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新聞是有建設性的」

「新聞是有建設性的」

白底黑字的巨幅輓聯懸掛在高處,已經生鏽的空調室外機葉片在風中轉動,路旁隨處可見印有照片和姓名的指示牌,它們標記著瓦礫之下尚未找到的遺體……回到北京數月後,1700多公里外老北川縣城的場景,仍會在溫昊晗的腦海中回放。「你看過《切爾諾貝利日記》嗎?」他試圖用電影讓記者理解,「就是那個樣子。」

溫昊晗來自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2017級新聞學專業。2018年7、8月間,他與同班同學陸文煜及2017級數據新聞報道方向學生吳澳組成團隊,來到5·12汶川地震重災區進行社會調查,共同完成小學期社會實踐。

回想起汶川地震,來自於不同省份的3個同齡人,擁有的相同記憶是捐款。「這麼多年過去了,物質層面的、能夠用錢去解決的問題解決完之後,剩下的問題可能被掩蓋。」溫昊晗說,基於這個思路,團隊在與指導老師、新聞學院教授吳風反覆討論後,決定將關注點放在受災群眾的心理層面,將災後心理康復作為調查主題。

出發前往當年的震中、汶川縣映秀鎮之前,團隊花了5個月時間進行準備工作。他們通過媒體報道確定了深度訪談對象,利用課堂上學到的研究方法,完成了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分析,製作了評測受災群眾心理康復狀況的量表。

但剛走出象牙塔,意想不到的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專門留了一天時間,帶著100份問捲走街串巷,結果回收了40份,裡面的有效問卷是25份。」溫昊晗反思,問卷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當地群眾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結構因素,開放式的問題往往得到封閉式的回答,因此效果不及預期。

這次碰壁後,團隊改變了調查思路,製作了一份通過網路發放、覆蓋範圍更廣的問卷,了解公眾對重大災害發生後心理援助問題的認知。同時,他們對因地震致殘的女大學生湯星月、在地震中失去雙腿後獲得全國游泳冠軍的代國宏等人進行了深度訪談,了解受災群眾的生存現狀。

一些未曾見諸媒體的觀點在面對面的交流中浮現。代國宏希望,自己能夠和普通人一樣,在就業能力方面得到認可。而湯星月因為在地震中脊椎被砸中,身高停留在10年前,她接受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採訪,無論是「袖珍女孩」還是「地震倖存者」的標籤都令她排斥。「腳踏實地深入下去,才能理解、共情和感受。」深訪對象的心理活動,讓團隊成員對媒體在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有了更多體悟。

在近10天的實地走訪中,團隊收穫了汶川地震重災區的一手資料,隨後寫成了2.6萬餘字的調查報告初稿。幾番修改後,報告濃縮至1.6萬餘字。

報告認為,雖然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的10餘年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災後心理援助的價值所在,但災後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知識在公眾中的普及率仍然偏低,心理援助隊伍建設及相關配套法律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報告同時向各級政府和NGO(非政府組織)提出了4項建議,包括:給予心理疾病患者社會性支持,把心靈重建與思想、文化重建結合起來,建立長期的心理援助機制,增強心理援助形式和內容的科學性、多樣性。

「別的社會科學是提出問題,而新聞是解決問題,是有建設性的。」陸文煜說自己是「利他主義者」,之所以選擇新聞專業,正是看中了未來職業的社會價值。對於吳澳來說,能夠滿足求知慾是新聞專業的最大魅力,他希望未來從事新聞工作能「深入更多的情境,了解更多人的故事」,而此次川蜀之行,能夠像真正的新聞工作者一樣去行走、交流和記錄,本身也滿足了他對新聞專業的求知。

在第12屆「子牛杯」社會調查徵文比賽中,溫昊晗團隊憑藉作品《請再給時間一點時間——汶川地震十周年心理康復情況調查》,獲得了二等獎。

《中國教育報》2019年02月21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甘肅天水:傳承射箭藝術 提升綜合素質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