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棉花前穿什麼禦寒

沒棉花前穿什麼禦寒

寒流來襲,人們紛紛套上各種禦寒保暖的衣物,羊絨大衣、棉服、羽絨服以及各種毛衣褲、保暖內衣統統上陣。如此品種繁多禦寒服裝是拜現代工業文明之賜,古代就沒有這麼多品種的服裝了,歐洲盛行用羊毛紡織品製成的保暖衣服,而中國尤其是南方就沒有那麼多羊毛製品來保暖了,棉衣是中國古人最普遍的保暖衣物。

不過,棉花也不是從盤古開天地就流傳在人世間的。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棉花只在兩廣和福建地區種植,南宋時期擴展到長江流域,到了明朝,棉布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普遍衣料。那麼,在棉花種植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古代百姓穿什麼衣物禦寒的呢?

當然,貴族和富人們可以穿「裘」,也就是皮衣,多是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貴美觀的動物皮毛所制,而且保暖性能極好。除了裘,貴族和富人們還可以在天冷的時候多套上幾件絲綢衣服,傳說曾有一位官員去迎接外國使節,使節感嘆中國的絲綢紡織技術先進,因為他看這位官員穿了三件絲綢衣服,自己還能看見他胸口的一顆痣,而中國官員很謙虛地回道,自己穿了7件衣服而不是3件。

但是,這些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的,所以在棉花沒有普及之前,普通人家大部分都是靠著麻抵抗寒冷天氣的。麻不僅是紡織品和麻繩的原料,還是窮人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古時的禦寒衣服之一——袍就是內里填充絮亂麻或舊絲綿的雙層夾衣,這是一種相對低級的衣服,《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出徵兵士們所穿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服。還有一種用麻製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獸毛等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其簡陋粗糙程度都比不上現在用的麻包片。但即便是這樣,從《詩經》等史料記載中還是能發現,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想要穿上褐也是非常困難的。

而唐宋兩朝的六百年間,隨著長江流域的人口明顯大增,農田主要用來種糧食,解決吃飯問題,麻種植就被無形的擠壓了,這時候衣著問題就突然顯得緊張了。但也恰好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造紙技術大為發展,不僅原料豐富,製造技術和紙張種類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於是一些缺衣少被的窮苦人家就把禦寒的腦筋動到紙張上來了。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專門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叫做「紙裘」。於是,迫於饑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侶紛紛穿上「紙裘」禦寒。宋代還出了一位隱居在王屋山(河南境內)、因為常年穿紙襖的王紙襖先生;元代散曲家張可久還作了一首曲,描述穿著紙衣的人。

紙衣的原料一般由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製而成,有的染色,質地堅韌,揉皺之後相當耐穿,足以擋雨露風寒,而且透氣性好,造價又低,所以很快便普及開來。據研究,唐代用楮麻等所造的皮紙,在控制一定厚度和打漿度條件下,其物理強度與透氣度都適宜製造紙襖,而且價格相當便宜,是貧民寒士禦寒的首選。到了宋代,紙衣的製作工藝有了進步,紙衣非常牢固,很難撕裂。

雖然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紙衣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在古代窮人的眼裡,紙衣在禦寒方面為他們提供了許多便利。而且紙衣做為一種手工技藝還在流傳,韓國首爾的博物館裡藏有20世紀中期以紙繩編成的紙衣夏服,而在日本寺院的佛教儀式上,司職人員仍會穿一種用紙張製作的「白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涼水進口就感覺不到辣是怎麼回事?
向日葵增產的秘訣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