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願》:孩子得了病,該找何老師嗎?
你們知道《還願》這款遊戲嗎?
這是一款電子遊戲,由台灣出品,目前只在Steam上發售。不過呢,我想很多人已經通過視頻或者直播了解了它的大體劇情,如果不怕劇透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它的梗概:爸爸想要治好患有疾病的女兒美心,迷信了騙人的邪教,最後卻幾乎把女兒害死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1. 還願中的父母不止生活在遊戲里
《還願》在Steam上被打上的標籤是,恐怖、血腥、暴力。
這個遊戲里的確有很多恐怖的畫面和意象:沙沙作響的電視機屏幕,爸爸杜豐於幻覺中的冥府,被分屍的媽媽/化作了厲鬼的媽媽,嚶嗡作響的邪教畫面,和美心,這個爸爸眼中的「瓷娃娃」,她被泡在銀環蛇藥酒里七天七夜。
可是我覺得這個作品裡最恐怖的部分其實是,這一切雖然誇張了一些,但這樣由於父母錯誤的願望和認知,而將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送上絕路的故事,遍地都是:
2018年1月,江蘇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丟了手機,活活被媽媽陳某打死。
2018年9月,綿陽的一個小孩放假時沉迷手機,被父母狠狠教育,最後跳河輕生。
2018年9月,浙江瑞安一家長殺害女兒同班10歲男生,起因是孩子打架,家長想為孩子出一口惡氣。
爸媽的願望是什麼呢?他們想要孩子聽話,想要孩子更好,想要一家和睦。他們的願望,和遊戲里爸爸的願望,一模一樣。
但是這些出於愛的願望,都實現了嗎?
2. 美心的「精神疾病」從何而來
話題回到女兒美心的故事上來。
這個悲劇故事的開頭,是因為美心出現了一些類似精神疾病癥狀。像美心這麼小的年紀,一旦出現精神疾病癥狀,我們首先要懷疑的是父母雙方是否有相關的疾病。
美心的母親原來是著名歌星,而父親是個作家,兩個人的結合可以說是藝術和激情的完美組合。可是母親為了家庭放棄了璀璨星途,爸爸也漸漸才華不在,原本富裕的家變得入不敷出。
經濟問題給兩位家長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他們已經習慣高消費水平的金光閃閃的生活了。於是面對拮据的環境,兩位家長都產生了一些應激反應:
母親復出,但和丈夫的感情破裂,她最後只回娘家,不回他們的家了;
父親不再能寫出才華橫溢的文字,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甚至投身邪教,也開始疑神疑鬼,表現出類似妄想的精神病癥狀;
父母逼迫有歌唱才華的美心拋頭露面、參加各種表演,並不理會她的抗拒。
接著,面對美心的問題,爸爸把希望寄托在了邪教身上,並輕信邪教的「治療」,將美心泡在了藥酒里。
跳出遊戲的超常思路,爸爸已經表現出類似妄想的精神癥狀。妄想是一種不理性、與現實不符且不可能實現但堅信的錯誤信念。即使把事實擺在妄想者的面前,也很難動搖他的信念。妄想大都出現在精神病狀態下,如精神分裂症。
因此,美心在一開始出現的類似精神疾病的癥狀,有可能是來自父親的遺傳。
3. 父母的教育方式怎樣導致美心患病
不過,精神疾病,即使獲得了遺傳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發作的。在心理學界關於先天和後天的普遍看法是,先天決定有沒有,後天決定會不會被激發。
孩子的需求被忽視
讓我們來看看爸爸幻覺里的美心:她不是一個小女孩,而是一個任他操縱的瓷娃娃。
瓷娃娃是沒有感情的。它可以被放在家裡沒人照看,也可以被擺在光鮮的地方供人觀賞。總之,瓷娃娃的心情是被忽視的。
美心在度過了幾年幸福的生活以後,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下滑,父母不會再圍繞在自己身邊,她變成了一個被忽視的兒童(neglected child)。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父母對兒童的忽視,會導致兒童的社會行為、情緒和行為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這是美心發生疑似精神類癥狀的誘因之一。
強迫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其次,她還總是被父母逼著去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父母為了生計,讓她在許多地方都表演她的歌喉。
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小孩的一些非主業的事情上過度參與,通常會給小孩帶來更多的壓力(parental pressure)。而壓力,是導致個體情緒和精神出現問題的關鍵因素。
可是這樣的問題,不眼熟嗎?在許多家長的眼裡,小孩就是瓷娃娃。小孩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或者是一個藏品和玩物,所以父母可以隨意地決定小孩的人生和未來。
有多少小孩後來人生里的低自尊、不安全感、依戀焦慮,都是因為小時候缺乏父母的陪伴、被父母給予了過多的壓力導致的?這個數據並沒有人去統計過,但是你去諮詢室聽聽他們的故事,就能看見他們的背後,都有一群面容模糊的、神態疏離的雙親。
這些被愛的名義控制著的瓷娃娃,他們一點兒也不幸福。
4. 有些小孩,光是長大就拼勁全力了
有一天我在安定的雙相障礙門診,聽見一個年輕的病人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她的遭遇和美心的遭遇有著驚人的相似。
她在很小的時候出現了躁鬱症的癥狀,約摸是初中,她也記不清楚。當時奶奶深信她撞邪了,父母也這樣相信著。她被帶到深山的寺廟裡,父母「讓一個可怕的怪婆婆」在她面前作法,只要她出現了癥狀,就一定會被帶去作法。
她嚇壞了,但她也學聰明了,她不再在家長面前提及自己的病情,而是一直忍著,一直艱難地保持著理智,等自己獨立了,才靠自己的力量獲得了真正的治療。
她知道她自己病了,可是這樣的父母,是健康的嗎?不帶小孩去醫治,而偏執地相信一些歪門邪道的父母,真的是健康的嗎?
這樣生著病的父母,還有多少?
故事裡的美心或許永遠地失去了長大的機會,但是我們身邊的很多小孩,他們為了能在父母以愛為名的禁錮里長大,正在拼盡全力。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參考資料
Anderson, J. C., Funk, J. B., Elliott, R., & Smith, P. H. (2003). Parental support and pressure and childre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Relationships with amount of involvement and affectiv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2), 241-257.
Hildyard, K. L., & Wolfe, D. A. (2002). Child neglect: developmental issues and outcomes☆. Child abuse & neglect, 26(6-7), 679-695.
Miller, T. W., & Veltkamp, L. J. (1996). Clinical handbook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Maadison, Connecticu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orporated.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TAG:春雨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