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宴:揮一扇子就令上萬雄兵不戰自潰,此人憑什麼比諸葛亮更牛

文史宴:揮一扇子就令上萬雄兵不戰自潰,此人憑什麼比諸葛亮更牛

文/桓大司馬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羽扇綸巾」,這是演義小說和戲曲里諸葛亮的標配。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蘇東坡詞里周瑜的標配。

然而,諸葛亮與周瑜雖然大名鼎鼎,最善於使用羽扇的卻還不是這二位,也不出現於大家熟悉的三國時代,而是出現在東晉十六國的亂世。這位仁兄曾經用扇子一揮,就讓千軍萬馬潰不成軍。

最擅長用羽扇的不一定是諸葛亮

「聖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又是蘇東坡的作品。這兩句詩,講的都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兩位英雄人物,上句說的是前涼名將謝艾,下句說的就是本文的主角——東晉名臣顧榮。

中原與吳地的隔閡

1

顧榮,字彥先,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他的祖父就是吳郡顧氏興盛的始祖顧雍,是名儒蔡邕的弟子,天下聞名的大名士,當上了孫權的丞相,給顧家奠定了厚道的家風,與吳郡其他三姓並稱「張文、朱武、陸忠、顧厚」。

他的父輩中,有文武兼資的東吳名士顧譚、顧承,孫權晚年打壓江東士族時,顧譚、顧承不肯妥協,都被流放到交州煙瘴之地,英年早逝。不過以孫權晚年的凶暴,對於江東士族也是無法連根拔起的,所以即便流放了當家的顧譚、顧承,孫家對於其兄弟輩仍然重用,顧榮的父親顧穆就當到了宜都太守,顧榮自己憑藉門第,出仕時起點也很高,弱冠之年就當到了天子近臣黃門侍郎,本來是可以升遷很快,坐取高官。

顧雍奠定了吳郡顧氏厚道的門風

但是不久東吳就被西晉滅亡。為了家族的前途,顧榮只好跟吳郡陸氏的陸機、陸雲兄弟(陸遜之孫,陸抗之子)結伴到西晉都城洛陽謀取官職。

因為江東大族實力強大,西晉在消滅東吳後,沒有清洗江東大族,江東大族仍有很強大的經濟實力,只是沒官做了。西晉為了籠絡江東士族,也邀他們來中原做官,原則上是不想歧視的。

但是當時中原地區的學風已經變化了。兩漢的讖緯經學,帶有神學性質,但是因為天象經常不能與政治現實應驗,逐漸失去了公信力,於是中原地區開始援引老莊來解讀儒家經典,逐漸把兩漢經學的神學體系改造為魏晉玄學的哲學體系,這在哲學上可以說是一個進步,從而在思想上也得到解放,多才多藝和個人魅力都非兩漢可比了。而吳地在當時遠離中原核心區域,可以說是地處偏遠,沒能經歷這個變化,仍然固守兩漢學風,所以顯得比較落伍了。

陸機、顧榮、紀瞻這些吳地的精英之士對此也並非全無所覺,也想努力學習,跟上潮流,不過這需要積累,不是倉促間可以學全的,所以吳地士人在中原士人眼裡就是土包子,再加上在官位上他們跟中原士人有利益爭奪,中正官對他們的品評自然不會太高,他們的仕途也就不及中原士人通暢。

不久,八王之亂爆發,在司馬氏王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自己滅自己的族的亂砍亂殺中,士人死於非命的不知凡幾。顧榮、張翰勸吳士之英陸機找機會辭官回家,陸機不聽,最後果然被人陷害,與弟弟陸雲、陸耽一起被成都王司馬穎殺害。

因為這些原因,顧榮雖然官越當越大,但當官的時候基本上只喝酒,不處理政務,怕惹禍。最後終於找到機會逃回江東,後來晉廷一再徵召顧榮到中原當官, 顧榮都不予理會。

不過,在西晉王朝已經失序的情況下,江東也不太平。

兩晉之交的孫策第二

2

東晉十六國的時候,經常出現各種孫策,比如羌族的姚襄就號稱小孫策,而在姚襄之前,江東也出了一個小孫策——廣陵相陳敏。

陳敏是廬江(今安徽廬江)人,出身低微,不過很有才幹。八王之亂時,陳敏疏通運河,將江南糧食運往中原;廩君蠻張昌發動席捲五州的大起義,攻佔揚州後,又是陳敏率軍多次擊敗兵力十倍於自己的張昌部將石冰,收復揚州、徐州;後來陳敏還跟隨東海王司馬越參加了八王之亂。

可以說,陳敏是一個有才能、有閱歷、有精力的人物。所以,當西晉王朝那本來就不是很強的合法性,在一輪又一輪的自相殘殺中損耗殆盡時,像陳敏這樣的地方梟雄就起了割據之心。

東晉十六國出過不少「孫策第二」

陳敏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而且他也得到了對西晉一貫離心的江東大族的支持。東吳名將甘寧的孫子甘卓從洛陽亂局中辭官逃回來,有意跟陳敏合作,詐稱皇太弟司馬穎的旨意,以陳敏為揚州刺史,顧榮等江東士族為太守、將軍。

甘寧雖然是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不是江東本地士族,但其後代已經落籍丹楊,並且發展成為大家族,此時已經成為江東大族的一員。所以他的意見也就代表了江東大族的意見,而顧榮等人也確實接受了陳敏的委任。

