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負責謀平等,你負責爭自由

我負責謀平等,你負責爭自由

有一次和其他老師一起商量學校的精神和理念,我擬定了這麼幾個詞語:崇德、自強、共生、融合、求實、執著、仁愛、平等、擔當、創造……最後又加了兩個:健康和快樂。有的老師說,是不是應該加上「卓越」和「至善」,許多老師也覺得有道理,但是我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一定是教人為善的,教人向好處發展,但是不是一定要「卓越」和「至善」呢?這裡就涉及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我最喜歡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話:「在立腳點要平等,於出頭處爭自由。」這句話很耐人尋味,「要平等」講的是基本的要求,「爭自由」講的是奮鬥的目標,這兩者混淆不得。至善,就是好得不能再好了,這不是我們的立腳點,教育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要做好得不能再好的「聖人」,這不切合實際。至於「卓越」,更是沒有標準的事情,我們常說「卓越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可見「卓越」實在無法成為教育的目標。但現實呢?我總覺得我們的教育可以用古人的一句詩來描述,那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為了所謂的「卓越」而犧牲了人的天性和快樂。

有一次,我在一所學校聽校長介紹他們的學科競賽成績,多少個市級一等獎,多少個全國一等獎,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朋友對我說的話:「我的小孩在這個班裡做了三年陪讀,結果連最基本的也沒搞清。」我當時的回答是:「誰叫你去湊這個熱鬧的?」這其實還不是最嚴重的。我在西南某地調研的時候,聽到最震驚的一句話是當地的一位村民對我說的:「娃兒去讀高中,三年回來,讀成了一個廢人。」三年,陪讀而終於失去對一門學科的熱愛與興趣;三年,讀遍了語、數、英、理、化、生,卻變成一個一無所知的廢人。原因只有一個,我們的教育是不計較教育成本的,但凡有一個成功者,就可以無視數十上百個失敗者的存在。卓越和至善,總是人群中的少數,因為成就少數而忽視大多數,教育就真的實現了它的價值了嗎?

有人或許要說,所謂高標準嚴要求,要求高一點總歸是好的。其實,這是一個需要被終結的關於教育的流言。當我們提出一個超越一般人性水準的要求時,更多的不是激發人們向上的意志,而是喚起他們自暴自棄、自我放縱的慾望。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習得無助」(learned的

helplessness),大概就是描述的這種情形。當學生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感到無法實現的時候,他們往往採取徹底放棄的態度。事實上,培養卓越沒有盡頭,好了還要更好,所謂這山望著那山高。但問題是,我們的教育卻常常守不住最應該守住的底線,如最基本的文明素養、最基本的科學素養。一個人讀了12年書,卻沒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對世事人情一無所知,我們的教育可以向社會交代嗎?我們提出過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但是不應該忘了,首先要讓他們成「人」,然後才能夠要求他們成為接班人。但是,我們總是想跳過最基本的,而直達最高端的。比如,我們都知道焦裕祿、孔繁森是優秀的甚至是卓越的基層領導,於是要求所有的領導幹部都要成為「焦裕祿」或者「孔繁森」,結果並沒有如願。我們不否定的確有一些「焦裕祿式」的好乾部,但是也出了一批貪腐敗壞的壞幹部,甚至這樣的幹部有很多。我們要求人人成為「雷鋒」,但是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下降,似乎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

如果我們檢討這些年教育犯的過錯,我想首先是教育觀念出了問題。我們只盯著那些所謂的成功者,而忽略了教育的作用,它首先是要讓整個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理性、更溫暖。而一旦失去這樣一個更文明、更理性、更溫暖的社會基礎,卓越者也只能靠天賦異稟來成就了。更可悲的是,一旦這些卓越者出現,我們卻又沾沾自喜地以為是教育本身的功勞,這不過是自欺欺人。

教育其實首先應該關注受教育者普遍水平的提升,同時為每一個受教育者的發展提供可能的環境與條件。唯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對民族負責任的教育。一個剛從北歐旅行回來的朋友告訴我,她在那裡感受到了安全與熱情,雖然酒店未必有國內的奢華,但卻實實在在讓人感受到了溫馨,「我覺得在那裡旅行比在國內還有安全感」。這讓我陷入深深的愧疚,因為我們的教育並沒有在改善社會環境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當面對那位不想讓孩子繼續讀高中的村民時,我真的很希望能說:經過學校的學習,你的孩子才能夠成為一位懂道理、會生活、體貼溫暖的人。而且,我希望我說這樣的話時,內心是充滿了堅定的自信的。

我負責謀平等,你負責爭自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好教育改變人的氣質》

鄭朝暉 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加強黨的領導 凝聚強大合力 紮實推進吉州區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
「墨子號」研究團隊獲克利夫蘭獎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