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軟禁終生後,張學良向蔣介石坦白:事變的主角不是我
作者:金滿樓
在1936年那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除了張學良,其實還有一位更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楊虎城。
楊虎城系陝西蒲城人,本是刀客出身。楊之父親,據說因參加哥老會犯下命案而被絞殺於西安,時為少年的楊虎城用獨輪手推車將其父遺體推回老家安葬。
此後,楊虎城也加入劫富濟貧的幫會組織,並逐漸成了一名刀客頭領。
辛亥年間,楊虎城率手下會眾加入陝西民軍同清軍作戰,後又在袁世凱稱帝期間率眾參加陝西護國軍,所部被編為陝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楊任營長。
1917年「護法運動」期間,楊虎城加入于右任的陝西靖國軍並任左翼軍支隊司令。之後數年中,楊虎城所部一直在北洋軍閥各派系的圍剿中頑強求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26年,吳佩孚與張作霖聯手對馮玉祥的國民軍發起攻擊時,投靠吳、張的失意軍閥劉鎮華乘機在豫西糾集原「鎮嵩軍」舊部,企圖奪取西安。
此時,原為國民二軍胡林翼部下的李虎臣將楊虎城所部邀如西安,由此拉開了長達8個月的「西安圍城」。
此役,「兩虎」雖然拖住了部分北洋系軍隊並為北伐爭取了時間,但西安因圍城而餓死四萬餘人。
戰後西安大祭,楊親自手書一聯:「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滿三秦。」
北伐勝利後,楊虎城逐步脫離馮玉祥陣營而投入了蔣介石一方,並在1930年「討唐(生智)之役」立下汗馬功勞。
在隨後的蔣馮閻「中原大戰」中,楊虎城於平漢線正面堵擊馮軍,以此戰功而執掌了陝西的軍政大權。
但是,楊虎城畢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其後蔣派勢力陸續滲入陝西,雙方摩擦不斷升級。
1934年4月,在事前並無溝通的情況下,蔣介石突然解除楊虎城陝西省政府主席職務而改派邵力子接任,兩者關係趨於決裂。
對於楊虎城的怨氣,蔣介石也並非不知。
1935年紅軍到達陝北後,蔣介石以「剿非」為借口,其先調胡宗南的中央軍第一師進駐漢中,後又調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陝。
蔣之用意,原本是「一石三鳥」:一來可以消滅紅軍,二來用以鉗制楊虎城並削弱東北軍,三則意圖奪取陝西地盤。
但是,這次蔣介石打錯了如意算盤,楊虎城與張學良非但未曾中計,反而聯合起來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老蔣放棄內戰、一致對外。
吃了這次大虧後,蔣介石對張學良、楊虎城可謂恨之入骨,而恨楊尤甚於張。
儘管張學良一再申明他是主謀,楊是受他之累,但蔣介石對此並不相信,其認為張學良是「糊塗」,犯了幼稚草率的錯誤;
但楊虎城就不同了,此人是亂世梟雄,他是真要自己的命。
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蔣介石就說,「此事最出人意料的一點,就是其主動者,實是張學良的本身。而首先提出此一劫持主張者,則為楊虎城。」
張學良晚年口述中也說, 「那西安事變……那可以說他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
換言之,事變的策劃和發動過程都是楊虎城在主導,只是扣押蔣介石是由張學良來執行。
在送蔣離陝問題上,楊虎城也與張學良發生矛盾。當時張的想法是儘快把蔣送走,而楊主張至少得簽個文件,有個書面的保障。
關於此事,蔣介石也在《西安半月記》中記載,12月24日夜,「聞楊虎城堅決不主張送余回京,與張爭幾決裂。」
張學良在後來的口述中也說,楊虎城害怕放了蔣,他不想做斷頭將軍。
也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埋下了張、楊兩人日後不同命運的種因。
※日本戰敗後,派往東北的開拓團民走投無路,紛紛投海自盡
※滿樓故事匯
TAG:坑爹史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