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玄義 |(145)明感應妙,釋感應名
明感應妙,釋感應名(145)
第六、明感應妙者,上來四妙名為圓因,三法秘藏名為圓果。
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盧舍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三佛不一異、不縱橫,故名妙果。《釋論》云:「稽首智度無子佛」者,果地圓極非復因位,故稱無子。
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明感應妙也。
即為六:一、釋感應名。二、明相。三、明同異。四、明相對。五、明麁妙。六、明觀心。
釋名又三:一、釋名。二、四悉檀帖解。三、料簡。
釋名者,《正法華》云:「無數世界廣說經法」,世尊所為感應如是,今故用為名。而經中機語、緣語,並是感之異目,悉語眾生,且從機釋義則易見,緣感例可解。
機有三義:
一者、機是微義。故《易》云:「機者,動之微,吉之先現。」又《阿含》云:「眾生有善法之機,聖人來應也。」眾生有將生之善,此善微微將動,而得為機。若將生善為機,此結為促;今明可生之善,此語則寬。如弩有可發之機,故射者發之,發之則箭動,不發則不前;眾生有可生之善,故聖應則善生,不應則不生。故言機者微也。
二者、《古注楞伽經》云:「機是關義。」何者?眾生有善有惡,關聖慈悲,故機是關義也。
三者、機是宜義。如欲拔無明之苦,正宜於悲;欲與法性之樂,正宜於慈,故機是宜義也。
次明應者,亦為三義:
一者、應是赴義。既言機有可生之理,機微將動,聖人赴之,其善得生,故用赴而釋應。
二者、應是對義。如人交關,更相主對,若一欲賣,一不欲買,則不相主對;若賣買兩和,則貿易交決,貴賤無悔。今以眾生譬買,如來譬賣,就機以論關,就應以論對,故以對釋應也。
三者、應是應義。既言機是於宜,宜何等法?應以慈悲之法,是善惡所宜。悲則宜救苦,慈則宜與樂。隨以何法,應其所宜,故以應釋應也。
二、明四悉檀帖釋者,機應各有三義,即四悉檀意也。
若微以釋機,赴以釋應者,是赴樂欲之心也。何但心善可生名之為欲,如草木無心,亦稱可生、欲生、將生,故知赴此善生,是隨樂欲,即世界悉檀明機應也。
若關以釋機,對以釋應,更相對當。以悲對其苦機、以慈對其善機者,即是隨對治悉檀以明機應也。
次以宜釋機,以應釋應者,即是為人、第一義也。宜以如此等法,與其機感相宜,宜生事善,即為人悉檀;宜生理善,即是第一義悉檀也。
三、料簡者。
問:何意於理善稱第一義悉檀耶?
答:理善明生,理暗必滅,終不理惡滅,方始理善生,故於理善稱第一義悉檀也。
若事善生,事惡未必去;事惡去,事善未必生。事是隔別,對治悉檀正是葯病相對,故不於中開第一義悉檀,其意在此。
問:眾生機,聖人應,為一為異?若一則非機應,若異,何相交關而論機應?
答:不一不異。理論則同如,是故不異;事論有機應,是故不一。
譬如父子天性相關,骨肉遺體,異則不可;若同者,父即子,子即父,同又不可;秖不一不異而論父子也。
眾生理性與佛不殊,是故不異;而眾生隱如來顯,是故不一,不一不異而論機應也。
又同是非事非理故不異,眾生得事,聖人得理;又聖人得事,凡夫有理。故論異(云云)。
問:為用法身應?為用應身應?若應身應,應身無本何能應?若用法身應,應則非法。
答:至論諸法非去來今,非應非不應而能有應;亦可言法應,亦可言應應。法應則冥益,應應則顯益。分別冥顯有四義。如後說。
文章 | 智者大師
圖片 | 玉泉禪寺數據中心
※法華玄義 |(143)類通三寶,類通三德
※法華玄義 |(144)悉檀料簡,明妙不妙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