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了穩固統治,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不讓王爺出京,哪種方法好

為了穩固統治,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不讓王爺出京,哪種方法好

明清兩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雖然都是特比繁華、高度自治和文化繁榮的朝代,但是在一些細節上兩個朝代還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在勸諫這件事情上,明朝大臣都是直言進諫,哪怕是被皇帝滿門抄斬處以極刑都不帶皺眉頭的,相比而言清朝的大臣們在進諫的時候,都是彎腰駝背,卑躬屈膝,動不動就下跪磕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其實說白了兩個朝代在政治制度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明朝有個內閣,是個高度集權化的行政機構,只要皇帝做了錯誤的決定,內閣就能駁回;相比而言,清朝幾乎就是一言堂,皇帝說什麼就是什麼。

在封建王朝期間,要說天下什麼人最享受,那麼絕對是王爺,王爺大多數是王公貴族出身,少數是對國家和民族有貢獻的平民,這些人沒有皇帝那麼多責任,但是在享受規格上比皇帝差不了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對比下明清兩個朝代為了穩固統治,在對待王爺這件事情上的規矩。

明朝——除非奉旨,否則不準擅自進京

明朝以前的王爺大都是富翁般的存在,他們從出生起有了屬於自己封地,雖然沒有治理、財政和軍事權利,但是享有封地的稅收和朝廷的俸祿,可以說日子過的是非常愜意的,但是到了明朝以後,朱元璋打下了天下,他的兒子們除了太子,紛紛成為某地的藩王,他們手中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用來戍守邊疆或者監管當地的官員。

朱元璋一代雄主,明知道這樣會給自己打下的江山留下後患,但是剛把蒙古人打跑,國內還有一些雜牌農民起義軍,自己分身乏術,要把兵權交給那些驕兵悍將自己又不放心,最後只能把兒子們變成了守國門的藩王,成為明廷的屏障。哪怕是天下徹底太平後,朱元璋也不敢讓這些王爺們回來,萬一他們和手下的驕兵悍將們勾結髮生「玄武門事變」那就更糟糕了。

最後,朱元璋下了聖旨,這些藩王不能隨便回京,以三年為期限輪流回京城,在京期間不允許藩王和任何大臣私自往來,否則別怪他不講情面。可惜的是,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立馬就想著削藩,他的叔叔們自然是擰成一股繩子,最後朱棣還是打著回京看父王最後一眼的旗號,篡位且成功了,可憐的朱元璋,好不容易平衡了各方勢力,最後還是失敗了。

清朝——王爺沒有封地,不許出京

清軍入關後,迅速一統天下,雖然很多制度都沿襲了清朝的制度,但是在藩王這塊制度上做了修改,朝廷規定,不管是郡王還是親王,只要屬於王爺範疇,一律不能隨便離開京城,除非有朝廷聖旨,要不想都別想。

清朝統治者這樣做,確實是遏制了王爺們發展自己的勢力,但是這也給清廷埋下了一個隱患,想想這麼多貴族們在京城,怎麼可能會安分守己,吃喝玩樂花前月下還算好的,他們動不動就會和朝中大臣們往來,一來二去,仗著自己的祖業,甚至能影響到決定誰當皇帝和太子這樣的國事上,比如清朝著名的九子奪嫡和辛酉政變,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有王爺們的身影。

最後,小編認為還是明朝的制度更好,更有優勢一些,如果當年建文帝不操之過急,一步一步來,等收完兵權後,這些王爺基本上全會老老實實的,反觀清朝,無論如何,這些王爺留在京城都屬於不定時炸彈,很是危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文人墨客為何要避開73和84兩個數字,這兩個數字代表什麼
孔子想和一美女乘車結果遭到拒絕,隨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成為經典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