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千呼萬喚始出來!國人期盼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昨晚(2月18日)終於正式發布!


這份接近3萬字的規劃,關乎著中國頂級城市群以及國家戰略的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該如何建設?如何處理港澳及廣深的城市關係?未來的產業規劃該如何布局?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認識粵港澳大灣區

在解讀這份重磅規劃之前,有必要再來了解下粵港澳大灣區。

大灣區共包含廣東省9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山、惠州、肇慶、江門),加上香港、澳門形成「9+2」的城市格局。

約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近7000萬人口,廣州和深圳是僅有的兩個人口破千萬的城市。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這裡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按經濟總量計算,2018年廣東省GDP總量接近10萬億,佔全國總量約10%,而這9個城市經濟總量又占廣東省的85%,人口佔全省的52%,可謂舉足輕重。

環顧全球,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相比,多項數據也處於領先地位。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比如在人口、進出口總額、佔地面積、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等方面,粵港澳具有不小優勢。

比如在GDP總量、人口密度、國際港口、國際機場、機場旅客吞吐量、世界100強大學等方面,與世界三大灣區也基本打個平手。

此外,早在2016年,粵港澳的經濟總量就已經超過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按照目前的增速,未來的5年左右,粵港澳就能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最大灣區。

當然也得承認,粵港澳在人均GDP、第三產業比重、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創新能力等方便,還與三大灣區有著巨大差距。

差距,也是提升空間,就是未來的發展潛力。這也是高層提出粵港澳聯動,打造世界大灣區的初衷和目標。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定位及目標

早在2015年,「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口號就已經提出,並於2017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但在兩年之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才終於出台。

這份規劃共計十一章,從規劃背景、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科技創新、產業規劃等方面,全面而詳細的闡述了粵港澳的未來。我們從幾個重點方面做下解讀。

戰略定位:


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這五大定位,把粵港澳的區位優勢、經濟優勢、改革創新優勢等都描述的很清楚。

涵義包括了開放排頭兵、制度創新先行者、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國際交通物流樞紐和國際文化交往中心、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地區,如此高調的定位在全國其他地區不曾多見。

發展目標: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髮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

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

發展目標分了「兩步走」,花3年時間,基本形成灣區框架,花16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灣區。

這就表明,在未來的3年,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內部城市協調、合作流程上梳理清楚,產業結構優化、分工清楚。按照前文所述粵港澳與世界三大灣區實力的對比,3年完成這一目標應該不在話下。

這裡的重點是,高層為粵港澳定調了未來的發展模式——「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這一模式,向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基本一致。

「科技是第一發展生產力」這句話永不過時。未來的全球競爭、城市競爭,創新和科技都是核心,這一點正是以深圳、東莞、佛山等城市群的優勢所在。

而目前,珠三角的創新優勢已被承認,未來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必定有粵港澳一個位次。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誰是龍頭?

在城市空間布局上,規劃是這麼設計的:

堅持極點帶動、軸帶支撐、輻射周邊,推動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進一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

極點帶動: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

軸帶支撐:依託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路與港口群和機場群,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

輻射周邊: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而其中,打造幾個中心城市,也就是所謂的「極點」城市,是重中之重。規劃中提到了四個城市:香港、深圳、廣州、澳門。這四個城市,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都要高於其他。

四個中心城市的定位如下: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與單中心的長三角城市群、雙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不同,多中心成為粵港澳的特色。這其中,誰又是龍頭?

四個中心,我給出的排序是:香港>深圳>廣州>澳門。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雖然深圳的GDP總量反超了香港,但作為第一份涉及港澳的國家級戰略,香港作為老牌的全球金融貿易中心,戰略地位至關重要。

多說一點,香港若能完美融入國家戰略,對台灣的未來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另外,四個中心城市也有著各自的分工。香港重心在金融、港口貿易、高端服務業,深圳重心在科技創新,廣州重心在商貿、物流,而澳門的重要意義,則在於文化交流方面。

而珠海、佛山、東莞等7個城市,則成為連接四個中心城市的重要節點,以點帶面,從而真正形成聯動優勢,輻射整個珠三角地區發展。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產業關乎未來

產業是發展經濟的核心,關乎一個地區在未來能達到什麼高度。

規劃中對粵港澳的產業體系說了四點:

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位造業產業集群。

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發揮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支持深圳以深交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並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支持香港發揮海洋經濟基礎領域創新研究優勢……支持澳門進一步發展海上旅遊、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能看得出來,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粵港澳的產業重心所在。

分析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

在粵港澳11個城市中,除了肇慶的農業佔比還在10%以上,其他城市的產業構成基本是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佔了絕對比例。

珠海、佛山、江門、惠州、東莞和中山,是明顯的製造業為主的城市;廣州和深圳的服務業佔比正逐漸擴大,香港和澳門更為極端,服務業佔比都超過了92%。

正是這一特點,使得粵港澳有著很好的產業耦合性。

在產業布局方面,內地9城可以彌補港澳地區的「工業空心化」,港澳地區則可以金融服務業反哺內地;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與兩翼的城市可以實現協同發展,珠海和中山、深圳和東莞、廣州和佛山,都能形成很好的產業互補。

雖然製造業優勢巨大,但不足的是,很多領域處在價值鏈的底端,附加值不高。

比如火熱的手機行業,即便珠三角是手機生產的重要基地,也有著眾多手機品牌,但普遍沒有核心技術,只能在製造端爭取一點微博的利潤。

幸好,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以華為、格力、大疆為代表的企業,正在突破技術壁壘,已在世界市場中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隨著大灣區規劃的出台,人才、勞動力、技術、資金等要素流動不斷加強,合力不斷增強,「世界新矽谷」的目標,就在不遠處。

藍圖繪就,局面正好,加速崛起的粵港澳大灣區,未來令人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書Mr 的精彩文章:

健康丨7億國人還在被「送禮佳品」毒害!背後無形殺手才更可怕
對話丨劉慈欣:中國有世界上最強的未來感

TAG:知書M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