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還能乘涼?布衣詩人經典之作,看似無稽之談,其實都是淚
說起古詩詞,大家腦海中不自覺地就會浮現出唐詩宋詞,誠然唐詩宋詞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崇高的歷史地位,但是別的朝代也不是沒有佳作,只是數量和整體質量上難以與這兩個朝代匹敵而已。本期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首詩是來自清朝一位詩人,說起清朝最有名的詩人應該是納蘭性德,但是納蘭詞大都是以愛情詩詞為主,讀的多了難免覺得「脂粉氣」有點重。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這首詩措辭平平,其中有一句描述更是堪稱無稽之談,但是細細品讀卻發現其實句句是淚。
《絕句》-(清-吳嘉紀)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這首詩的白話譯文如下:白了頭的灶戶在低矮的茅草房中,六月的時候在房內的烈火邊燒鹽。走到屋外的炎炎烈日底下喘口氣,對於他們來說這已經是難得的納涼了。
吳嘉紀的生平比較曲折,自稱是「布衣詩人」,本是明朝萬曆年間生人,經歷明朝覆滅清朝崛起,去世於康熙年間。吳嘉紀年輕的時候曾經燒鹽為生,雖然出身清貧但是卻刻苦讀書,曾因為親眼目睹清兵南下,所以吳嘉紀絕意仕途,只是隱居在自己的家鄉。因為底層貧困生活的經歷,讓吳嘉紀對於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現實有真是深刻的認識,而這些也都反映在他的詩篇中。
《絕句》這首詩雖然措辭平平,但是卻將煎鹽人的辛苦表達的淋漓盡致,想來這也和吳嘉紀年輕時燒鹽的經歷密不可分。開篇第一句「白頭灶戶低矮房」讀之平淡無奇,但是深究會發現,煎鹽人辛辛苦苦一生,到末了頭髮都白了,還住在低矮的茅草房中,多年辛勤勞作卻沒有應有的回報,這是一種怎樣的無奈?其中「白頭」二字既是寫煎鹽人年事已高,也是說煎鹽的辛苦,鹽巴粘在頭上的樣子;第二句「六月煎鹽烈火旁」,讀這句讓讀者透過紙面都能感受到一股子燥熱,「六月」「烈火」兩字搭配將煎鹽人的悲慘生活刻畫得入木三分,震撼人心,即使說的他們煎鹽這件事,又是說他們在生活中的煎熬。
第三、四兩句單獨讀起來會讓人覺得是無稽之談,什麼時候在六月的驕陽下還能被稱之為納涼?但是結合前文在室內烈火旁煎鹽的場景,在炎炎烈日下的灼烤豈不就是納涼?這樣的「納涼」更多的是對這種現狀的一種諷刺,句句都是淚。吳嘉紀的這首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罕見老照片:日本天皇出殯儀式場面壯觀,鬼子進村百姓舉旗歡迎
※老照片:37年12月—38年1月,一組日軍侵佔南京期間的影像
TAG:沒有音樂我一個人清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