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元宵夜首次開放吸人眼球 紫禁城被改稱故宮原來始於這一年
2019年2月19日,農曆己亥年正月十五。在首都北京,與往年元宵夜不同的是,紫禁城故宮在沉寂九十四年夜晚之後,首次秀起燈光並對遊人開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故宮夜晚,明月高懸。在七彩變幻的燈光襯托下,現代和傳統完美結合,古老的皇宮顯得格外恢宏壯觀。
據稱,從早期的民國算起,除了故宮工作人員,沒有人見過晚上的故宮景色是什麼樣,所以故宮夜晚對遊人開放的消息一傳出,京城人們一時趨之若鶩,故宮元宵夜的定時定量門票千金難求。
把時光倒推九十四年,那即是上世紀的1925年。那時故宮還是清遜帝的紫禁城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清王朝統治雖然結束了,但根據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給與清皇室的優待條件,紫禁城內的遜帝溥儀和后妃等親貴及470多個太監、100多位宮女,依舊過著與往昔一樣的逍遙生活,皇宮的夜晚自然是燈火通明。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軍閥馮玉祥被任命為「討逆軍」第三軍總司令,吳佩孚派他出古北口迎戰張作霖捲土重來的奉系大軍。
10月22日午夜,馮玉祥在前線倒戈,率部殺回北京,包圍了北洋軍閥控制的民國總統府,迫使政府下令停戰並解除直系軍閥總司令吳佩孚的職務,監禁賄選總統曹錕,宣布成立「國民軍」。
政變後,馮玉祥授意攝政內閣通過了《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宣布廢除帝號,勒令清室遷出紫禁城。
1924年11月5日下午,馮玉祥的部下,北京警備司令鹿鍾麟率部荷槍實彈進入紫禁城,奉馮玉祥之命,驅趕末代皇帝溥儀出宮。
整個過程僅用兩個多小時。下午4時10分,鹿鍾麟將優待條件大肆修改後,脅迫溥儀及其后妃親屬離開皇宮,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皇宮。民國建立之後仍然存在了十三年的小朝廷,從此宣告結束。
(皇帝、太監們「被迫搬家「)
1925年10月10日,段祺瑞擔任臨時執政的北京政府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因此,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正式稱為「故宮」。
如果馮玉祥不把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皇宮,或許紫禁城變為「故宮」還需有待時日。
據介紹,馮玉祥戎馬一生,由士兵升至一級上將,在反對滿清王朝這點上,他的態度是異常堅定的。
1911年參加灤州起義時起,馮玉祥就一貫痛恨封建帝制。他認為,民國要與清朝決裂,不應該保留溥儀的遜帝小朝廷。1917年,張勳率辮子軍入京扶持溥儀復辟,馮玉祥參加了討伐張勳復辟的戰鬥。收復北京後,他就極力主張剷除禍根,驅逐溥儀出宮。但當時他只是軍旅中的一個普通旅長,說話沒份量,也沒誰當回事。
在馮玉祥看來,只要溥儀的小朝廷在那兒存在著,就會成為前清一些遺老遺少的復辟「念想」,也會因此生出一些禍國事端。所以,他發動「北京政變」後,便迫不及待地實現了早就立下的剷除清遜帝的願望。
事實上,馮玉祥也沒有做到徹底「剷除」。1924年11月5日,遜帝溥儀雖然聲稱自己「願意作一個中華民國平民」,但他心裡還是夢想著藉助外力恢復滿清王朝大業,並及時接住了侵華日寇拋出的「橄欖枝」,最終當上了偽滿洲國傀儡皇帝。
史料介紹: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典型代表。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整個紫禁城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為主的古建築群落。
北京紫禁城於明代皇帝朱棣的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修建,當時以朱元璋的南京皇宮為藍本,歷時十四年建成。皇宮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此時,北京都城也初具規模。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
永樂十九((1421)正月,永樂大帝朱棣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順天府為京師,以南京為留都。
遷都後,朱德把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朝廷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皇宮自明朝永樂年間建成至今六百年的歷史中,曾因人為原因或戰亂引發大小火災近百起,造成慘重損失。一些大殿和房屋都曾於災後由當朝者重建,但基本保持了原有風貌。
其中最為嚴重的,當屬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被清軍和吳三桂圍攻敗退前,悍然下令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燒毀。
北京故宮現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TAG:掌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