開著的!
這就需要麻醉醫生根據手術進展,調整麻醉深度:需要孩子配合評估時,麻醉醫生得想辦法讓他醒過來;一項評估完了,就得讓孩子適當「休息」一會。
如此循環,難度可想而知。
?第三關:術中突發情況
手術前,麻醉醫生還要考慮各種突發情況:
喚醒期會不會癲癇發作?
小勇體重62公斤體型偏胖,喚醒期會不會呼吸不通暢?
會不會噁心、嘔吐,導致窒息?
......
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這讓手術麻醉組每個成員心裡都悄悄地捏了一把汗。為此,麻醉科組織了全科範圍的術前討論,吳立新醫生的麻醉預案就寫了滿滿4頁……
神經外科的孫洋醫生,是給小勇準備聊天話題的「編劇」。醫生和孩子的術中對話,就是按照這些「劇本」走的:
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了?上幾年級了?
這是什麼?(展示圖片: 傘 、大象、汽車)
請讀這個圖片上的文字
請閉上眼睛,把嘴巴張開,伸出舌頭……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分別考察了小勇的記憶、語言、閱讀、行為等腦功能區。在喚醒後,醫生多次問他這些問題,正是為了不誤傷他的正常腦組織。
術中喚醒就像要打一場高難度的戰爭,既要精準打擊,完全、乾淨地消滅敵人,又不能傷及無辜。
相對於成人,給兒童做術中喚醒的難度更大。因為孩子與父母分離或者環境轉變,容易焦慮、煩躁。就算術中初次喚醒成功,孩子也有可能不願配合醫生進行評估,導致手術無法繼續。
為此,麻醉醫生術前必須花大量時間與孩子「混熟」,反覆跟他說手術中醒來會是什麼感覺,需要他怎麼配合。
手術中喚醒評估期間,還要有醫生一直陪伴在孩子身旁不停地進行安撫,確保手術能順利進行。
這對手術醫生、麻醉醫生都要求很高。目前國內只有為數不多的醫院能開展這項手術。
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病變涉及腦部功能區的病人,做常規全麻手術有近30%可能會發生語言、行動等功能障礙,而在清醒狀態下做手術,可能性只有4%。
業內有句話流傳廣泛: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麻醉絕對不是「打一針,睡一覺」那麼簡單,每一台手術成功的背後,往往都是多個科室協同作戰的結果,這其中,麻醉醫生功不可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