可以說,此時的江東,有再現昔日東吳帝國的可能性。像孫策那樣的武力豪族陳敏給江東士族提供保護,江東士族為武力豪族提供治理支持。

而陳敏也果然十分給力,派出其弟陳昶、陳恢、陳斌等分路攻打江東州郡,很快就奪取了江東六郡,具備了孫策席捲江東之後的規模。

陳敏的政權組織形式與孫策十分相似,孫策創業時是孫家人掌管兵馬,陳敏則是陳家人掌管兵馬。而且陳敏對江東士族還比孫策好得多,孫策當年是有計劃的屠殺江東士族,陳敏則從一開始就對他們進行籠絡,學的是孫權的做法。

可以說陳敏兼具孫策、孫權的優點於一身,如果他生在三國時代,是完全有可能在江東建立基業,割據一方的。不過很可惜,兩晉之交的世道已經變了。

秦制帝國的奇景:求你們不要造反

3

江東本來被東海王司馬越視為爭霸中原的後院,陳敏是給他看家護院的管家,這下後院起火,大事不妙,如果發兵征討,陳敏的軍事才能相當傑出,未必打的下來。最終,司馬越的軍咨祭酒華譚決定策反江東士族,瓦解陳敏政權。

華譚給顧榮等士族寫信策反。這封信堪稱帝制時代的奇文,顯示了皇權衰微時向士族的低頭。

為了政治正確,華譚的信中當然也有責備顧榮等人有悖忠節的言辭,不過那不是重點。顧榮等江東人士在中原官場混得相當不得意,自己也沒有把自己當成中原人物,可以說經過三國的割據,中原與江東的文化差異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所以顧榮等江東大族並沒有多少忠於晉朝的義務,在現實政治中他們也確實表現出對中原王朝的疏離感,感到危險時紛紛逃回江東,甚至扶持陳敏造反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可選的選項。

這封信的重點是貶低江東孫氏和陳敏,在中間又著重貶低陳敏,以此來激發江東士族的血氣,讓他們不甘臣服於陳敏。

信的一開始說,孫堅、孫策、孫權確實是有能耐,同時藉助運氣,能夠割據一方,然後話鋒一轉,「然兵家之興,不出三世,運未盈百,歸命入臣」,強調孫家出身低微(當時兵家是罵人的話),所以享國不長。

這兩者之間確實是存在一些因果關係,因為孫家出身低微,孫策屠殺江東士族,孫權籠絡江東士族坐穩江山後,在晚年也反攻倒算,可以說孫家跟江東士族關係很僵,華譚在提醒顧榮他們,你們當年跟孫家處得不愉快,跟陳敏也不會處多好。

然後華譚又貶低陳敏,認為他連孫策、孫權都不如,認為他不可能「躡桓王(孫策)之高蹤,蹈大皇(孫權)之絕軌」,顧榮等江東士族就算想扶保他,也是扶保不了的。

這一點其實與事實不符,陳敏的才能相當傑出,未必在孫策、孫權之下。不過寫到這裡,已經足夠喚醒江東大族對外地人統治的仇恨了。

孫權的角色也被陳敏兼職了

這篇文章要通過討好士族,講道理你們造反難以成功的方式來勸他們別反,而不是日後宋明時代那樣對造反者罵得狗血淋頭,威脅他們歸降,正說明此時士族力量何等強大,令皇權都不得不客客氣氣的跟他們說話。

顧榮等人果然被華譚的信打動,決定做掉陳敏。顧榮、周玘(義興周氏,周處之子)暗中聯絡江北的征東大將軍劉准,裡應外合進攻陳敏,又勸降了陳敏最大的依仗甘卓。因為江東士族的反水,陳敏的實力從全據江東六郡一下子變成土崩瓦解。

陳敏絕望之下率領最後的一萬多兵馬渡秦淮河進攻甘卓,就在準備渡河的時候,顧榮出現在對岸,只見他拿起羽扇朝陳敏的部隊一揮,陳敏的一萬兵馬立即不戰自潰,陳敏只好單騎逃命,最終被追斬,家族也被滅光。

此時的江東大族,與孫策時代已經不一樣了。當時江東還很不發達,吳郡、會稽郡的豪族各自為戰,矛盾重重,未能形成統一力量對抗外來勢力統治,經過三國時代的發展,江東豪族開始一體化,形成跨郡連州的豪族大聯盟,其實力足以顛覆江東局勢。

當他們認識到從屬於陳敏對自己不利的時候,聯合起來立即就可以幹掉勢力看似龐大的陳敏,可見其能量之大。而東吳時代江東士族的野蠻生長,也讓江東人民從心理上接受了士族的統治,像顧榮這樣傑出的江東人士,在小民心中宛若天神,所以才能一扇子揮散喪失戰意的千軍萬馬。

江東豪族的能量如此強大,江東可以說成了一個獨立王國,而且江東人對中原人也很不感冒。當西晉被匈奴漢國的羯人石勒、匈奴人劉曜徹底滅亡時,中原士族的殘餘力量聚集在江東,但剛過江的他們家產破落,無拳無勇,他們憑什麼讓江東豪族願意跟他們合作,建立東晉王朝?

這必須完全歸功於偉大的政治家王導。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三次升級,燕京成為帝都的漫長之路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