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學粉|最是一年春好處,登山踏青正當時!
圖文/馬志飛(北京市地質研究所)
團圓歡快的春節假期已經過去了,也許你還沒有吃夠玩夠休息夠,但是時間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不,隨著氣溫回升,春天也翩然而至,萬物復甦的季節就這樣不知不覺的來了。
春天選擇到戶外運動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不僅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還能緩解冬季的壓抑心情。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無論是郊遊或爬山,都能沐浴新鮮空氣,有益身心。
而那些或雄奇,或巍峨,或俊秀,或險峻,姿態萬千的山地,無疑是春季郊遊最好的景觀。
山地,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上並且相對高度差在200米以上的高地,具有起伏大、坡度陡峭、呈脈狀分布的特點。從形成原因來看,山地主要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火山
在美國的懷俄明州,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和丘陵。在這平坦的土地上,竟然冒出來一個龐然大物,它高300多米,底座很大,越往上越小,到了頂部就只有足球場那麼大了。遠遠望去,它就像一座高塔一樣拔地而起,名曰「魔鬼塔」。
(美國懷俄明州「魔鬼塔」)
其實,這是一座小型火山,大約形成於5000萬年前,後來在風吹、日晒、雨淋的作用下,它周圍的岩石不斷剝落,並被流水沖刷帶走,就只留下了這樣一座山峰。地球上類似這樣的山峰還有很多。
(世界火山分布圖)
根據火山活動情況,人們把火山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現在沒有噴發,而且將來也不可能再噴發的火山,被稱為「死火山」,全球約有2000座;另一類是那些現在還具有噴發能力的火山,被稱為「活火山」,全球共有500多座。
我國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群、山西省大同火山群、雲南省騰衝火山群、台灣省大屯火山群等也都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火山示意圖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
褶皺山
由火山形成的山峰,只是眾多山峰家族中的一員。地球上高大的山峰,一般都是由於板塊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褶皺,即「褶皺山」。
(褶皺山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典型的褶皺山。安第斯山脈位於南美洲大陸的西部,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總體上與太平洋海岸平行,全長約8900千米,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的形成緣於太平洋板塊向東與南美洲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南美洲板塊的岩層彎曲拱起,這期間伴隨著多次地殼抬升、擠壓變形、斷層斷裂以及火山噴發活動,安第斯山脈的最高峰是位於阿根廷內的阿空加瓜山,海拔6962米,其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一座火山。
(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
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洲的落基山這些綿延數千公里的大型山脈都屬於「褶皺山」。除此之外,我們在很多地方見到的背斜山、向斜山、單斜山、豬背山等,其實都是褶皺山。
(豬背山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
斷塊山
還有一些山峰是由斷裂活動造成的,被稱為「斷塊山」,這種山一般是山邊線平直,山坡陡峻成崖,在我國華北和西北地區比較多見。
(斷塊山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
比如我國的五嶽名山,除河南嵩山為褶皺山之外,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都是斷塊山。這五座山峰,各具特色,泰山之雄、華山之險、衡山之秀、恆山之幽、嵩山之峻名聞天下。
其中的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境內,由一塊完整巨大的花崗岩體構成,由於地層在這裡發生斷裂,沿著斷裂面一邊上升,一邊下降,故而形成了極其陡峻的山坡,很早就有「華山自古一條路」的說法,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
(西嶽華山棧道)
除此之外,江西廬山、山西五台山、山東沂蒙山、新疆天山和阿爾泰山、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內蒙古的陰山都屬於斷塊山。
侵蝕山
嚴格來說,沒有哪一座山是單一因素造成的,都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地殼運動和來自外部的陽光、雨水、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塑造的,只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素略有差異而已。
(南美洲羅賴馬山)
(南美洲羅賴馬山)
南美洲的羅賴馬山,頂部卻十分平坦,而四周的岩壁十分陡峭,高差竟然達400多米,有人稱它是「天空浮島」。像羅賴馬山這樣奇怪的山峰被稱為「桌狀山」,又名「方山」,俗稱「平頂山」,因四周陡峭而頂平如桌面而得名。
羅賴馬山深部的基礎是古老的火成岩,上面覆蓋著沉積而成的砂岩,早期的地殼運動造成地面抬升形成高原,而後流水不斷在高原上切割出峽谷,經年累月之後,就形成了桌狀山了。
在我國境內也有類似的景觀,比如四川的瓦屋山,平台上縱橫交錯的溪流沿著陡峭的絕壁傾瀉而下,形成許多壯觀的瀑布。江蘇南京的方山,山體呈方形,孤聳絕立,遠望如一方印,四角方正,故而又名「天印山」。
(四川瓦屋山)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山峰,名曰「離堆山」,顧名思義,它原本是大山的一部分,只是由於河流的衝擊侵蝕而被切穿,形成了一座指被廢棄河曲所環繞的孤立小山丘,比如四川省嘉陵江中就有許多離堆山。
(離堆山 來源:《地球科學大辭典》)
愛心提醒:
初春時節早晚山間氣溫較低,
請做好保暖工作。
春風十里尋一山谷,
登山踏青春季的浪漫正在悄悄開啟~
本文轉載自:地震三點通
今日知識點
中學地理| 山地的形成與類型
TAG: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