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球變暖之父」去世,享年87歲

「全球變暖之父」去世,享年87歲

【文/觀察者網 郭涵】

當地時間2月18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國家科學院院士華萊士·布勒克(Wallace Broecke)在紐約去世,享年87歲。

上世紀七十年代,他是首批預測「全球變暖」現象的學者。經過他的多年努力,這一概念也被普及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美國今日重要的政治議程。布勒克因此被冠以「全球變暖之父」的稱號。

布勒克主要研究海洋與氣候問題,學術生涯期間共發表超過450篇論文與17本著作,1996年被授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美聯社:曾令「全球變暖」廣為人知的華萊士·布勒克去世,享年87歲

同行眼裡的「氣象科學的祖父」

2月18日,布勒克因心臟衰竭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去世。次日,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向美聯社確認了這一消息。

1931年,布勒克出生於芝加哥一個基督教福音主義家庭。他原本在文理學院就讀,後因偶然機會在哥大地球觀測所的前身實習,並對科學產生興趣。

1958年在哥大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後,布勒克於次年加入該校地理與環境科學系,並任教至今。他的研究主題是海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地球氣候變化歷史。

在學術生涯中,布勒克共發表超過450篇論文與17本著作,曾首先提出「大西洋輸送帶環流」(Ocean Conveyer Belt)概念,還在使用碳同位素追蹤世界洋流的技術上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華萊士·布勒克 圖自: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

1996年,布勒克被授予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也陸續獲得哈佛、牛津、劍橋等大學的名譽學位及其他科學事業獎項。

布勒克的女兒回憶,父親患有失讀症,一輩子都用紙筆做研究,從不使用電腦,整理論文與發送郵件需要助手幫忙。對於各項榮譽帶來的獎金,也基本投入到研究中,「金錢對父親從不重要」。

普林斯頓大學的麥克·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教授形容布勒克「獨特、天才、好爭論」。在同行眼裡,布勒克被冠以「氣象科學的祖父」、「全球變暖之父」等綽號。不過他對後者頗不滿意。

七十年代率先普及「全球變暖」概念

1975年,布勒克發布了一篇日後令他名聲大噪的論文。文章題為《氣候變化:我們正處在顯著的全球變暖邊緣嗎?》。

「全球變暖」的原理自19世紀就有人提出。1957年,美國也有一篇新聞報道在介紹科學研究時用到了這個名詞。

但布勒克的這篇文章卻首次將「全球變暖」的概念引入公眾視野中。當時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正處於降溫的自然循環過程中。布勒克則預測,全球氣溫(planetary temperatures)將會因為大氣層內積累的溫室氣體增加而逐漸升高。

文章發表時,幾乎沒有人接受其結論。布勒克本人則堅持向公眾與決策者介紹全球變暖的影響,並提出要限制使用化石能源。他最為人熟知的評論是曾將全球氣候系統形容為「一隻被人類拿著棍子挑逗的猛獸」。

布勒克在冰島研究旅行時的照片 圖源:同上

1997年,布勒克向美聯社表示,「我們所置身的氣候系統可能會從一種狀態劇烈地轉變到另一種狀態…可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紐約時報》稱,從1976年開始,對全球平均氣溫變化的統計便開始證實他的預測。1981至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攝氏度。

奧本海默回憶,「布勒克七十年代就意識到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氣候變暖,哪怕當時幾乎沒人聽得進去。」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麥克·曼恩(Michael Mann)也說,「布勒克憑一己之力將這一概念傳播出去,幫助公眾與決策者意識到,全球氣候可能產生突然的變化,並導致意外、不好的結果。」

為了阻止這一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制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本月報告顯示,過去5年是人類自140多年前實現精確測量氣溫以來最熱的年份。

紐約時報整理NASA數據,縱軸為每年平均溫度相較19世紀末平均值的增減狀況 單位:攝氏度

值得注意的是,布勒克近年公開承認,1975年的那篇文章結論是基於一個簡化後的氣候系統模型得出,其部分分析存在缺陷。

2017年,他在一篇後續論文中表示,雖然現在看來結論沒錯,但當初的文章實屬「歪打正著」(dumb luc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觀網記錄了100位留守兒童來滬和父母團圓的時刻
「速食電影」是一把好刀,與其丟掉不如握在手裡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