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知網被指壟斷,學術界怎麼看

知網被指壟斷,學術界怎麼看

翟天臨在直播中的一句「知網是什麼東西啊」,推倒了「學術打假」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也讓知網被裹進了這場「開年大戲」。圍繞知網壟斷所展開的持續多年的質疑,也再次成為公眾話題。

知網全稱為「中國知網」,是我國最大的文獻資料庫,其收錄的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可以說,只要用中文做學術,你就繞不開知網。

18日,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網路新媒體(編輯出版)系主任沈珉在有問APP主辦的論壇上坦言,從高校圖書館和學術期刊的反饋來看,知網的壟斷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並不關注壟斷本身,更關注壟斷對於知識服務的影響。」

知網的性質決定其具有一定壟斷地位

有媒體發現,根據知網母公司同方股份公布的2018年半年度財報,知網毛利率高達58.83%。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倪靜說,知網的服務幾乎年年都在漲價,但大多數圖書館仍選擇繼續使用,用戶的議價能力非常弱。「這說明,知網具有較強的控制相關市場的能力。」

其透露,知網收錄文章時,若直接從原作者處收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知網僅支付數十元人民幣的現金稿酬或其發行的閱讀卡。知網提供的論文下載服務幫助其獲取巨額利潤,但文章真正的作者不能從中拿到分毫,而且,作者從知網下載自己的文章時,還需繼續付費。「我認為這也損害了文章作者的權利。」

知網是我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一部分。其前身為中國期刊網,建設本身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委的支持。蘇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鵬說,知網的性質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市場壟斷地位。既然是國家知識基礎資料庫,知網承擔著將文獻資料予以數據化的重任,獲得一定的政策便利,具有合理性。

「但對於知網的壟斷性市場地位,國家應當給予強有力的干預和調節,知網也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從知識共享、資料庫構建的角度來說,要求資料庫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有其正當性。但是,資料庫對作者沒有或只支付極少版稅,是否合理?資料庫對外提供查詢下載服務時,價格虛高,是否恰當?「而且,作為公共企業,知網也應該主動提高它的社會服務水平。」張鵬說。

國家應規範商業資料庫行為

在國外,國際學術出版集團曾因高價遭到科學共同體抗議,在國內,知網也因「讓圖書館買不起」而遭到詬病。當商業化運作為學術的正常傳播築起高牆,沈珉表示,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受訪專家大多認為,對於學術資料庫,國家該管。但怎麼管,也是個問題。

直接管制價格,就不太合理。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崔國斌指出,在沒有競爭性產品存在的情況下,判定一個資料庫使用許可的合理價格,有巨大信息成本,非常困難。「我個人更傾向於規制資料庫的其他行為,而非直接管制價格。」

比如,限制具有支配地位的資料庫獲得學術論文的獨家使用權,限制資料庫不合理地歧視不同使用者,強制規範作者稿酬的分配機制等。

沈珉指出,應該擴大學術資源的免費使用範圍,降低學術研究門檻;也應提升學術期刊網路發表的認可度,拓寬學術交流的平台。

目前,在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領域,我國均有論文的開放獲取平台。

同濟大學上海國際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宋曉亭則建議,可以兩條腿走路:在大力發展資料庫的同時,也應重視資料庫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還可考慮將資料庫分為國家資料庫(免費)和商業資料庫(收費)來分類進行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大學建築發生部分垮塌
「職工被套路」呼喚治理硬規則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