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5000萬噸產量背後的憂思

5000萬噸產量背後的憂思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2018年,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

與之相伴,近幾年,社會上關於水產養殖污染環境的說法不絕於耳。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近日表示,水產養殖與水環境污染間不是簡單劃等號的問題,只有出現了不協調,才會帶來水環境污染問題。他同時表示,一些地方在處理水產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時出現了偏差,比如搞「一刀切」,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律拆除、一律禁養,「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我們是不贊成的。」

從「吃魚難」到「無魚不成宴」

與超過5000萬噸的全國水產養殖總產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50年我國漁業產量只有約100萬噸,佔世界的6%,養捕比約8∶92。

究其原因,是在重捕撈、輕養殖的思想影響下,漁業生產一直依賴海洋捕撈,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5年中央確定「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方針並實施一系列市場化政策以來,我國水產養殖業迅猛發展,成為世界水產養殖大國。

我國漁業也被視為世界漁業發展成功故事的典型事例。

「可以形象地說,在中國,4條魚中有3條是養殖的;在世界,3條養殖的魚中有2條是中國的。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的『吃魚難』到現在的『無魚不成宴』,水產品市場豐富多彩,魚蝦貝藻應有盡有。」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張顯良說。

跟風消費習慣誤導不恰當生產方式

水產養殖不僅豐富了人們的餐桌,湖泊中的魚類還能控制和改善水質。

在我國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重點湖泊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鰱鱅魚濾食性魚類被用於凈化水質。據測算,2016年僅鰱鱅魚養殖一項就可以消除水體中的氮大約37萬噸、磷14萬噸。

中國工程院的一項諮詢研究項目結果顯示,海水貝藻類養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僅僅貝藻養殖兩項,每年可以移出碳120多萬噸,相當於每年造林50萬公頃。

但近年來水產養殖污染環境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

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水產養殖排放量以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來計算,占農業排放量的4%。水產養殖污染物大多為氮磷等有機物,主要造成水域環境富營養化。

因為經濟效益高,近年來溫室甲魚養殖面積不斷擴大。據媒體報道,只用了15年時間,浙江某市溫室甲魚養殖規模從2萬平方米發展到270萬平方米。作為肉食性動物,甲魚全年封閉式高密度養殖,產生的污染物對環境特別是水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

「目前水產養殖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單一追求產量,單一追求所謂高價值魚類。」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庄平告訴記者,其實賣高價的未必是高價值水產品,但跟風炒作容易引起不正常的消費誤導,繼而導致不恰當的生產方式。養殖水域周邊的各種污染,與水庫、湖泊中的養殖網箱網圍過多過密直接相關。

科學養殖關鍵在落實

「目前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國家也有很多標準、規範。」但庄平坦言,現實操作中有些地方、企業、養殖戶沒有將其執行到位,需要加強標準、規範的落地。

為解決好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日前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會同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國務院同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業的指導性文件,被認為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意見》將改善養殖環境作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科學設置網箱網圍、開展養殖尾水和廢棄物治理等多項舉措。

于康震提到,將實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確保綠色發展的各項任務能夠落到實處。此外要將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評價內容掛鉤,以考核來倒逼工作落實。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沖繩比例」揭長壽奧秘;元宵節巧遇超級月亮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