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人人都有三個存錢罐?這樣的財商教育,讓孩子終身受益
點擊【美國小學的日常】關注我哦
美國公立學校老師分享美式教育
時值新春佳節,很多美國老師,也會趁機給美國孩子們講一講中國春節的由來,還有那「壓歲」的紅包文化。小媛老師的學生下課後,也開始學著作揖,跟我說上一句:恭喜發財!
這個春節,小媛老師給班上的26個小朋友,每人準備了一個紅包。紅包裡面裝的不是「錢」,而是一塊「金幣巧克力」!
除了這些「假紅包」,還有位華人媽媽給班上的每個小朋友帶來了「真紅包",小朋友拿到紅包真是樂的合不攏嘴,雖然只有2美金,但對於他們來說,似乎也是一筆「飛來橫財」了。
這位華人媽媽跟我說,雖然已經全家移民美國多年,但家人一直延續著咱們的傳統習俗,過年給孩子們「壓歲錢」。我很好奇接著問媽媽:「這些錢你會幫孩子存起來嗎?」 媽媽搖搖頭說:「我會讓她學著做規劃,哪些錢是要存起來(save)的,哪些是要花掉的(spend),還有哪些是要贈予的(Spend),因為這是從小培養孩子金錢觀的一個好機會!」
培養金錢觀要趁早
上個月有國內的朋友跟我說:「你快回國看看吧,國內現在有多先進,到哪都是「掃一掃」,絕對讓你刮目相看!」
但科技發達的同時,我們卻忽視了另一個問題:這些支付工具讓孩子對「錢」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模糊。曾在逛超市時聽到這樣一對父子的對話,兒子說」Dad,can I get this?",爸爸說「Sorry Jack, we don"t have money for this", 然後兒子說:「Oh I know...but just use your card, it will work!"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那張信用卡只要輕輕一刷,就可以買到任何自己想要的東西,可是這張卡是從哪裡來的?它代表的到底是什麼?這樣的財商教育,需要我們大人來灌輸,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分清「想要「和「必須」
在美國小學,對金錢觀的培養,是從分清Needs and wants(必須的和想要的)開始的。作為大人我們經常會說「錢要花在刀刃上」,就是說要在消費的時候分清輕重緩急。
在課堂上老師會用這樣的圖表,讓孩子學會把不同的事物分類到Needs或Wants中。
(文末附模板免費下載)
對於孩子,有時想要和必須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晰。有一次小媛老師看到一位小盆友不假思索地就把冰激凌放到了「Needs」中。於是我問他:
「為什麼你覺得冰激凌是Needs呢?」
「因為我吃冰激凌時很開心」
「可是冰激凌是不是我們每天都一定要吃的呢」
「哦。。好像也並不是」
「我們每天都要吃的是早餐中餐晚餐,和這些相比,你覺得冰激凌應該放到哪裡呢?」
「應該是Wants吧」
接著我們一起進行了探討: Need就支持生活的必需品,而Wants是那些能為我們生活錦上添花,而不是必須的東西。
為金錢做計劃 —— 消費,儲蓄和贈予
孩子從小學會區分「Needs」和「Wants」,能更好地幫助自己在誘惑面前做出選擇。選擇是第一步,計劃就是第二步了。記得小時候,奶奶常常跟我說「吃不窮,喝不窮,計劃不到就受窮」,小時候的我並不懂,長大了才明白了其中的真諦!如何教給孩子為自己的錢做計劃呢?
01
將零花錢分成三類
很多美國家庭都有三個存錢罐:Spend(消費罐),Save (存錢罐), 還有Give (贈予罐),製作起來很簡單:
第一步, 把薯片盒洗干靜,外面裹上膠帶:
第二步,列印標籤:
(文末附標籤模板下載)
第三步,標籤貼好,並分類:
把標籤分類塗好顏色,貼到罐子上,用美工刀在薯片罐子的蓋上開好口,就成功啦!有沒有很簡單?
做好了這樣的存錢罐,孩子們就可以把零花錢分為三類: Spend(消費),Save(儲蓄),Give(贈予),分別制定一個額度,這樣孩子在消費時,就知道有哪些是可支配金額,能更好的開源節流。
02
做好消費記錄
孩子在消費時,就要用到「需要」和「想要」的知識,來做判斷,問問自己這個東西是不是必須?比如在「書包」和「玩具熊」之間,孩子可能會選擇書包,因為這是他每天上學都要用的;有時候孩子也要買一些「想要」的東西,這時候他就要進行優先選擇了(prioritize), 自己到底是更想買一個「玩具熊」還是「玩具飛機」呢?因為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錢買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配合下面的saving sheet,幫助孩子記錄消費明細。Deposit是存錢,Withdrawal就是取錢,這是個很好的視覺工具,每個月花了多少錢,結餘多少,一目了然。
(文末附模板免費下載)
同時,將數學運算融入到零花錢管理中,這比枯燥的習題更讓孩子喜歡。
03
讓孩子知道金錢來之不易
孩子只有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才會更加懂得珍惜和計劃。所以,有些美國家庭會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賺錢:孩子每完成一項家務可以得到一個小毛球,放在罐子里,當罐子裝滿的時候,就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零花錢。
當要消費時,孩子會從自己的的Save, Spend, Share罐子里拿出錢,然後再去商店買東西。這樣,他就能清晰的看到罐子里的錢在慢慢減少,換來的是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個交換到底值不值得,就要靠自己的財商積累了。
培養金錢觀,讓孩子從小學會贈予
美國公立學校經常鼓勵家長們為學校募捐,捐獻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捐錢,有的捐贈教學用具,還有的捐勞動力,比如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家長會親自操刀來幫忙布置教室。
美國的「捐贈傳統」是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所以在上面提到的理財分類罐中,就有一類是Give或Share, 讓孩子從小學會給予。比如,在美國小學,每年三月份會有以Jogathon為主題的捐贈活動,小朋友們通過跑步,為學校募集下一年的經費。班上的L小朋友就告訴我:她所有的捐款都來自於自己的Give罐子,這是她平日在家裡做家務賺來,專門用來捐贈的!
這讓我想到,「學會贈予」是我們教育比較缺少的一環,很多人只關心自己的錢包鼓不鼓,卻忘記付出比獲得,更能收穫到快樂。因為在給予時,金錢不再是等價交換的媒介,而變成人們情感聯結的載體,它的價值得到了升華!
財商教育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看完這篇文章之後,要不要試試,今年的壓歲錢換一種管法呢?最後再給大家拜個晚年,希望大家新年都能財源廣進,小朋友都能樹立科學金錢觀!
TAG:美國小學的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