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總說起書法味道,說再多,都得看實例。今天給大家帶來八大山人行楷臨《興福寺半截碑》欣賞,通體完整,八大此作水平已將進入老境,筆法渾厚,字體外形氣盛,而內含豐滿,全然出味,百看不厭。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眼前的《興幅寺半截碑》是唐朝和尚大雅集王羲之帖中之字,為一位將軍立的碑。唐朝的王羲之帖,真偽難辨,集字雙鉤上石,難免失真。但究竟可以追尋唐朝人認為王羲之的書體。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在辛酉1681《山水軸》上有「禊堂」印,在癸酉1693《畫鳥軸》上有「晉字堂」印,他臨《臨河敘》有十數次之多(現存原跡有十一件),可見他對王羲之的書法,熱誠研習。書友們繼續欣賞: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此碑晚明萬曆年間在陝西發現,八大山人得其拓本必極興奮。是當時可據以為研習王羲之書法最新材料。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八大山人《 臨興福寺半截碑》

書寫此冊之時,已卯1699他自己的書體已經形成,所書在字形表面上看,仍是八大山人晚年書法的面目,而晉人書法之氣貫,卻蘊藏於內,難以點畫求之。而點畫之間的恬然滋味,自然溢出。

作品鑒賞

八大山人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朴茂的風格。近人研究八大書法,追其師承淵源眾說紛紜。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寵等等,終如尋其書畫師承,至今無一定論一樣。據王方宇先生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稍後學董其昌的行草,又轉入黃庭堅的誇張開闊等,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人書法的氣質,終於參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中鋒圓潤,又婉約多姿且厚重渾成,富有晉人氣度。他的書法的成就,主要是筆法的改變。

八大山人此作臨《興福寺半截碑》。《興福寺半截碑》是唐代僧大雅等集晉王羲之行書碑刻。開元九(七二一)年立於長安。此碑又名《吳文碑》徐思忠等刻字,因此碑尚存下半截,故又名《興福寺半截碑》,計三十五行,每行二十三、四、五字不等,中空三行,現在陝西省博物館碑林。清代楊賓謂唐代集王書者有十八家,推《聖教》為第一,《興福寺》僅次於《聖教》。字行流暢,摹刻精良,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重要原碑刻。此碑明萬曆年問出土於陝西西安,《墨林快事》謂:「集人大雅乃興福寺僧,故世謂之《興福帖》,其集王字顧獨得其精神筋力,是以書家重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