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社交名媛,最盛時嫁給「流浪英雄」,不顧一切才是愛情
有人說,夫妻之間門當戶對才能長久,灰姑娘與王子,公主與平民終究只是戲文。但是愛情並非一件理智之物,它根本不容得人們去思考權衡利弊,因為當人意識到它的到來之時,往往已經泥足深陷。
對於有些人來說,不顧一切的愛情雖然存在著風險,但是感受過程卻是幸福的,即便結果不盡如人意。張荔英,民國才女,出生名門,卻在家庭的反對聲中,眾人的質疑聲中,毅然嫁給了一個「通緝犯」。
若你在晚年時候問她,她定會回答你一句:不悔。並非因為結局多美,只因為曾經擁有。
一、滬上社交名媛,願為藝術獻身
1906年,張荔英出生在江南水鄉的一個書香世家。雖然祖上是文官出身,但是在張家在政界、商界都佔有一席之地,不敢說富可敵國,至少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有如此的家庭背景,張荔英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可想而知。
在張荔英的成長生涯中,既有傳統文學詩歌,又有新式文化與思想。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她是大家閨秀,在上海的社交中,她也是炙手可熱的名媛。而且,張荔英自小隨著父母遊歷,其見多識廣,遠非一般女子可比。
雖說是豪門千金,但張荔英對經商和從政絲毫不感興趣,她喜歡的是畫畫,自小就有著當畫家的夢想。中西方的繪畫藝術她都有所涉獵,當然基於個人興趣,張荔英明顯更為喜歡西方的繪畫風格。
都說藝術家最愛浪漫,但是張荔英到20多歲的年紀卻還沒談過戀愛,甚至於連一個心儀的對象都沒有。有時候,父母催她結婚,張荔英直接說出了此生不再結婚,要將一生都盡數獻給藝術。
或許,當時的張荔英的確是有此想法的,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尤其是當愛情來臨之時,非人力可以阻擋。在張荔英名氣最盛的時候,遇上陳友仁,比自己大30多歲的一位「流浪英雄」。
二、遇上愛情,鰥夫也嫁
其實,說陳友仁是「流浪英雄」,還是比較客氣一點的說法,要說的難聽一點,當時陳友仁就是一個通緝犯。民國時期,陳友仁曾經擔任過孫中山的秘書,在國民革命之時也算是個重要人物。
但是在那個敏感時期,社會動蕩,越是重要人物,身份也就越尷尬,尤其是在當權者換人的時候。於是,陳友仁就華麗麗地從「鐵腕政客」變為了「流浪英雄」。流浪是為了保命,也是為了今後更好地捲土重來。
然而,不管陳友仁的過去有多輝煌,如今的他就是一個落魄之人。而張荔英呢?她是富豪之女,家中權勢穩定,父親張靜江根本不願意自己的寶貝女兒跟著這樣一個人,需要四處逃亡不說,單單就31歲的年齡差,就已經讓人無法接受。
何況,張荔英還是個沒談過戀愛的黃花大閨女,而陳友仁卻已經是個鰥夫。換做任何一個父母,都不願自己女兒找這樣一個夫婿。但是獨立的張荔英卻表示,不論家中如何反對,不論未來日子多苦,她一定要嫁給陳友仁。
於她而言,此生本不打算結婚,好不容易遇上一個心儀之人,絕對不會放棄。得遇愛情不容易,一旦遇上,張荔英就是決不放棄,哪怕是搭上自己的未來。
要知道,以陳友仁當時敏感的身份,完全有可能影響到張荔英的繪畫事業。
三、日子雖苦,但它叫做愛情
女兒如此執拗,張靜江也只能答應,這一年,張荔英與陳友仁在巴黎結婚。之所以在巴黎結婚,並不是因為張荔英與陳友仁為求浪漫,不過是因為「通緝犯」的身份未完全消除,國內不安全罷了。
在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張荔英都與陳友仁待在國外,既是躲命,也是在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革命事業。陳友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革命追求,他不會因為有了張荔英就甘心與安逸的生活。
而張荔英也不是個自私之人,她清楚陳友仁的追求與使命,也知道此舉或許充滿危險,但她依然不顧一切地陪伴。漂泊的日子雖然過得很苦很匆忙,但是他們的每一天都是刺激、充實而幸福的。
在追求革命事業之餘,陳友仁只要一有時間就會陪伴張荔英去參加畫展,陪她寫生,甚至是樂此不疲得充當她的模特。如果不是生活在戰亂年代,這兩人應該會是非常幸福的一對。
而後,抗日戰爭爆發,陳友仁與張荔英雙雙回國。在活動期間,陳友仁夫婦遭到軟禁,日本投降後不久,陳友仁便因病去世了。
其實,張荔英很清楚,即便陳友仁沒有因病去世,他們也無法相守太久,畢竟兩人的年齡差距擺在那裡。儘管相守相伴的日子不多,但是對於張荔英而言,如此就好。
有了這段日子不長的愛情,她的餘生便不會後悔,至少在遇上愛情之時,張荔英已經用盡勇氣不顧一起地追求,就算沒有長相廝守,那也是幸福無悔的。
※孟小冬:因愛情沖昏頭腦,因理智選擇離開,絕不臣服命運
※沒有文憑,陳寅恪講課另闢蹊徑,座無虛席是常態
TAG:貨二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