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確有先見之明,他最害怕的事情,最終還是亡了大明朝
提起明朝的歷史,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朱元璋,那個混跡於市井之中的社會最底層的乞丐——朱重八。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謀略一舉拿下元朝的亂政,創立了大明王朝,史稱:明太祖。
元代末,戰亂四起,民不聊生,朱元璋所在的鳳陽也是戰亂頻頻。於是,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吸取元朝滅亡的深刻教訓。對於宦官之亂,他曾明文規定:「皇宮之中,不允許有讀書識字的太監。」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眾多內臣懂得過多世情之後多思多慮最終干預朝廷大事。
所以,在明朝洪武皇帝當政的時候,宦官大字兒不識的事情非常普遍。
但是,好景不長久,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位,短短四年時間中,就被他的親叔叔朱棣趕下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裝瘋賣傻,一次次的通過皇宮內官的幫助矇騙朱允炆,所以,在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對宦官們是非常信任和支持的,太監們的地位也因此大大提升。
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干預朝政,最終,都會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宦官專權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大特色,作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伴生物,它對中國古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
明成祖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他先是派遣了著名的大太監鄭和出使西洋,並且,給予了太監內臣們的一些功勛和賞賜機制,從此,開啟了明朝太監們參與朝廷大事的先河。不得不說,後面明朝的衰亡與此項舉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朱棣的孫兒朱瞻基當上皇帝之後,不如祖父勵精圖治,也不如父親守拙堅實,致使當時文官的實力逐漸強大。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並制衡文武官員之間的暗波洶湧,於是,明宣宗不得不依靠於宦官的力量,麻痹自己和朝廷大臣。
為了讓太監們能夠更好地為他所用,他不顧先期朱元璋立下的命令,專門在皇宮內開設了一間眾所周知的內書房,並且,請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陳山來教育指導太監們讀書識字。可以說,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朝中期系統的太監權力體系漸漸形成,並慢慢的壯大了起來。
內書房屬於紫禁城內專門負責小內監讀書識字的地方,屬於宦官最高負責人學習的地方。就像個小學校一樣,由年長且位尊的人負責監管,處理日常的學習、管理,所以,很多的小內監一入皇宮,就已經不由自主的選擇了師傅和黨派,這也加重了勢力紛爭的趨勢。
其實,內書房的學習內容與我們所知的書塾一樣,以《三字經》、《孝經》等書籍作為啟蒙知識, 並進行系統的學習。對於沒有未來看不到希望的小內監們來說,他們入宮已是迫不得已,對生活沒有了辦法,或者是被販賣到宮廷,更多的人對於讀書存在著仰望的態度。所以,能夠讀書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此時,很多小太監通讀書籍,就連《通鑒節要》、《貞觀政要》等書籍也讀了很多。所以,著名的大太監馮寶、王振等人都是出身於內書房,以至於當時的宦官對於學歷的要求非常重視。
在明朝,太監權力最大的時候,皇帝在皇宮內設置了二十四監,全國各地及藩王屬地都有鎮守的太監和監軍太監,雖然,此舉將皇帝的權力延伸到了全國各地,可是,也同時帶來了極大的弊端。
明英宗時代,著名的太監王振就是出身於內書房。
明英宗做皇帝的時候還很年少,對於事情的認知還不是那麼正確完整。他認為,內監王振對他非常之忠心耿耿,而且,非常有才華,所以,將他看成是自己的老師。最終,內書房的很多太監都相信他,也願意以他為首,依附於他。以至於,後來的王振逐漸膨脹起來,結黨營私,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後來,輕信於太監王振的明英宗,錯誤的估算了自己的軍隊實力。他親自出征於土木堡,但卻不幸被俘,二十萬的大明臣民被誅殺。從此,大明王朝一蹶不振,被打擊的落花流水。
之後,很多的大太監如:梁芳、汪直、劉瑾和李廣等,都是內書房出身的。尤其是到了魏忠賢時候,太監的職權已經直逼朝廷大臣。很多的朝政決策權力全都在魏忠賢的手裡,朝廷大臣和太監們的黨派爭鬥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狀態。
當時,浙江等地的讀書人,組建了以保皇為主的東林黨,與魏忠賢的派別進行角逐。但是,這種行為對於明朝來說,是損兵一千自傷八百。如此之下,明朝的軍力國力再也沒有之前的鼎盛,也因此,給了關外的滿族人可乘之機。
雖然,那麼多的奸詐太監對大明王朝的興盛造成了威脅,但是,也有很多出身於內書房的太監,他們對於大明朝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後來的馮保和李芳等太監 ,這些人對於國家的穩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穆宗駕崩時馮保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他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李芳因為「能持正」而受到明世宗信任,檢舉貪腐。但最後李芳也因為自己屢次忠言進諫,從而惹怒明穆宗,被下獄,最後,落了個「充南京凈軍」的悲慘結局。
參考資料:
【《明代宦官之禍》、《明史》卷304《宦官傳》】
※一女子睡覺時,就因為被風吹動了一下門帘,第二天她就自盡了
※一張桌子建了一個國家,這張桌子成一個國家的象徵,能坐150人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