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神白起拒絕帶兵,但已身不由己。是贖罪還是厭惡了殺伐?

戰神白起拒絕帶兵,但已身不由己。是贖罪還是厭惡了殺伐?

公元前261年,秦國攻打韓國,韓國向趙國求救。秦軍佔領野王城(河南泌陽)直逼上黨。上黨守臣馮亭寧死不降秦國,向趙國獻上黨七城。趙國平原君派人接受七城,秦國大將王齕帶兵攻打。守將馮亭敗走,上黨百姓紛紛逃亡趙國,不肯屈服秦國。馮亭在長平(山西長子縣南四十里)路遇率兵二十萬救援上黨的趙國大將廉頗。廉頗見上黨失守,便在金山紮下營寨抵禦秦軍。

廉頗採用深挖壕溝、高築圍牆、堅壁不出的策略與秦軍僵持。而秦軍則實行攻堅的戰略,不停攻打廉頗營寨。秦軍採取強攻、斷水等辦法逼迫趙軍交戰,都被廉頗輕易化解。雙方僵持四個多月,把秦軍拖得焦頭爛額毫無辦法。無奈之下,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孝成王上當。調走老將廉頗,啟用名將趙盾之子、只會紙上談兵的小將趙括代替廉到長平領軍,意圖打敗秦軍。這時候,秦王派出大將白起領軍大敗趙括。趙括死於亂軍之中,四十萬趙軍悉數被俘。

白起面對四十萬降軍與大將王齕商量,擔心上黨百姓不甘心作秦國臣民而歸附趙國。更擔心趙國士兵變化無常,倘若發生兵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白起意圖全部殺掉他們,王齕同意白起的主張。二人商定之後,一場血腥屠戮在手無寸鐵的戰俘中展開。白起先是把降兵分成十個營,讓十個將領分別統率,欺騙趙軍說把強壯的帶回秦國,老弱的放回趙國,安心等待挑選。結果,安心等待著自己命運的四十萬俘虜,一夜之間便被早已準備好的秦軍坑殺,只放走了年紀尚小的士兵二百四十人回趙國。長平之戰,白起總共殺死趙國兵將四十五萬人。

白起為什麼要坑殺幾十萬俘虜,從他與王齕的謀劃中基本上可以得到答案。但是作為被後人一直稱為古代第一戰神的白起,其實骨子裡那種劊子手的魔性才是他殺人不眨眼的最好註解。

白起是郿地人,生逢亂世,這也為他施展軍事才華提供了名留萬世的外部環境。他善於用兵,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闕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白起升為國尉。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後來白起被封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俘獲了趙、魏將領,斬敵十三萬人。當時,白起與趙國將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陘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

白起對秦國功勛卓著,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惡魔。他一生殺人無數,僅有史書記載被他殺掉的人數就幾乎達到百萬。當然,作為一國的將軍,殺敵報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更是一名軍人的天職。但從另一方面講,累累白骨堆積的江山難道不是君王與豪強士大夫的利益基礎?那些戰死或者冤死的平民百姓,哪一家或因戰爭得到榮華富貴?再從另一方面說,在將人口視為第一財富的古代,戰爭造成的人口死亡無疑是對社會各方面的極大破壞。然而英雄創造歷史,所以英雄可以流芳百世,而冤魂化成白骨,又有幾人青史留名。正是白起這樣的所謂英雄,創造了一部又一部飽含血腥的戰爭史,留給後人的不堪回首,就是漫漫歷史的分解品讀。

那麼,白起最後的下場如何呢?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韓國派蘇代遊說秦國。蘇代通過秦國丞相應侯將白起功高蓋主的隱患轉達給秦昭王,秦昭王自此對白起有了戒心。後來,秦昭王想要攻打趙國國都邯鄲,白起力諫不聽,終於起兵攻趙。白起稱病不起,王齕攻趙不勝。秦王派人請白起挂帥出征,白起稱病拒出。秦王因此大怒,免去白起官爵降為士兵,並驅逐出咸陽城。白起出城上路,秦昭王疑心白起謀反,秦王就派遣使者賜給白起一把寶劍,令其自殺。

白起拿著劍就要抹脖子時,仰天長嘆道:「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這個結果?」過了好一會兒,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國士兵投降的有幾十萬人,我用欺詐之術把他們全都活埋了,這足夠死罪了。」隨即自殺。武安君白起死在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十一月。

白起臨死終於說出自己光就坑殺四十萬趙國降軍就是死罪了,可見,長平之戰之後,白起恐怕日夜被怨鬼纏身而不得安寧,直到被秦王逼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實在是罪有應得。而且對於他來說,死是贖罪,更應該是一種解脫。白起,戰神的傳奇、劊子手的一生。這就是時勢造就的英雄,更是血腥製造的殺人魔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鑒說文老夫子 的精彩文章:

一個宦官的門客,憑什麼讓老將軍廉頗負荊請罪?

TAG:史鑒說文老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