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駐防將軍和加尚書銜的總督平級,那誰的權力更大?
清代沿襲明代制度,在各省設立總督、巡撫統轄地方。同時,清代入關後將八旗精銳分派到各省駐紮,鎮守地方。因此地方上便出現了督撫和八旗將軍共存的局面。事實上,從清初到清末,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以品秩而言,八旗將軍為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同級。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總督和八旗將軍誰的權力更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八旗駐防各省並非每處都設將軍,只有山西、江蘇、福建、浙江、湖北、陝西、甘肅、四川、廣東九省設有將軍,其他各省及重要軍事區域以都統、副都統、城守慰、防守慰為最高軍政長官。
總督同樣如此,也不是各省通設,共有八處,即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若是加上清末的東三省總督,共有九處。
可以看出,在很多省份總督和將軍並存,甚至還是同城辦公。儘管清初設立八旗將軍時就有規定,將軍名義上是不插手地方行政的,但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實際上,它們之間的權力分配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此消彼長。順治初年,消滅南明政權和鎮壓農民起義是朝廷的重中之重,軍事壓倒一切。因此,在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八旗將軍所賦予的職權就遠遠高於總督。
當然,清初時總督其軍事職能超過行政職能,甚至總督本身就是駐防一方的統兵大將,如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就曾擔任兩江總督,全權負責東南一帶的戰事。
八旗將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位都在總督之上,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結束。自康熙帝收復台灣和平定噶爾丹後,大清王朝開始進入太平盛世,這個時候,用兵不再是朝廷的當務之急,而是更多地向經濟、文化方面轉移。
道理也很簡單,將軍只有在戰時才能體現出地位的顯赫。既然國家穩定,大力發展經濟,行政官員的地位自然就水漲船高。從清中期開始,總督的地位迅速提升幾乎等同於八旗將軍。《清朝通典》對總督的執掌有明確的描述:「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因此很多人認為,總督側重軍事,巡撫側重行政。
其實,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了解清代制度的人都知道,清代初、中期軍事分為兩個系統,即八旗和綠營,但朝廷的側重點始終是八旗,不管是在軍餉還是各方面待遇來說,八旗都遠遠高於綠營。總督所謂的「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實際上針對的是綠營,即綠營最高長官提督以下都歸其節制。而對於八旗,總督沒有統轄權。因此,說總督側重軍事並不準確。
朝廷在各省設立八旗的初衷是為了鎮守地方,以八旗彪悍的戰力威懾漢人,並以駐防將軍對地方封疆大吏形成制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八旗戰鬥力急劇下降。到了乾隆中期,在京八旗和駐防八旗滋生腐敗,將軍剋扣軍餉,將士貪生怕死。朝廷無奈之下,不得不將維護國家穩定的希望寄托在綠營兵身上。
嘉慶元年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八旗軍節節潰退不堪一擊,在持續九年的戰爭中,綠營異軍突起成了鎮壓起義的主力。也就是嘉慶朝開始,綠營取代八旗,地位迅速上升。
儘管綠營被賦予了更高的使命,但最高統治者和滿族貴族們卻不甘心。他們仍然想極力恢復八旗的戰力,可八旗將士爛泥扶不上牆,最終也沒能再展雄風。綠營地位的崛起,也代表著各省總督地位的崛起,因為國家遇有戰事,最先想起的便是總督及麾下的綠營。
真正改變總督地位的重要節點是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江南大營陷落綠營也不堪一擊,咸豐帝無奈之下令各省組建團練。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異軍突起,扛起了對抗太平軍的大旗。
湘軍是一支地方武裝,兵員自募、軍餉自籌,不再是國家的經制兵。它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只聽從曾國藩的指揮,說白了就是曾國藩的私人武裝。湘軍的崛起,說明了八旗和綠營基本上退出了歷史舞台,朝廷所能倚重的只能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乃至其後的袁世凱。
晚清時期,地方總督嫣然就是一方諸侯,軍政、民政集於一身,這個時候的八旗將軍形同虛設,也起不到監視漢人的作用。以晚晴時期的八旗江寧將軍來說,他們處處以湘軍集團馬首是瞻。直至清末,地方總督乃至巡撫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朝居的走向,其地位無可撼動。
※功臣們圍坐一起竊竊私語,劉邦問張良何故,張良:他們在商量造反
※大清定都北京便下了一道蠲免詔書,名為愛民實際上是一張空頭支票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